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一些國家從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的維護及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用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口號和保護人類健康為目的的借口,采取以產品標準準入、環境標志認證、綠色包裝限定、貿易制裁等為手段限制國際貿易進口。這些貿易限制措施正在成為國際上頻繁使用新型貿易保護手段。國際貿易中的“生態傾銷”理論便由此而來。
一、國際貿易中生態傾銷的界定及其特點
國際貿易中的生態傾銷是指一國的國內廠商使用過低的環境標準生產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某種不公平的價格優勢。這里的“過低的環境標準”是指低于維持最佳發展所要求的環境保護標準,即沒有消除外部不經濟的環境標準。生態傾銷不僅僅存在于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也同樣存在,因而對生態傾銷的界定不應簡單地針對發展中國家,而應該是所有可能出現生態傾銷的情況。
在國際貿易中,生態傾銷的主要特點是判斷生態傾銷行為的主要依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傾銷的主體。生態傾銷不是某個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而是企業和政府合意的結果。各國政府的職能中包括根據生態和環境建設的目標要求,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完善環境標準,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但是,政府又有維護經濟增長,發展國內經濟的任務。這種悖論就容易造成政府對環境保護的忽視,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甚至為了維護經濟發展對一些環境污染企業有意降低環境標準,對污染環境的行為視而不見,姑息縱容。政府對環境保護規則的漠視,造成選擇降低環境保護標準。從而造成對自然資源的肆意破壞,而不需要增加違反規則的成本。
2.傾銷的內容,傳統的生態傾銷強調的是借助產品銷售載體,對國內市場正常的秩序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生態傾銷的內容并非針對商品本身,而是該商品生產國的自然資源和該國提供環境的能力。由此可見,生態傾銷的主要的問題是損害了商品生產國的生態環境,而該損害沒有被計入應有的成本之中,造成不正常的競爭優勢。
3.實現生態傾銷的路徑,生態傾銷的實現主要是由于低環境標準沒有準確反映出口企業的成本,環境成本要素沒有直接進入產品價格的計算函數,因而該產品可以低價格獲取競爭優勢??梢钥闯?,生態傾銷通過降低成本間接實現傾銷,而這種低價優勢是其他國家的產品難以超越的。
4.生態傾銷的隱蔽性。雖然生態傾銷從表面上看也采取了商品銷售方式,但其實際傾銷的內容是該國的自然資源和該國環境的可再生能力,由于各國環境容忍度的不同及衡量指標的差異性,環境成本很難有效計入產品成本中,因而生態傾銷具有極強的隱蔽性。
二、國際貿易中反生態傾銷面臨的主要問題
對生態傾銷的反擊是環境標準不同的國家之間進行的貿易摩擦。反生態傾銷的目的主要是改變環境標準高的國家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不公平的競爭地位的努力。由于目前的反傾銷協議及WTO相關協議中并沒有將生態傾銷的條款考慮進去,這就造成了反生態傾銷的努力無法可依,對這種潛規則也缺乏更好的治理依據。由于生態傾銷不僅僅是貿易問題而且還是環境問題,因此,只依靠貿易手段不可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當前發達國家不斷地對發展中國家提出生態傾銷指控,而實施貿易限制只會增加國際貿易摩擦。
從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來看,發達國家應該切實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改善和環保標準的制定提供更多的援助,而不是要限制其貿易成本,扼殺他們用于提高環保水平的技術能力。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回避生態傾銷已經非常困難,當務之急是首先由世界貿易組織確定一個供參考的環境標準,并以此環境標準為依據來判斷該國是否構成生態傾銷。因此,盡快建立貿易與環境問題的國際協調機制,各國盡快進入談判使得應對生態傾銷的各方有法可依。
三、我國反生態傾銷的規避措施及建議
1.完善和統一綠色環境指標。目前我國的環境標準較低,這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從國際貿易的角度,適當提高國內綠色環境指標,一方面可以促進國內企業引進綠色環保生產技術,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實行清潔生產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提高環境標準還能增加產品的環境競爭力,打破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壁壘。
2.轉變傳統的生態文明觀。在進行環境保護時,應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所帶來的綜合效益,堅決反對“先發展后治理”的錯誤思路,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確保環保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通過國際貿易對生態環境產生的技術效應,使我國可以借助環保設備的國際貿易和環保技術的國際交流來改善國內的生態環境問題。
3.調整出口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優化出口商品的結構,大力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利用國際貿易對生態環境的結構效應,將產業集中在相對清潔的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使得相應的少污染或無污染的替代產業的比較成本優勢得到強化;借助貿易手段來改善環境問題,使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向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調整出口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目的,加快我國外貿結構的調整步伐。
參考文獻:
[1]黃江泉。反生態傾銷的特點及應對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06(02)
[2]曲如曉,焦志文。商品傾銷生態傾銷與社會傾銷的比較及應對[J].甘肅社會科學,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