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們經濟投資的原動力發生了時代的轉型。財富發生的動力機制已從傳統的經濟理性向財富幻象轉換。投資原動力的轉型意味著人們傳統的財富本體論、財富發展觀等被徹底顛覆,這與財富的社會形式歷史流轉深度勾連。財富社會存在形式折射出不同歷史發展時期人類的生存境遇,對投資原動力轉型的解密實質是對當代歷史經濟發展狀況的澄明以及當代人類生存境遇的精神現象學解讀,它再次證明馬克思財富經濟哲學思想的當代生命力,同時可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向提供重要思考理路。
一、投資原動力轉型:從經濟理性到財富幻象。
“經濟理性”范式的提出始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它至少內含三個核心思想:“經濟人”具有自利性,并通過成本—收益比較對其所面臨的一切機會采取最優選擇,實現凈收益的最大化目標。尤其在一定成本和收益比較基礎上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解被看作“嚴格經濟理性”,它也是任何理性投資行為在決策之前的必要思維程式。
在斯密看來,一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所花費的勞動時間低于他國,那么它就在成本上處于絕對優勢地位。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商品的實際費用就是商品的價值,是用“勞動的耗費”來計量的?!吧唐返纳a費用,即商品的內在生產費用等于商品的價值,也就是等于商品生產所必需的勞動時間總量———這個定義表達了商品生產的基本條件,并且在勞動生產力不變時保持不變?!?/p>
之后的凡勃倫、馬歇爾等對經濟理性都有十分翔實的描述,其潛在的假定均存在于投入和產出、成本和收益之間,力求在交換中達到利潤最大化。凱恩斯認為,資本之邊際效率是誘導人們進行投資的決定性因素,他還引用經濟學家費雪所說的“報酬超過成本率”來解釋自己所命名的資本之邊際效率。任何投資之多寡,乃決定于報酬超過成本率與利率之比較。綜上不難得知,經濟學家們對人們投資行為的分析大多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而成本收益分析的合理內核就在于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應該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建立在成本收益分析法基礎上的經濟理性范疇是人們理性經濟活動固守的法則,它也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占主導地位的理論研究范式。
眾所周知,資本生產的目的是無限度地獲取抽象財富,它不同于古代社會單純追求使用價值的物態形式財富。伴隨財富社會形式的流變,財富從物質實體形態向貨幣形態,再向幻化形態轉變。金銀貨幣及其衍生物的紙幣、電子貨幣等逐漸讓位于信用貨幣,財富的形式越來越與財富的物質內容相背離?!柏敻坏纳鐣问?,作為一種物品而存在于財富之外,形式的運動大大突破了物質內容的限制,形式對質料的無度超越,除了賦予質料的相對價值外,形式的主觀性大大突破了財富運動的物質內涵與外延?!?/p>
這種無度的超越、突破無疑為意向性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充足的運作空間,個人瘋狂逐利的精神沖動慢慢傾向于來自作為心中神物的“想象的財富”。一種基于信用制度之上的財富創造機制出現了,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投資動力機制也應運而生。借助精神想象,人們便在不經意間形成對未來財富占有的美好憧憬,似乎只要進行投機性投資和冒險就可以獲取財富。范寶舟認為,“財富幻象”是人們脫離財富的物質實體構成、財富生成的社會歷史關系和財富的屬人性,而在主觀上通過感覺、意念、聯想和想象路徑所形成的關于財富的意向性存在。財富幻象的生成,主觀路徑依賴固然逃脫不了干系,它最終還是出于一個人對其獲取貨幣的能力和對自己總資產的預期,反映出人們對未來波動性預期收入的過高估計。很明顯,新投資動力機制從根本上回避了勞動價值論公理,價值量的產生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毫無關聯,人人都患上投機性金融妄想癥。斯密以來所堅守的經濟理性原則瞬間瓦解,人們的投資動機開始源自對“財富夢”的編織和幻想。
財富社會形式的虛擬化為投資原動力從“客觀理性”走向“主觀幻象”提供了現實條件,如果進行更深層的形而上追問,個人主觀意識、主觀精神存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市場投資行為背后更關涉人類的精神現象學問題。
二、財富幻象生成的精神現象學解讀
“市場是理性”的假設表達了這樣的因果關聯:處在自由競爭市場中的個人,理性地接收、分析一切必要市場信息,并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抉擇最優行動方案。那么,未來的收入可以預期,風險可以避免。在金融資本主義生產時代,貌似走向理性通道的投資者實則陷入非理性行為之中,打開主觀性財富的精神檢討書,將會發現各種假象或錯誤觀念充斥其間,它們吞噬人的理智,擾亂人心。這些假象或錯誤觀念的產生同認知主體的幻覺密切相關,并滲進了人的種種信念、意愿、欲望、期待之中,遮蔽了事物的本來面目和狀態。從經濟理性向財富幻象轉型的考查,離不開對“資本追逐者貪婪欲望”、“當下主觀財富設計”的反思、離不開對“市場信息判斷過度自信心理”的剖析以及對“虛擬經濟財富運作特點”的追問。
一是過溢的財富心理預期。邊際主義使用“經濟效用”一詞帶來西方靜悄悄的財富觀念革命,自此財富注定與人的意識、精神、觀念等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進入虛擬化經濟領域,這種聯系更是得到無以復加的彰顯和展示。既然資本的收入產生于現在財貨與將來財貨的不同估價,那么,心中充盈過分財富欲的人就會總覺得一切東西都會成倍增加,以致變為純粹幻想的怪物。
如果你對5只股票各投資10000美元,如果其中4只使你損失了50%,但如果第5只股票翻了不止3倍,你最終賺得的錢就可能超過總體水平。
強烈的心理預期滿載對未來事件的期望和感情,一如馬克思所預言的那樣“作為財富的社會形式的信用,排擠貨幣,并篡奪它的位置。正是由于對生產社會性質的信任,才使得產品的貨幣形式表現為某種轉瞬即逝的和觀念的東西,表現為單純想象的東西?!?/p>
信用在觀念對觀念,精神對精神的博弈和抉擇中顯得如此古怪而微妙,對財富攫取的迫切經過層層心理疊加效應無限放大。
人們在自己所虛構的財富景觀中陶醉,并為之驕傲?!拔乙鲇幸饬x的冒險。我要夢想,我要創造,我要失敗,我更要成功”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生宣言也就不難理解?!叭祟愳`魂對財富的渴求”注定成為市場經濟人魂牽夢繞、揮之不去集體無意識和心理情結?!斑@樣一個時代無疑將是個人投資者復興,投資將永遠是一個分享未來的機會?!?/p>
事實證明當信用發生動搖時對未來財富事件過度預期的幻景,便會頃刻破滅。
二是對精神創構性的高估?!拔鞣秸J識論的轉向”宣告利己主義的“原子式個人”被富有自由能動的“主體性個人”所取代,并最終走向具有非凡意識構造力的“意向性自我”。在現代虛擬的資本游戲中,生命主體的精神沖動直達財富市場的所有空間,所有的交易行為之中。主觀財富設計或財富創意的冒險活動一次次挑戰意志的極限,穿透精神的幻覺和意識的想象。似乎一切的存在都是虛無,唯獨主觀性所作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存在。雖然風險是投資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在這個精神意向的流變空間,只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創構,無風險的投資組合完全可以做到,精神的無限創意有力地保障了他們的幸福和安全。
于是,意識指向客體能力的盲目自信在人類精神深處升騰,“投資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風險,放大自己控制局面的能力”。意識的涌動決定資本的流動,思想有多遠,資本追求利潤的觸角就有多遠。時時翻新的金融衍生品設計,滿載他們的財富夢想,牽引著他們走向極大值財富之門,這背后指證的是自我意識精神張力無止境超越自我的訴求,在資本擴張的絕對命令的共謀下,財富幻象由心而生,虛擬資本游戲得到進一步推進。
三是市場信息解讀的過度自信。信息對社會資源的配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誰先占有市場信息,誰就搶得商機”。而信息不對稱理論從根本上推翻古典經濟學關于“每個人得到的信息是完全的,進而市場達到均衡狀態”的理想預設。
當下符號化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復雜性決定人們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信息”進行投資決策。
可以說,現代金融市場交易已經變成投資決策定盈虧,而運作極端簡易的網絡電子游戲。人們似乎擺脫不了這樣的魔咒:占有的信息越充分、越客觀,制定的投資策略就越趨于理性。因此,更精準、更深度的信息成為投資者角逐的對象,他們都希望只有自己所獲得的信息才是真實的。置身信息大爆炸年代,無論是各種金融產品或服務的投放機構,還是各種媒體理財節目,他們提供的大多屬于無效信息甚至誤導信息。尤其一些問題資產企業在明知涉嫌欺詐罪情況下,仍然片面夸大未來收益,仍不負責任地將毫無信用的金融衍生品進行拼湊打包或切割,通過高倍杠桿率不切實際地放大,推向市場,傳遞給消費者可以牟取暴利的信號。信息的良莠不齊加之自身專業知識的有限,投資者一時間無所適從。于是,在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抑或行情難測的情況下,為保持理性,人們往往會跟隨大流,采取與大多數投資者趨于一致的決策行為來規避金融風險。市場“羊群行為”無形中告知這樣的觀點:大眾所達成的共識很可能代表的是未來市場價格走向,因為“真理往往掌握在多數人手里”。對信息分析的過度自信使得投資者往往把所有支持他們結論的市場變動都視為對其私人信息的確認,而認為那些與自己的結論相左的市場變動都是錯誤的。事實是,“對大眾行為的預見頂多是一個冒險活動,但有時你會錯得如此離譜,以至于結果的唯一價值是它們所帶來的快樂?!?/p>
市場信息的過度解讀其直接結果不是阻止人們滑入危機的深淵,而是加速投資者獲取貨幣行為的進程,鼓勵了他們飛蛾撲火的決心,誘導每個人盡快實現自我價值,再一次發酵人們的交易迷狂。
四是盲目的工具理性崇拜。韋伯曾區分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工具理性體現為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它可以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高揚西方啟蒙精神的“工具理性追求”在當代社會依然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數字化、符號化虛擬經濟時代最為獨特之處便是要求“系統的目的理性行為”。龐大的智能化工具借助形式邏輯的運算和甄別,毫無差錯地將財富的流轉形式輸入目的地,并能有效地評估和篩選出最佳投資方案,以實現互聯網上的財富傳奇。技術理性的過度發達鍛造了人們的非理性心靈。工具理性對主體意志的貫通和統攝直接賦予人對未來預期的想象和規定,技術理性所承載的必然性判斷瞬間演變為人的意志所企及的主觀性邏輯判斷。在他們看來,唯一值得信賴和感覺安全的東西只能是具有精確定量描述功能的技術產品。他們把傳統所固守的趨利避害、防范風險的經濟理性守則完全寄托在高度智能化的邏輯運算系統之上,以為在直覺上給人以信賴的精密自然科學理性完全可以抵御金融理財對象的客觀性風險,進而表現出對工具理性的崇拜和幻象。利用理性化手段超越客觀存在的世界,直徑鏈接財富空間的做法使得“我們已經把將幻想變成現實當作生意來做了?!?/p>
于是,在人格化資本驅使下,個體生命沖動顯得更為強烈,更為熾熱。資本的流速加快,財富擴張的速率加大。對科學分析工具的強調,造成如此印象:人們總是理性行事,至少看起來是理性行事。實則不然,經濟學理性投資模型所運用的推演和運算并不能為正確的預期提供理性保障?!疤綄ふ鎸崈r值的最大難題不在于構筑適當的經濟模型上的困難,也不在于真實價值隨著價格波動,而在于描述真實世界動力學的經濟仿真模型越好,它們得到的結果越混沌?;蛘哒f,經濟學家們越精細地完善他們的模型,那種模型根本不可能預測長期發展的證據越明顯…對于許多或絕大多數經濟系統而言,混沌意味著不可能做出客觀和定量的長期預測。因此,在與`時間和無知之神秘力量'斗爭時,我們只能轉而尋求個人主觀的猜測?!?/p>
實踐表明,直覺、靈感、頓悟、無意識等心理因素在轉瞬即逝的市場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三、財富幻象的危害性
作為新的投資動力機制,財富幻象猶如邊沁所說之欲望“支配了勞動,鼓起了勇氣,激發了遠見,使人類的一切能力日益發達?!?/p>
為傳統市場經濟發展注入豐富多彩的精神創意和想象。但財富幻象畢竟僅僅是一種彌漫社會之間的意向性存在,其深層實質是對主體性資本非理性擴張內在訴求的詮釋,對貨幣化生存世界所持有的資本幻覺集體無意識的生動表達。人們并沒有對此進行道德反思,反樂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我們無疑是取得成功的受害者。如美國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所言:“這個年代對符號的喜愛勝過了對所指物的喜愛,對復件的喜愛勝過了對原件的喜愛,對幻想的喜愛勝過了對現實的喜愛,對表象的喜愛勝過了對本質的喜愛…只有幻象是神圣的,而真實是褻瀆神明的?!?/p>
因諸多假象筑構的鏡中花般的財富幻象鏈接現代社會財富泡沫的應對,社會風險激增的責任以及個人發展的迷途,這些問題突出的呈現為:虛擬財富壓倒實體財富,各種危機的加劇以及財富發展過程和個人發展過程的“失同步化”,日益凸顯經濟、社會、人自身發展的困境。
第一,財富泡沫的膨脹?,F代性危機的產生,與其說禍起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礎之上的財富創造機制,還不如說是財富幻象式投資原動力機制。
當人們投資動力來自于財富幻象,而不是實體經濟下所奉行的經濟理性原則時,他們的財富行為便充滿極度瘋狂性、偏執性。投資股票、債券、基金等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給他們玩轉生命個體的廣闊舞臺。對虛擬資本積累的過度熱衷勢必導致虛擬經濟的膨脹發展,經濟學家席勒曾將之稱作“非理性繁榮”。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2006年底,全球衍生產品市場的規模為370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總和的8倍多;到了2007年,全球場外金融衍生產品名義本金規模高達587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12倍多。魯品越教授認為,虛擬經濟并不是“以錢生錢”,而是“以錢分錢”,對現有剩余價值的分割。也就是說,金融行業占比過高表示實體經濟中創造的大量價值被金融系統蠶食,虛擬經濟并未帶來真實財富,它攫取的是實體財富積累的部分。全球虛擬經濟累積形成的財富泡沫如荷蘭的郁金香泡沫、英國的南海泡沫、法國的密西比泡沫等,暴露了今天資本市場發展中更深層更嚴重的危機。當財富泡沫累積大大溢出對實體經濟剩余價值索取權的上限,虛擬資產和實體資產之間所形成的倒金字塔便將越來越變得搖擺不定。財富泡沫的形成造成實體經濟空心化,而且它還通過資金鏈、產業鏈、消費鏈、生態環境鏈乃至社會心理鏈捆綁了整個社會實體經濟系統,轉移、放大了實體經濟的投資風險。時下我們正面對一場防范金融風險的保衛戰,顯然這“治標不治本”。申討資本擴張即申討人類欲望本身。財富幻象生成離不開各種各樣貪婪對主觀精神的浸染和酸蝕?!柏澯侨诵灾尽痹缭诮捅晃鞣降鸟R基亞維里洞悉,這一孕育西方資本制度的哲學教條在今天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已完全被合理化、合法化和制度化,貪婪表現得更加直接、明顯、徹底和瘋狂。
第二,社會投機心態盛行。表征為財富幻象的投資動力機制實質就是投機。資本生產的貪婪性決定在商業發展中其必然表現為極其貪婪的投機性。審視資本主義社會幾百年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經濟性與政治性的歷史同構使得政治完全被資本意志所左右,國家乃至社會完全服從于市場命令。資本所有者致力于追逐剩余價值最大化、追逐將剩余價值轉換為資本的最大化和追逐擴張速度最大化。資本個人的利潤追逐情結把社會變成了“單一財富流轉的經濟體”。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虛擬經濟中不再對企業利潤而是對貿易風險和資本風險進行投機。如美國投資銀行協會的總法律顧問勞倫斯張伯倫所說,“我們總是被告知長期的投資無力可圖,理性的投機就是投資,…所有人要做的就是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價格購買`精選的'股票,并且保持足夠的耐心以得到多于股票購買的收入,由此來進行實現`投資'的獲得收益?!?/p>
投機向沉溺于賭博的賭徒提供工具,使他們知道即使有可能失敗仍堅持進行賭博,投機主義心態的盛行是現代人“賭博人生”信仰的真實寫照,折射出現代人無需也無力反抗的無奈,“心態浮躁、精神頹廢、行為失范”逐漸成為確認和定位現代人身份的獨有癥候,“波動性,風險性,不確定性”隨即被還原為現代性社會應有的標識。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較好地證明,一旦其中的某個鏈條出現斷裂,便會產生股市暴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招致全世界的金融動蕩,包裹“華麗數字表象”的財富帝國也必土崩瓦解??梢?,“高買低賣”的投機行徑賦予經濟體系極大的不穩定性,加劇了社會風險的高度聚集。
它孕育的風險如此之大,引發的是經濟真正的大崩潰和大恐慌,而大崩潰摧毀人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不僅如此,投機過熱已然超出資本生產本身的界限,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欺詐制度,“不僅造就被專業騙子欺騙的吸血鬼,而且促成了一些業余選手從事偽造、偷竊、盜用公款以及其他類似的濫用職權欺詐行為”,接受新社會道德規范的挑戰。在世界范圍內,浮現于虛擬經濟系統的投機主義者幾乎滲透全社會所有行業,形成了無孔不入的社會控制力量,以達到對處于社會財富食物鏈底層的世界民眾最為殘酷的盤剝。
資產者財富的無度擴張必然帶來社會更嚴重的不公,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和社會沖突的日趨激烈。
總之,全球社會正處在經濟危機、信任危機和道德危機的重重包裹之中。
第三,個人發展的迷失。從經濟理性向財富幻象嬗變使得人的精神因素可以在主觀感覺的經濟時空里任意貫通、任意馳騁。這最大限度地喚醒了人們的財富夢想,釋放生命本能,激活人的創造欲,為財富夢想者提供騰飛的翅膀,但不可否定的是它也侵蝕人的完整人格,導致生命存在感的萎縮。豐滿個性逐漸為單向度的經濟性價值觀取代,人的尊嚴、情感、自由直接通兌為可量化的貨幣,人們淪為瘋狂斂取財富的經濟動物。始于主體財富幻象、完成于互聯網數字化、符號化輸入的現代財富發生過程實際只不過是一場“空套空”的心理體驗活動,除了一堆心理符號外,其他什么都沒有留下。然而我們知道,最初的財富作為人勞動過程的對象化,是對人勞動本質的確證,人本質力量的積極實現,反映人的自我發展、自我更新的程度。在馬克思那里,“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而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是人對自然界的了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來對自然界的統治,總之,是社會個人的發展”。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總是處身于、行進于人類財富生產的邏輯之中,財富生產既是發展人類的生產力,更是發展人自由個性本身。
顯然,失去“勞動土壤”依托的財富運籌活動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富創造活動,它并不能造就個人才能發揮的全面性,個人社會關系的豐富性以及個人需要的多樣性,這也正是對當下財富生產價值轉向的深層次反思和查審。
四、結論
對投資原動力機制的探究已然包含了對“何謂財富”、“財富從哪來”以及“財富存在論意義”等問題的經濟哲學拷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過去只懂“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方式的中國百姓不再盲從于自己所持有的冰冷、僵死、靜止的貨幣符號,他們開始意識到獲取財富的方式并不僅限于勞動價值論所傳遞的真理,原來虛擬空間可以為他們開辟財富探索行為的另一番天地。他們釋放想象力,揮灑熱情。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更是讓他們懂得只有在盡可能獲取更加充分信息之下,并借助高科技智能化工具,才能為自己兌現未來的財富藍圖。國人財富心理日趨走向成熟,人們追求、創造財富的意識和觀念日趨強烈。因此,從這點上說,適當發展虛擬經濟,對一個國家的實體經濟繁榮和國民發家致富具有促進作用。
然而,財富幻象卻極大地消解和挫傷了普通大眾辛勤勞動的精神、艱苦奮斗的意識,養成現代人“貪、賭、借”式的生活方式,人人都希望不勞而獲,無時無刻不身陷主觀意念所建構的虛幻財富世界中。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昭示我們:“財富一切源泉的充分涌流”在于社會勞動。故而,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投資決策必須建立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財富的創造并不是資本追逐偏好、因特網的技術鏈接、個人無限創意、市場信息捕捉等因素簡單相加的結果??v然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財富的不同存在樣態設計、主宰著我們未來生活的走向,但實際上,財富為人而存在,無論是財富的物質內容,還是其社會形式,無不是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如馬克思所指認:“財富的本質就是人的主體存在?!?/p>
經濟、社會和心理危機警醒人們不得不反思“什么才是科學的財富心理?”,“什么才是合乎人性的財富理念?”,馬克思探究財富問題的批判性緯度以及不斷創新的時代精神無疑能引領中國人民知曉財富對于自然、社會、人的發展之人學意蘊所在,人的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終將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加以統一。
參考文獻:
[1]斯密.國富論\\(下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11:2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徐毓木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20.
[4]張雄.財富幻象———金融危機的精神現象學解讀[J].中國社會科學,2010,\\(5\\):31.
[5]范寶舟.財富幻象:馬克思的歷史哲學解讀[J].哲學研究,2010,\\(10\\):32.
[6]車耳.財富幻象[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12.
[7]科林·里德.金融危機經濟學:如何避免下一次經濟危機[M].曹占濤,柏藝益,王大中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