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科技發展和普及是科研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標。當前科研活動及管理基本都是由大學教師及專業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完成的,隨著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公眾的科學素質和意識有了很大提高,如何激發大眾的科學熱情、發揮大眾才能,使更多普通公眾參與到科研實踐中來,亟需引起相關科研管理部門和人員的重視。
1 公眾科學
科研活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投入,另一方面對從業者的知識素養有較高要求,因此傳統的科學研究活動通常是由精英階層從事的。近年來,發達國家積極鼓勵大眾參與到科學研究過程中,公眾科學(citizen science)開始為人熟知。然而,我國現在對公眾科學的理解和應用,更多地還停留在初步的數據收集過程中,后續研究參與的案例并不多。事實上,如果將此概念擴展,大眾參與科學研究的整個流程,可以在此過程中提升自身科學素養,同時還可以加大對科研活動的監督,最終提高科學在公眾生活中的應用,那么“公眾科學”用“全民科學”來定義便會更恰當。
公眾科學迅速興起主要存在兩方面原因,一是高等教育的普及,普通公眾的科學素養有了很大提高。2012 年,我國在校研究生總數達172 萬人?,F累計培養博士49 萬人、碩士426萬人,這為我國推進公眾科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部分科學的門檻降低,相對過去昂貴的科學儀器和設施,普通民眾或者團體有能力自發組織研討感興趣的科研活動。比如外來物種監測、水質調查等,只要大眾感興趣,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很容易實現個人獨立操作。此外,開展公眾科學還可以完善相關專業科學團體。如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由于涉及時空尺度大,科學家團體自身無法解決,必須借助外部力量,而公眾科學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渠道和平臺。通過鼓勵公眾參與科研項目,可極大地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和對科研成果的認識,促使公眾主動將科研成果直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實現“科學服務社會”的目的。
2 科研項目流程
科研項目管理流程包括:選題、申請、立項、執行、監督、驗收和成果發布?,F在通行的方式是:選題由科研項目管理部門提請,相關科研部門提出自己的科研需求,然后科研管理部門組織專家討論,確定選題大致內容和框架,并向社會公布。
相關科研部門依據選題要求撰寫科研申請書,在規定時間內提交給科研項目管理部門。之后科研管理部門再次組織專家,采用電子評審與會議評審相結合的篩選方式,將符合選題要求的優秀申請書立項,被立項的科研單位和人員在規定時間內,在申請書的框架內完成科研任務。在整個過程中,科研項目管理單位對科研立項單位和人員進行監督,特別是對資金使用和項目進度。項目完成后,科研項目管理單位組織專家對整個項目過程,特別是對預算執行和任務完成程度進行驗收。如果最終審核合格,相關科研結果應向社會公開。當然,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如果不涉及保密相關規則,也會不定期對科研項目逐步以文章、報告、專利等各種形式的公開。
從上述流程可以看出,科研基本是科研項目管理部門、科研項目承擔部門和專家組三者之間的互動??紤]到三者的歷史淵源,各方很難做到獨立,因而會產生項目操作不透明和預先指定、評審專家“亂評”、項目執行混亂等問題,而最近科研經費濫用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事件反映出,我國雖然在科學研究上突飛猛進,但在科研項目管理上沒有跟進,逐年嚴格的規章條例沒有起到防治科研經費中的貪腐和浪費的作用。為解決這些問題,科研部門嘗試使用外部審閱人等多種方式,但實際上仍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甚至有時還加深了原有的不公平。如何提高我國科研項目的效率和公平,促進我國科技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我國科研項目管理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3 公眾參與的路徑選擇
高等教育的快速全面發展,打破了舊時精英科研的藩籬,普通民眾均可有意愿和有能力參與科研活動。特別是在科研項目以公共財政為主導的情況下,公眾也是科研活動的真正出資人,因而在整個科研流程中需要體現其意愿、參與和抉擇并分享科研成果。公眾是整個科研項目過程中真正的第三方和被服務方,如何明確公眾地位并發揮公眾作用,是現在科研管理中亟待創新的問題。從公眾角度出發,結合科研項目管理流程,使公眾在科研活動中成為項目的參與者、監督者和接收反饋者,實現真正的“全民科學”。
作為參與者,公眾一方面可以向有關項目管理部門提出科研需求,這將有助于科研項目更加密切地聯系實際需求,也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門增加科研選題的透明度和公開度;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參與科研活動,例如撰寫或作為合作方一起撰寫項目申請書,從而主導或參與科研項目的執行。這就要求項目管理者依據項目類型放寬對項目申請人和參與者的背景要求,讓更多人的參與競爭,用實力說話。通過進一步優化科研項目流程,真正把經費交給熱愛科研、能做出成果的人才和團隊。公眾的參與將直接導致科研管理制度的變革,如減少對申請人的背景要求、申請書撰寫要簡化,小項目或者大項目的某個課題,意義與內容、目標及考核指標、技術路線圖、年度計劃、工作基礎、預算均可簡化到一頁紙,特別是大幅增加人員費用,主要用于講師、助理研究員、博士后、實驗員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勞務支出等。公眾可以作為評審者,對立項、執行和結題提出自己的意見。
作為監督者,公眾可以作為真正的第三方,分別對項目管理單位、項目承擔單位和專家組進行監督,促使其公正、公開地行使各自職能。由于科研項目出資方不同,現在基本沒有統一的項目監督平臺,容易導致科研項目重復立項,某些人或者團隊獲得太多項目,在其實驗室現有人員限制和規定時間里無法完成,影響科研成果的進度和質量。更有一些人在外面同時開公司,相關支出和收益如何計算并不透明,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引起廣泛關注。還有一些比較偏門的“冷”項目,由于資金不足整日掙扎在溫飽線上。這些都導致了科研項目整體效率的低下。在多頭管理的情況下,最嚴重的問題是重復立項,一些項目過度研究,占用了大量的科研資源,而另一些基礎研究甚至無以為繼,更不用說持續積累了;由于項目成果不公開,導致亂結題現象非常嚴重,很多項目蒙混過關,造成科研經費的巨大浪費。如果公眾直接參與項目全流程監督,特別是發揮公眾分布廣泛、人員眾多、背景多樣的優勢,可以更好的監督項目的運行。
作為接收反饋者,公眾可以充分獲得科研成果及其條件,并在親身使用后為科研承擔單位提供反饋意見,為下一步科研活動發展的方向提供依據。同時,通過他們的廣泛宣傳,真正實現科研成果的普及。而親身參與項目或者監督項目過程,也增加了公眾對項目結論的信任度。比如,近期備受關注的轉基因事件,科研管理方和承擔方有必要有限公開項目科研成果的立項、操作流程和監督檢查情況,并在后期讓更多的公眾參與科研,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而非簡單的說明和聲明。由此可見,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熱情和能力,在科研項目流程中創造路徑窗口,將極大地促進實現科研項目的公開和公平,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社會普及和生產轉化。
4 制度配合
項目管理成功的關鍵,恰恰是在項目指導下,保證學術環境自由公正。在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如何快速有效地在高新技術和基礎科研方面實現趕超,關鍵是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實現科研精英和公眾的結合。在現有條件下,實現體制創新,將公眾充分納入科研體系,是科研項目管理和政策制定者應當考慮的問題。
在現有的項目管理格局下,應該由科技部、教育部、科學院、工程院等國家部委共同組建國家科研項目平臺,便于項目管理和監督。避免重復立項、評審不公、結題不真等問題。同時申請人和評審人也避免了在各種網站上注冊賬戶填寫申請的麻煩。這將極大地提高項目過程的效率,同時也會特別方便公眾參與、監督和共享。
鑒于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中,公眾參與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可以通過系統總結其經驗和教訓,逐步實現向其他領域的推廣,同時,整個項目流程的公開和透明也應該走上正軌,從而讓更多感興趣的人參與進來。另一方面,應充分考慮公眾參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不對現有體系造成巨大沖擊的前提下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蔣宏國,劉勇.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J].環境科學動態,2003\\(1\\):8~9.
[2]胡紅亮,周萍,龔春紅.中國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現狀與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8\\):1~5.
[3]范永茂.重塑公眾主體地位:地方政府績效評估之主體構建問題[J].中國行政管理, 2012\\(7\\):35~39.
[4]張健,陳圣賓,陳彬,杜彥君,黃曉磊,潘緒斌,張強.公眾科學:整合科學研究、生態保護和公眾參與[J].生物多樣性,20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