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理論介紹
1、權力轉移理論
從加爾布雷思看來,經濟中最主要的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是不斷改變的。在同一社會的不同時期或者不同的社會中,誰掌握了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誰就掌握了權力。資本主義之前,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土地,因此,權力就歸地主所有。隨著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變成了資本,所以權力就轉向了資本家。在后工業化時期,技術在汽車、鋼鐵工業的發展,導致企業的任務和性質發生深刻巨變。權力轉移到了“技術結構階層”的知識所有者手中。這種權力的變動使大公司內部的人群關系和利益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2、生產者主權理論
生產者主權指的是生產者決定產品的生產及價格的定制,消費者要依據生產者的意愿進行購買和消費。加爾布雷思認為如果生產創造了它要設法滿足的需求,或者需求與生產同時出現,那么需求的迫切性就不能再被用來為生產迫切性進行辯解。在現實中,由于大型企業壟斷因素的存在,市場不能實現自由的最優配置,從而限制了消費者主權的發揮。生產者憑借生產能力優勢所形成的規模經濟、專利占有和產品差異等形成了對產品生產的獨占。生產者壟斷使得生產者主權增強。他們可以抵制新廠商的進入,減少競爭,而且還可以獲得額外利潤。同時,消費者要比以往付出更高的價格進行購買,消費者剩余減少,利益流向的壟斷生產者。
3、二元體系理論
加爾布雷思認為以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為支撐的美國是一個二元體系,由計劃體系和市場體系構成。計劃體系,是指由一千多家大型公司組成的。它能有計劃地進行生產、經營和銷售,同時也擁有操縱價格的能力,支配消費者。而市場系統是由為數眾多的小企業主、農場主、個體經營者等組成的。市場系統是受市場力量支配的,由市場的變化決定其命運。這兩個系統不斷相互影響,但是雙方的地位和權利是不平等的。
4、新社會主義理論
加爾布雷思認為,現代工業系統的不同技術組織形式體現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分別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將會趨同,計劃和市場將達到新的平衡。通過限制資本主義社會計劃體系的權力,提高市場體系的地位,就能夠在這兩個部門間實現權力和收入的均等化,從而實現“新社會主義”.
二、理論的現實意義
第一,借鑒制度分析,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識市場經濟中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更有效的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加爾布雷思認為,在分析國家發展問題時應充分關注權力和制度對發展的影響。與經濟發展不吻合的制度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國家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來消除這些不理因素。
我國正值體制轉軌之際,計劃體系和市場體系并存,各種利益集團相互沖突與摩擦,人們心理、傳統習慣及家庭、工會等組織交互作用,由此引發的制度結構問題、權力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共目標的實現。這些問題的解決,可以從加爾布雷思的經濟思想中獲得更多的啟示。
第二,借鑒加爾布雷思二元結構和權力分配理論,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現象,從其研究中汲取養分
加爾布雷思在剖析美國經濟時,提出了由計劃經濟體系和市場經濟體系構成的“二元體系”的概念。將這種思想運用于中國的經濟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地區之間的不均衡、城鄉之間的不均衡、不同經濟性質的組織之間的不均衡,都是二元結構問題在中國經濟的表現。為此,我們可以從加爾布雷思的理論中找到相關思路,例如將競爭機制引入壟斷企業,放松規制,推動企業提高效率、降低價格、改進服務,使壟斷行業煥發朝氣活力。在城鄉差距方面,實行農產品價格保護,通過財政金融政策,向農村提供充足資金等。
第三,借鑒加爾布雷思關于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理論,為解決我國反復性的通貨膨脹問題提供參考意見
在加爾布雷思看來,通貨膨脹的根源在于工廠和勞動力所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這種高出的需求就會導致價格的上漲。在市場系統中,需求的增加會自動引起價格的上漲。而需求增加的原因既可能是政府支出的增多,也可能是信貸數量的擴張。兩方面的原因都是容易控制的,一旦加以解決,需求就可以降低,價格也會恢復如初。而在計劃系統方面,大型企業會把工資上漲的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工會的強大會使大型企業接受工會意見,從而導致工資水平表現出一種螺旋型的上升趨勢。因此加爾布雷思開出的解決通貨膨脹的良方是控制價格和工資。在控制物價方面,我國專家學者在提出治理通脹的建議上大多都有提及。但工資方面的控制和管理措施較少。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度中,在考慮治理通脹的問題上,應該結合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個方面的情況。在不斷吸取外國學者的精華上,完善我國通貨膨脹的治理。
參考文獻.
[1]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思。富裕社會[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1-304中譯本.
[2]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思。經濟學與公共目標[M].華夏出版社。2010:1-366中譯本.
[3]理查德·帕克。加爾布雷斯傳[M].中信出版社。2010:1-495中譯本.
[4]張林。經濟思想史[M].科學出版社。2008:1-309.
[5]陶一桃。制度經濟學派的形成和興起[J].特區經濟。2000(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