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一帶一路”戰略下中歐經貿發展探究
【第一章】“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歐盟貿易合作研究緒論
【第二章】“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與中歐經貿合作關系解析
【第三章】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成就、特點 及存在問題
【第四章】“一帶一路”環境下加強中歐經貿合作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一帶一路”對中歐經貿關系的促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成就、特點及存在問題
一、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成就
歐盟委員會于1994年發表的《走向亞洲新戰略》,之后,歐中政府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中歐關系經過了"長期穩定的建設性伙伴關系"(1995年)--"全面伙伴關系"(1998年)--"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03年)的發展歷程。進入新世紀,在巨大的經濟利益、戰略利益的推動之下,中國與歐盟的經貿關系實現了更為深入的發展,雙邊經濟聯系越加緊密,經貿關系呈現了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2012年,在李克強總理及中歐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下,雙方的光伏爭端成功化解,充分顯示出中歐雙方有能力、有智慧管控貿易摩擦,維護合作大局。中國政府向來高度重視中歐經貿關系,將歐盟視為最重要的貿易和投資伙伴之一。近幾年來,中歐雙方更是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積極落實《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穩步推進中歐投資協定等各項談判,加強中歐在多邊框架下的務實合作,推動中歐經貿關系不斷邁向合作互利共贏。
(一)中歐雙邊經貿合作發展迅猛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雙方的積極推動下,中歐貿易快速、均衡發展。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14年,中歐貿易規模已從38年前的24億美元迅猛增長到2014年的6151億美元,已經是當年的256倍之多。如下圖1所示,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間,中歐雙方貿易額在基數已較大的情況下又增長了2倍。表1為2005-2013年中國與歐盟進出口額明細表,其中2013年中國對歐盟出口339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1%;自歐盟進口220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7%(見表1)。
綜上可見,通過中歐高層互訪、中歐經貿聯(混)委會等雙邊交流合作機制,中歐在金融、能源、船舶、生態園區等領域的合作得到不斷拓寬,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工作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中國企業對歐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呈現"井噴式增長",2014年更是達98.4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2013年雖然雙邊貿易增長有限,但歐盟仍然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市場,中國是歐盟第一大進口市場、第二大貿易伙伴。
(二)中歐相互直接投資合作富有成效。
歐盟的傳統優勢就是發達的經濟結構、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實力,據此使其穩穩站牢世界經濟的一極。也正是因為這些明顯的優勢,歐盟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一直雄踞世界第一,對于世界各國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多年來,歐盟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較快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據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歐盟28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到68.5億美元(見表2),較10年前增長了31.98%.同期,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98.48億美元(見表3),較10年前增長52倍。目前,歐盟已經成為中國累計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第四大實際投資來源地。截至2014年底,歐盟對中國的累計直接投資額已接近1000億美元,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壯大,加之今年歐盟受歐債危機的持續影響,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增加極為快速,目前已累計超過了450億美元。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壯大,加之今年歐盟受歐債危機的持續影響,伴隨著中國政府"走出去"戰略的大力實施,以華為、中興、海爾等大中型中國企業為代表,一大批中國優秀企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也開始走出國門到歐盟國家去主動投資、興業,使得中國對歐盟國家的直接投資在近兩年出現爆發式增長,大有要趕超歐盟對華直接投資規模之勢。
(三)中歐經濟技術合作碩果累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一向高度重視與世界各國在技術領域的合作和引進。中歐貿易中的各項數據顯示,歐盟對中國的技術轉讓所占的比重超過其他的貿易伙伴,有力詮釋和促進了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的可持續發展。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5月底,中國已累計從歐盟國家引進技術33558項,累計合同金額1301.87億元,占我國引進技術總額的一半左右.
歐盟國家已成為中國引進先進技術的最大供應者。歐盟各國與中國技術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技術轉讓,同時,歐盟還積極與中國進行技術合作和開發,其具體的方式是企業對華投資。中國從歐盟引進的技術在先進性方面也較為突出,累計先進技術與設備占比最多,這一點也使得歐盟國家受到美國盟友的詬病??傊?,中歐雙方通過多年的經濟技術貿易往來,在科技領域里合作的層次之高、范圍之廣,令世界大多數技術需求性國家艷羨,同時也令美國等設置技術轉讓壁壘較為嚴重的國家氣憤。
(四)中歐貨幣金融合作異軍突起。
中國與歐盟委員會自 2000 年開始加強在金融領域里的合作。2003 年,中歐雙方正式啟動"中歐金融服務合作項目",很好地幫助了中國的金融機構提高業務水平及從業人員的素質,為中國適應加入 WTO 后的國際金融規則奠定了基礎。
自 2005 年起,中歐雙方決定在中國、歐洲的金融中心城市每年舉辦一次大規模的金融服務與監管圓桌會議,并且要求高規格、高層次,進一步推動了中歐在金融領域的合作交流。在歐元區與中國雙邊貿易和投資迅速增長的環境下,2013年 10 月 10 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中歐貨幣金融合作取得新進展,與歐洲央行正式簽署中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該協議的有效期設定為三年,當然,協議到期前經雙方同意,還可以進行延期;協議規定的互換規模為 3500 億元人民幣,折450 億歐元,這一規模僅略低于與香港金管局簽署的 4000 億元人民幣,以及與韓國央行的 3600 億元人民幣。中歐簽署該協議的作用,一方面是相互穩定本幣,并進而為中歐雙邊經貿發展創造更加合適的貨幣結算、兌換機制,另一方面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歐盟國家經貿關系的不斷加強以及中國金融體系改革開放步伐的進一步加快,中歐雙方在金融領域的聯系更加緊密。主要表現在:一是互設機構增多,包括在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方面雙方均實現了互設多家機構;二是在金融戰略合作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如蘇格蘭皇家銀行成為了中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而匯豐銀行成為交通銀行的戰略投資者等。2015年3月,繼英國之后,法國、德國、意大利和奧地利等歐盟國家均已同意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并成為57個創始成員國重要成員,多個歐盟國家還表示對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的絲路基金感興趣;三是借助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中國大陸與歐盟各國之間的金融合作日益增加。
二、歐債危機以來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特點。
自2008年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以來,中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和投資狀況受到了巨大影響,中歐經貿關系也表現出一些新的現象和特點:
(一)貿易總量增幅下降,結構等有所變化。
第一,中歐雙邊貿易總額波動性增長,歐盟逆差有所縮減卻仍然巨大。 如上圖1:2005-2014年中歐貿易總額所示,歐債危機肆虐期間,除2009年2012年出現下跌以外,中歐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總體呈現增長態勢,且2014年較2005年十年間翻了一倍還多。但對比分析2009年和2012年的數據可以發現,歐洲危機確實使中歐經貿關系遭受了沖擊:中歐貿易總額在2009年較上年突然下降15%,之后雖又出現增長,但2012年較上年又突然下降10%,如此反復,導致2013年緊比危機前的2008年2003~2008年5年間,中歐貿易量增長了17.6%,其中2011年的報復性反彈使中歐貿易額達到最高的接近6000億美元,至今仍未超越。
此外,歐盟對華逆差在危機期間依然巨大,規模長期保持在1000億歐元以上,但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見圖4),2008年以前,歐盟對華逆差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2476億美元,之后在危機期間出現震蕩下下降,即使在2010年有所反彈,但歐盟對華逆差的總趨勢呈現逐步縮小。至2013年,歐盟貿易逆差已縮減至1189億美元,低于2007年的水平。
第二,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對華貿易額差距不斷拉大。歐盟各成員國對中國貿易存在較大差異。危機爆發前,歐盟各國對中國貿易普遍存在逆差。危機期間及之后,各國情況出現了分化。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德國對中國的貿易轉為順差,金額約為3.8億歐元,且德中貿易順差呈現增長態勢,2012年順差額擴大為54.6億歐元,同年,除瑞典也轉為順差外,其他大部分成員國仍然保持對華逆差,但是除了愛爾蘭外,其他歐盟各國貿易逆差金額依然較大。
第三,中國與歐盟雙方貿易結構出現趨于優化之勢。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國向歐洲出國的商品呈現出從低端轉向中高端的趨勢。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以出口紡織品與服裝等低端產品為主,這些低端產品同樣在一些歐盟國家的占有市場,并且在當地具有比較優勢。2012年,中國出國到歐盟的這些低端商品占據了歐盟此類商品進口總量的30%左右,但是由于合計金額不大,其占對歐盟國家出口的比例不超過15%.而機械和交通設備等高新技術產品占中國對歐出口比例不斷提升,2007年僅占26.17%,到了2012年提升至50.21%,可見,中國對歐出口的產品結構逐漸向高技術產品方面轉變。另一方面是歐盟國家對中國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優勢得到了不斷擴大。據歐盟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到2012年歐盟對中國的貨物貿易逆差3年間增加11%(由于與中國商務部統計口徑不同,數據略有出入),但同時歐盟對中國的服務貿易順差卻從50億歐元左右增長到100億歐元,翻了一倍。
(二)雙邊投資增長迅速,但整體規模依然偏小。
第一,歐盟對華投資快速增長。如圖2可見,除2006年和2010年2年歐盟對華年投資額出現單年下降外,2005至2014年10年間有8年較上年出現增長,投資總額從2005年的51.9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68.5億美元,增長了32%;受危機影響,2010年投資額達到最低點22.9億美元,出現短暫大幅下降。從國別來看,德、英、法、意、瑞等國是歐盟國家對中國的主要投資國,其中德國最大,2014年占到當年歐盟對華投資總額的六成。
第二,相對而言,中國對歐盟投資規模和增速雙雙快速增長。如圖3可見,2005年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剛剛起步,僅為1.85億美元,到了2014年迅速增長至98.48億美元,增長了52倍,2014年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額更是超過了歐盟國家對中國的投資額,實現歷史性突破。
(三)經貿爭端加劇且難以在短期內緩解。
在歐債危機期間,歐盟各國面臨債務危機與貿易逆差的雙重壓力,為緩解經濟困境,歐盟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趨勢明顯,中國和歐盟雙邊貿易摩擦升級。
第一,歐盟針對中國企業的貿易制裁加大。近年來,歐盟不斷發起對中國企業的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尤其是歐債危機爆發以后,中國更是成為歐盟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針對對象。據統計,在2009~2013年間,歐盟對中國企業的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分別為7、10、8、7、9起,在所有被調查國家中遙遙領先。此外,目前歐盟正在實施的貿易保護調查涉及中國的超過半數。
第二,貿易摩擦向高端產品蔓延,且制裁發起主體出現變化。在歐債危機爆發之前,中歐雙方的貿易爭端更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行業,但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雙方貿易摩擦的種類日益向高技術產品延伸,如2014年發生的光伏爭端。同時,歐盟對中國企業制裁的發起主體即歐委會的角色出現變化。
如在2014年的光伏爭端方面,歐盟國家只是以Solar World為代表的個別企業提起申訴,其他大部分相關企業未表態支持,甚至有些企業強烈反對,但是歐盟依然決定發起調查,在磋商中的姿態也不積極,甚至在2/3歐盟成員國表示反對的情況下,仍然初步裁決加征反傾銷稅。
(四)歐盟積極構建雙邊自貿區,但排除中國。
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歐盟國家感受到來自中國方面的"競爭威脅".通過對歐盟和中國以及其他"金磚國家"近年來展開經貿往來的反思,歐盟得出的主要結論是:在對中國的貿易往來中,有關要求堅持的不夠,沒有發揮出歐盟各國自己的經貿優勢轉向采取雙邊談判的方式,積極構建于己有利的貿易體系,如歐盟與韓國自貿區在2010年正式簽署,美歐自貿區(TTIP)2014年啟動談判,等等,但是歐盟國家遲遲不與中國進行中歐自貿區的談判,"中國除外"的ABC原則(Anyone but China)的背后,是歐盟國家想以此迫使中國按其要求回到談判桌前,最終達成對其有利的貿易協議。
三、中歐經貿關系發展中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貿易失衡問題。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歐貿易的迅猛發展,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據歐盟統計局統計,從2001年的51.7億美元劇增至2013年的1745.5億美元,13年之內翻了33倍多。其中,2002一2005年的增幅驚人,一直保持在90%左右。雖然近兩年歐盟逆差出現降低的情況,2013年較上年減少7.3%.據中國海關統計,2013年中國和歐盟雙邊貿易額達5590.6億美元,中國順差1189.5億美元,同比減少2.5%.
即使考慮中歐統計口徑不同,2013年的中國順差1189.5億美元已十分驚人。嚴重的貿易失衡問題大大地刺激了歐盟本就敏感的神經,甚至一向對華態度溫和的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都公開指責對華貿易赤字"不可容忍",強烈要求中國采取措施扭轉貿易失衡局面。中國也注意到貿易失衡問題給雙邊經貿關系帶來的消極影響,正在積極想辦法緩解雙邊貿易失衡。目前,中歐貿易失衡已經成為雙邊經貿博弈的焦點。
(二)歐盟對華投資存在的問題。
歐盟對世界其他地區而言是對外凈投資地區,歷來是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地。雖然歐盟對中國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歐盟直接投資占中國吸收外資的比重不斷提高,歐盟在中國外資來源地排名中的位次也一直在上升,但是歐盟對華投資占其對外投資的比重仍然很低,并一直下滑。據歐盟統計局統計,截至 2013年底,歐盟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 4.9 萬億歐元,但歐盟 28 國對華直接投資僅為65.2 億美元,比重僅占 0.13%.這一比重在 2004 年達到 1.51%高點之后,一直呈下滑趨勢。從這個角度上說,歐盟對華投資的擴張速度相對于其對外投資的擴張速度還是稍顯緩慢的。在這種情況下,歐盟對華投資的規模無論是與目前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相比,與歐盟作為最大的對華貿易伙伴的地位相比,還是與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以及歐盟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占據半壁江山的地位相比,都是極不相稱的??梢哉f,歐盟對華投資的潛力并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其對華直接投資遠未達到應有的規模,亟待進一步擴大。
但是,現階段歐盟對華投資的形勢不容樂觀,歐盟在短期內大幅擴大對華投資的可能性不大,中歐貿易投資發展不平衡的局面還將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這主要是受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引資競爭加劇,東歐國家、俄羅斯和印度成為中國吸收歐盟投資的有力竟爭對手;另一方面,一些國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歐盟對華投資規模的持續、快速增長,主要是中國國內消費水平仍然較低對歐盟產品需求有限、國內成本上升對歐盟對華投資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國內的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另外,歐盟中小企業來華投資發展極易受到信息來源匾乏、項目啟動費高昂、融資渠道不暢等因素的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盟中小企業對華投資的積極性,制約了歐盟對華投資規模的擴大。
(三)軍售禁令和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歐經貿關系的日益密切,對華軍售禁令問題和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成為中方關注的焦點。中方多次呼吁歐盟盡快解除不合時宜的、帶有歧視性的對華軍售禁令,及早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糾正歐盟不公平的對華反傾銷機制。中方的強烈呼聲受到了歐盟的重視,歐盟也多次就這兩個問題進行內部討論,但是由于這兩個問題牽涉到各方的重大利益,時至今日歐盟仍然無法就這兩個問題給予中方一個滿意的答復。對華軍售禁令和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重大瓶頸。
中國仍然處在一個轉軌的過程中,自身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歐盟確實在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問題上采取了歧視性的做法,但是中國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管理方式滯后,低價競銷等,這些因素都是中國產品容易遭受反傾銷調查的重要原因。如果歐盟不能摒棄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成見,降低要價,盡早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那么"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問題在短期內就難以實現突破,這必然會給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帶來不必要的掣肘。
(四)知識產權和市場準入問題。
在歐盟看來,維護雙邊經貿關系"公平"、"開放"的最大障礙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準入問題。近年來,尤其是東擴以后,歐盟對這兩個問題的關注日益升溫,強烈敦促中國政府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盡快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消除市場準入障礙,確保歐盟企業受到公平的待遇,避免迅速發展的雙邊經貿關系受到影響。
1、知識產權問題。
在美國經濟不振,美元持續疲軟的情況下,歐盟將更多的希望寄予市場潛力巨大、經濟高速發展的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而發展向外擴展型經濟,"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產業知識經濟發展,所以一定要在國外保護其知識產權。"歐盟對中國的不滿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歐盟認為中國出口至歐盟的商品中含有大量假冒偽劣產品,對歐盟產品的競爭力造成了威脅。另一個方面,也就是最為重要的方面,歐盟認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利,讓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證。事實上,歐盟的呼聲已經得到了中國政府的積極回應,中國政府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中國政府先后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之后,受保護權利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對侵權行為的查處力度也有了明顯的提升。而且中國政府還改善了知識產權侵權刑事懲罰機制,增強對知識產權犯罪的威懾力.
歐盟對中國政府在保護知識產權問題上指責的聲音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可否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還有待加強,亟待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依然很多。第二,雖然中國采取了很多措施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但是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復雜性,有些措施無法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第三,歐盟并沒有客觀地從中國的現實發展水平來看待雙方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要價過高,超越了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承載能力。對于象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現行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是一種"兩難困境"的選擇:一則必須接受現行的知識產權規則,否則就無法與發達國家擴大經貿往來;二則由于中國的科技水平相對較低,所以如果中國在執行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時完全不考慮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就很有可能會永遠都無法擺脫"軀干國家"的地位。
可以預見,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知識產權問題都將是中歐關系中的敏感地帶,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和矛盾必然會不時地給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奏出不和諧音。
2.市場準入問題。
近年來,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急劇增加,歐方對此的解釋是中歐雙方在市場開放方面不對等。例如,中國并沒有充分向歐盟企業開放金融、電信市場,從事這些行業的歐盟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遇到了高資本金要求和復雜審批程序的阻礙;中國政府對歐盟企業在華汽車、石化和鋼鐵等制造業領域的投資設限;中國政府未能開放政府采購等。2007 年 4 月,歐盟委員會出臺了市場準入新戰略,旨在通過加強與歐盟企業的一線協作,重點消除在進入新興市場時所遭遇的非關稅壁壘??梢灶A見,歐盟在對華市場準入問題上的立場將會變得更加強硬,而且如果歐盟的要求無法獲得滿足,歐盟很可能會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
盡管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 歐盟企業已經在開放的中國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對歐盟部分產業產生沖擊,歐盟各成員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內繼續挖掘潛力空間不大,以及多邊貿易自由化進展緩慢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市場對歐盟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充滿活力的中國市場自然會成為歐盟的必爭之地。在這種情況下,歐盟不會在中國市場準入問題上輕易妥協,勢必會表現出更為強硬的態度,加強對中國政府施壓的力度,進而最大限度地打開中國市場。但是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為了保證自身的經濟安全以及國內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市場開放必須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必須要循序漸進,對歐盟的要求只能量力而為,讓步的空間不大.可見,現階段在市場準入問題上做出更大的讓步對于雙方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雙方在這一問題上不能實現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那么這一問題很可能會加劇雙方的矛盾和沖突,制約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