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個舊市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問題探析
【緒論】少數民族進城務工人員就業困境分析緒論
【1.1 1.2】少數民族就業特點
【1.3 1.4】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的基本內容
【第二章】個舊市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現狀
【3.1 3.2】就業權益保障難以實現
【3.3 3.4】政府對就業服務調控不到位
【第四章】進城務工者就業中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5.1】健全完善就業法規制度
【5.2 5.3】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作用
【結語/參考文獻】解決個舊市少數民族就業的路徑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語
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的缺失是我國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其能否得到妥善解決直接關系著《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否能夠落實到位,同時也關系著全國各族人民是否能夠平等地享有改革開放發展成果。而少數民族農民就業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項系統而龐大的工程,涉及到經濟社會深化改革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可以說任重而道遠。
本文通過對云南省個舊市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從理論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粗淺的尚需經過實踐檢驗的措施和對策。通過此次調查研究,筆者認為在實踐中應當在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的基礎上漸進式的構建少數民族農民就業保障體系: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要以廣大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歡迎不歡迎、滿意不滿意為檢驗標準,以切實保障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權益為出發點與立足點,積極穩妥地推進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工作;二是適度適量的原則,各級政府在籌劃就業保障的對象、保障內容、保障形式、保障標準以及資金來源等方面,要根據各地實際量力而行,充分考慮需要與可能的關系,由低到高,循序漸進,不能盲目攀比、好高騖遠;三是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體系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社會的公平,但這種公平必須以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因此,在建立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制度時,不僅要考慮到就業保障的需要,更要做到公平與效率的結合,不能讓過度的就業保障降低了勞動生產的積極性;四是實事求是的原則,考慮到現有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與其他勞動者間的特殊差異及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在制定保障的形式、標準、辦法等方面要在遵循國家統一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有所區別,不搞盲目的一刀切、大統籌。
具體而言,要建立和完善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制度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法律保護、社會支持"模式,形成各方面、多層次統籌協調的大格局。首先,政府在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中應當發揮基本職能,起到主導作用。
這是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得以實現的前提和保證。各級政府要轉變思想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切實為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提供就業保障產品與服務,制定就業促進政策,營造平等競爭的就業環境,加強對就業保障的監督。同時,應盡快建立起政府主導下的企業、個人、社會互補互動的彈性就業保障運作機制,以此來調動勞動關系雙方及社會對就業保障制度的積極性,防止政策制度的設計與執行流于形式。其次,充分發揮法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在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應通過健全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對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的執法力度、提高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的法律普及和法律援助水平等措施強化對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的法律保護。同時,政府要注意依法行政,要注重行政行為的"程序合法化",即在政府發揮職能進行各種行政活動時既要重"結果",也要重"過程".
再次,應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參與構建平等的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就業保障體系的大環境。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限制,政府在對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進行調控時也會存在失靈,而交于社會各界協力參與調節則能很好地彌補這些問題。這些社會力量將通過發揮自身優勢與特點,各司其職、凝心聚力,與政府行為相輔相成,最大程度上滿足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體系建設的各種需要。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要解決好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克難過程,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靠于政府、企業、個人,而是應該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法制、公平、高效的社會價值核心。值得肯定的是,目前不管是政府還是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探索研究都已進入了一個可喜的嶄新階段,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者就業保障問題最終能夠得到妥善解決。
參考文獻:
[1]Blau.P.and O.D.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New York,John iley&Sons,Inc.1967.
[2]Claudia M.Van Der Heijde and Beat Ricel. A Competence-based and MultidimensionalOperation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mployability[J].Hu-man ResourceManagement,Vol145,No13,2006:449-476.
[3]Hanna Fenichel Pitkin,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M].California :University 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67.
[4]Howard C.Carlson,A Model of Quality of Work Life as a Developmental Process[J]. urrent Theory an Pracitice,1980,83-123.
[5]Iris Claude.National Minorities:An International Problem[M].Massachusett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5:211.
[6]Jos Sanders,and Andries de Grip.Training,task flexibility and the employabilityof low-skilled work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Vol25,No1,2004:73-89.
[7]Kalra.S.K.Ghosh.S.Quality of Work Life: A Study Associated Factors[J].The IndianJournal of Social Work,1984,14(3):340.
[8]Mel Fugatea.Angelo J.Kinickib and Blake E.Ashforthb,Employability:A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Vocational Behavior,65,2004:14-38.
[9]Michael Walser.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100-101.
[10]Osker Gans.The economics of social 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y:postivie andnormative considerations[J].Economics,1996,Vol 54:78-95.
[11]Weingast.B.R.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Federalism,Chinese Style[J].Jp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9):1719-1742.
[12]Alesina.A,F.R.Campante.Why is Fiscal Policy often Procyclinal?[J].Journal of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pciation,2008,6(5):1006-1036.
[13]Deiniger.K,Castagnini.R,Incidence and Impact of Land Conflict in Uganda[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6,60(2):321-345.
[14]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139-191.
[15]Harris John.R,Todaro.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Analy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1):126-142.
[16]Tiebout.M,Charles.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56,64:416-424.
[17]Fan Cindy C.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and RegionalDevelopment in China:1990 and 2002 Census Comparisons[J].The ProfessionalGeogarpher,2005,57(2):295-311.
[18]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81.
[19]陳達云。大力發展民族高等教育提就業能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12):61-64.
[20]陳樂齊。我國城市民族關系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6(5):18-24.
[21]丁賽。農村漢族和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的比較[J].民族研究,2006(5):31-40.
[22]董迎軒,田艷。少數民族就業權研究[J].滿族研究,2013(1):14-19.
[23]富強。如何做好非煤礦山農民工的安全教育工作[J].西部勘探工程,2005,8(2):241-242.
[24]高文進。自由發展觀視角下的少數民族城市化[J].改革與戰略,2008,24(6):38-40.
[25]侯發兵。 社會資本、政府角色與少數民族農民工就業--以喀什地區政府組織少數民族農民工集體到東部企業務工為例[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11(5):13-16.
[26]江曼琦,翁羽。少數民族遷移就業的成本和收益與城市民族工作的開展[J].云南社會科學,2010(1):26-29.
[27]孔旭東。礦山企業勞務用工管理實證研究[J].經濟師,2008(11):187-188.
[28]拉毛才讓。試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構成、分布特點及動因[J].攀登,2005(2):103-105.
[29]雷海。淺談城市民族問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2(4):25-26.
[30]李長安,陳建偉,蘇麗鋒。城鎮少數民族職工就業質量問題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3(3):226-228.
[31]李娟。政府和社會組織應進一步加強對少數民族就業權的保護--以《就業促進法》為視角[J].經濟研究導刊,2010(34):107-108.
[32]李軍平。少數民族進城務工調查--以東莞謝崗鎮務工的彝族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27(3):36-39.
[33]李偉梁,陳云。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支持--以武漢市的調研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5-19.
[34]李偉梁。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生存與適應[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5):109-113.
[35]劉曉梅。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流動影響因素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09(9):130-131.
[36]羅淳,羅輝。云南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增長及其因素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0(6):48-57.
[37]羅建華,吉洪。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研究--以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6):78-82.
[38]羅建華,董紅云,陳東,陶天麟,魯德忠,郭文韜。云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為例[J].經濟師,2012(12):193-195.
[39]馬軍。論少數民族就業歧視的存在原因及其對策--以回族為重點[J].法制博覽,2014(1):318-319.
[40]馬戎。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就業人口的職業結構變遷與跨地域流動--2010 年人口普查數據的初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3(6):1-15.
[41]毛公寧。對當代中國民族關系的幾點認識[J].西北民族研究,2006(2):32-54.
[42]彭建軍。我國中東部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權益保障方式評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01-106.
[43]湯奪先。西北大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若干特點論析--以甘肅省蘭州市為例[J].民族研究,2006(1):31-40.
[44]田敏,沈再新。論少數民族勞動力打工的原因及其影響--以鄂西南革勒車鄉桐麻村為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5):70-73.
[45]田艷波。從"奧肯定律失靈"看少數民族人口就業問題[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7):71-73.
[46]王有星。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5(5):40-43.
[47]王宗禮。對西北地區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戰略分析與對策建議[J].甘肅社會科學,2006(4):90-95.
[48]徐莉,朱瑜。新生代少數民族農民工就業與社會支持--以武漢市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2(3):31-34.
[49]晏淼。試析云南民族地區發展勞務經濟的政策選擇[J].思想戰線,2010,36(6):129-130.
[50]楊永建,王政。論云南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困境與對策--以羅平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5(6):10-14.
[51]張繼焦。城市中的人口遷移與跨民族交往[J].云南社會科學,2005(1):69-74.
[52]鄭信哲,周競紅。少數民族人口流動與城市民族關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58-65.
[53]周競紅。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4):8-14.
[54]徐莉,朱瑜。新生代少數民族農民工就業與社會支持--以武漢市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32(3):31-34.
[55]羅雙發。廣東省經濟轉型中的就業問題[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4,19(2):77-82.
[56]許亞萍。論經濟轉型時期對勞動力就業所提出的新要求[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5):10-13.
[57]江海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保障機制研究述評[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5):31-37.
[58]成志剛,吳彬。國外就業保障的經驗及啟示[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6):11-15.
[59]堅徳慧。論《就業促進法》對農民工平等就業權的保護[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29(5):81-83.
[60]王解靜。西方勞動力市場歧視理論與我國農民工就業歧視問題[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6,22(6):41-44.
[61]李軍剛,王巍。論如何落實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權[J].經濟師,2013(11):10-11.
[62]黃曉梅。我國農民工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9(10):185-188.
[63]李堅。農民工就業信息服務工具的設計[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2,177(1):90-95.
[64]賴長春。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狀分析--以 X 省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4,330(12):70-72.
[65]李強。我國城市農民工的勞動力市場[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0,2(3):47-54.
[66]葉德磊。經濟轉型中的上海勞動力市場:實證描述與理論解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3):85-91.
[67]鄭巖。羅爾斯公平正義論與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J].經濟研究導刊,2011(13):13-14.
[68]潘楠。農民工的界定及其社會保障分析[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5,18(3):58-59.
[69]阿麗也。吾買爾。少數民族就業性別差異的實證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70]阿米尼汗。熱石提。城市少數民族農民工就業弱勢地位及改善機制研究--以烏魯木齊市為例[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71]龍淋。民營企業農民工就業能力與工作生活質量關系研究[D].贛州:江西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3.
[72]馬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適應研究--以武漢市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73]沈紅波。城市少數民族人口問題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74]王次富。少數民族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研究-以濟南市為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75]王艷。少數民族離土就業者的城市適應研究--基于武漢餐飲業外來少數民族務工者的調查[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6]趙彥普。農民工社會保障政策實施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以山東威海市私營企業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77]植鳳英。西南少數民族心理壓力與應對:結構、特征及形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78]王文峰。經濟轉型中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79]郜風濤。中國經濟轉型期就業制度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80]王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鄉城轉移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81]賴小瓊。中國經濟轉型時期失業問題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D].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82]中國產業升級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83]徐艷。重慶農民工就業保障制度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84]于學江。中國農民就業保障體系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85]楊文廣。黃巖地區外來農民工就業歧視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問論文,2010.
[86]王杰力。中國農民工就業歧視問題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87]張勇。中國就業制度變遷與公共政策選擇[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88]俞玲。戶籍制度與我國勞動者平等就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89]王蕾。農民工平等就業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90]韓冰。農民工平等就業權問題探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91]李雄。論平等就業權[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92]郝紅梅。平等就業權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93]蔡文。農民工教育培訓--以河南省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94]寸家菊。勞動力市場分割條件下農民工就業問題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95]李永生。我國農民工勞動力市場三方機制構建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96]毛紅領。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與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97]魏雪琴。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社會保障的制度困境及優化研究--基于整體性治理的視閾[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98]胥學忠。關于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99]羅遐。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基于蘇皖四村的一項實地調查[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100]斬雄步。我國農民工群體特征及社會保障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101]徐彤。中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經濟效應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102]馬艷莉。中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03]孔新雙,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農民工社會保障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文,2013.
[104]張峻。農民工維權意識和合法維權教育研究[D].西安: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05]范少虹。新生代農民工法律意識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106]錢小華。哈爾濱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創新實踐與探索[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07]陳立。普法教育與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維護[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08]宗偉。農民工法律援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09]朱巍。勞動法上勞動者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10]莫榮。就業優先,民生之本[N].光明日報,2011-3-30:02.
[111]高柱,肖成勝,李國,張偉杰。農民工談《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辦法》[N].工人日報,2009-2-23:8.
[112]World Bank. World Indicators Online[EB/OL]. World Bank,2002-4-27.
[113]國家統計局。云南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
[114]李明華。關于開發外來務工人員開放教育市場的調研報告[R].開放教育研究,2007,13(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