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給人們的精神狀態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都在沖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影響著人們的判斷和行為。如今,我們時??吹交蚵牭揭恍┦虑?老人或孩子倒地,卻無人扶起傷者,人們選擇視若無睹,麻木地離開,傷者只能無助地承受著傷痛,有的甚至因搶救不及時而魂歸異處。我們不禁陷入深思:為什么救死扶傷這樣一件本應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現在卻變得如此難?陰霾何以遮蔽了人性的光輝?我們是怎么了?社會出了什么問題?然而,當我們認真反思和探究這一現象時,我們會發現,潛藏于這一現象背后的卻是“人”的異化和迷失。
一、懼扶傷者背后人的異化的主要表現
\\(一\\)“自覺”的迷失
人是實踐的主體。主體標志著人的一種能動性的價值,主體性表達的是一種人對世界的能動關系。
只有處在這種關系中,人才能稱為主體。人處在各種各樣的關系中,雖然不能孤立地存在,但人卻必須具有獨立自主的性質,這就意味著人處于世界之中,即使不能主宰世界,也應具有自由的意志,能夠以自身的內在尺度為依據,自我決定,自己支配自身。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這里所謂的“自由”是指人對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人能按照事物自身的尺度來進行活動和變革的能力。所謂“自覺”則是指人擺脫了本能沖動和肉體需要的狀態以后,能在理性支配下自愿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狀態。
倘若人不能從自身的內在規定行事,不能依靠自身,不能自我支配,而只能依賴于外在力量,依賴于外部環境,則會失去主體地位,變為同其他自然物一樣的存在,人的本質也就無從談起。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一種活動。在這一活動中,人的聰明才智和肉體力量都體現在勞動產品上。并且,通過這一活動,人的智力和體力獲得發展,自身感到幸福和愉悅。
但異化勞動卻使人喪失了自由自覺的特性,變成了像動物一樣的存在,“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皠趧拥漠惢再|明顯地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蓖瑯?,助人為樂的過程,也應該是人肯定自身的過程。人的發展需要真善美的內容,人的發展是真善美的統一。人的自覺理應體現為追求真善美的自覺。助人為樂,救死扶傷,不但是一種傳統美德,而且是人自覺追求的內容。人在理性控制下,自愿自覺去從事助人為樂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精神得到提升,心智得到陶冶,個體在這一活動中身心得到滿足,個體獲得發展?,F實生活中,在一些“助人者反被訛詐”的事件中,被助者不知感恩,卻反咬一口,訛詐施救者,為了自身利益,將其他人完全當成為自身服務的工具。
這種行為將人的生存本能絕對化,看做人的唯一特性,視生存本能為一切行為的惟一動因,違背了人的“自覺”,使人的“自覺”特性消失。在這種情況下,“見義勇為”似乎成了“傻瓜”和“無知”的代名詞,似乎成了一種不明智之舉。
\\(二\\)“自由”的缺位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尺度和依據,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作為實踐的主體,在將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活動中,并不是毫無章法任意而為的,而是要充分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和內在要求。只有充分尊重事物自身的尺度,并進而將事物及人對事物變革的要求統一起來,這樣的實踐才是正向的實踐,人才能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發展,人的本質力量才能體現出來并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之一是自由的活動。這里所謂的“自由”,是指人對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是指人能按照事物自身的尺度來進行活動和變革的能力,“自由”也是主體性的內在要求之一。只有在對“自由”的追求中,人才能將自身對美的追求投射進自然之中,以審美的眼光看待物,將物和人統一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只有這樣,事物才不會成為與人相對立的外在力量,人才能真正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人的主體性才能彰顯出來。相反,如若違背事物自身的規律性和內在依據,就會造成人的本質的迷失,事物也會最終走向人的對立面,變成與人相對立的力量,最終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在“助人者反被訛詐”的事件中,被助者非但不知感恩,反而反咬一口,訛詐施助者,這違背了人發展的規律和人區別于物的內在依據,背離了真善美的方向,造成了人的“自由”特性的消失。個體被卷入由“助人者反被訛詐”事件引發的一種強大的病態力量中,如浪跡浮萍無能為力,只能無可奈何地受其擺布,隨波逐流。于是,遇到傷者倒地,個體只能被迫違背規律,逆事物自身的內在要求而行,一方面使“自由”盡失,另一方面也在助長著這種強大的病態力量。
人的本質主要在于“自由”和“自覺”?!白杂伞焙汀白杂X”的特性的消失,使人失去了作為主體的特性,也使人本身異化,變成像動物一樣的存在,被動地適應環境。
二、懼扶傷者背后人的異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會轉型的沖擊
“在我國,‘社會轉型’這一范疇主要指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蹦壳拔覈幵谏鐣母锖蜕鐣D型的過程中,社會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發生巨大變化,價值觀也在不斷多元化。
眾多的價值觀良莠不齊,消極的價值觀嚴重沖擊個體既有的合理價值觀。個體面對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容易陷入迷惘、茫然的困境。而一些有違人性的“助人者反被訛詐”事件的發生及其迅速擴大的惡性衍生效應,又進一步沖擊了和諧的社會。
\\(二\\)個體價值標準的失范
從人自身的價值角度來看,生存是人面對的首要問題。生存的價值勢必使人的目的帶有功利性,因而功利性的目的手段關系也是人的基本價值之一,但人的價值并不是局限于此,不能將其絕對化、唯一化。一旦將其絕對化、唯一化,人就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涉及的是人作為個體同其他主體的關系。因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所以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按其內在的依據來說,自然應是互為目的的關系。但自我中心主義卻從孤獨的個體出發,將功利性的目的手段關系用在人際關系上,把其他個體當成為我服務的手段和工具,無形中也把自己當成了手段和工具,這不但把人降低到了物的境地,使人的本質喪失,也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對立沖突?,F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正是個體只抱著這種自我中心主義的價值標準,將其他人都看作工具,而不是抱著互為目的的價值標準,我們才會看到一幕幕“助人者反被訛詐”的現象。這種惡性的互動方式,從長遠來看,最終也會危及到自我中心主義者的發展,造成損人不利己的結果。
\\(三\\)社會約束和懲罰機制的無力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依據和規范,不是任意而為的。事物只有按其規范運行,彼此才能相得益彰,最終實現自身的發展。個人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發展的權利和要求,不能損害他人的合理發展,更不能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損害他人發展的基礎上,否則,這也只能是一種畸形的發展。這種畸形的發展,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惡性互動,最終也將不利于自我的發展。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經常會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一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不顧甚至犧牲他人或群體的利益。這些現象的背后,既有個人道德的墮落和淪喪,也有約束和懲罰機制的無力。
道德作為一種約束力量,更多的是一種“軟性”力量,它依賴于個體內在的約束和自我規范,約束力較弱。相比之下,社會的約束和懲罰機制的約束力顯得更強一些,但在現實中卻并沒有完全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倘若受到扶助卻可以反咬一口而不受懲罰或是對其懲罰力度不夠,做了壞事可以不受任何懲罰,這不但意味著降低了惡行的成本,還意味著從反面催化了這種行為所依賴的土壤的發酵,助長了這種歪風邪氣的蔓延。與此同時,不約束“惡”,就是傷害“善”,這無疑會置“善”于窘迫的困境,導致善舉的減少。
三、“人”的回歸對策思考
“人”的回歸,核心在于人的本質的回歸。為此,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完善社會保障機制,提升個體安全感,擺脫生存危機束縛
人需要生存,人的生存需要實實在在的物質基礎,而不是自我安慰的畫餅充饑,更不是虛無縹緲的烏托邦。在生存價值的要求下,人的目的帶有功利性,這本無可厚非。只有人解決了生存之虞,不再為生存之需所憂,獲得了安全感,人才能更多的朝著超功利的目的性方向發展,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才能更多的體現出來。我們很難想象個體在面臨生存威脅時,除了思考如何生存和如何保全自己以外,還一會有其他問題能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值得欣喜的是,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們的社會保障工作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社會保障體系還存在很多不足,如城鎮農村還有相當數量的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社會保障水平還比較低。只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們真正能夠不為生存所累,才能推動個體跳出生存目的的禁錮,擺脫物對人的束縛,并進而向超功利的目的性發展,人的本質才能不斷顯現出來。
\\(二\\)回歸合理價值標準
任何人在行動或評價事物時,都需要一定的標準。標準不同,所采取的行動以及產生的實際效果也會有很大的區別。個體持有合理的標準有助于推動個體采取積極的行動,促進自身和社會的發展。
相反,不合理的標準,不利于推動個體采取積極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所進行的社會實踐就可能是負向的實踐,就可能影響自身和社會的發展。從人自身的價值來看,求生存是人的自然屬性之一,是人的一種本能,滿足生存需要的功利性價值只是人的基本價值之一,但卻不是唯一的價值。事實上,人的真正價值更體現為超越生存價值之后,真正以人本身為目的的價值。在社會實踐中,個體應超越單純追求功利性的生存價值,將人的“類價值”內化進個體價值之中。在處理與其他主體的交往互動中,不只是考慮促進自身的發展,也要有益于促進人的“類價值”的發展,有益于促進他人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擺脫目的工具的思維,才能擺脫將其他個體看成工具,從而也使自己變成工具,終究導致人的異化的困境。
\\(三\\)加強社會引導,完善約束和懲罰機制
“懲惡揚善”,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要加強正向的社會引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我國人民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提供基本的規范和標準。與此同時,大眾傳媒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鼓勵人們在為個人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大眾傳媒應客觀反映社會情況,正確反映人民心聲,疏導公眾情緒,反對主觀夸大甚至背離事實的報道。
其次,加強社會約束和懲罰機制。人都具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在做出一定的選擇或行動時往往會考慮成本收益的對比。因此,要防范失范現象的發生,建立利益約束機制是一個比較切實的方法。具體說,則是提高失范行為的成本,讓失范行為不光受到軟性的道德譴責,還會受到經濟法律等相應的懲罰,讓失范者真正感到切膚之痛,使失范者可以獲得的收益預期遠遠小于成本,使失范行為成為一種不明智的選擇。
總之,發展中產生的問題應在發展中解決,面對社會中存在的“懼扶傷者”現象,我們不應盲目悲觀,而應客觀冷靜地對待。從“人”的角度理性認識“懼扶傷者”現象,有助于科學分析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同時也可以為我們的文化建設和制度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從而進一步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思孝.西方教師權威與學生自由的歷史回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4\\).
[2]何聰,宋大偉.重讀教師權威[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5,\\(4\\).
[3]楊小玲,陳建超.教師權威研究的認識與解讀[J].當代教育論壇,2005,\\(18\\).
[4]張增田.對話教學的師生觀[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5]賀善侃.當代中國轉型期社會形態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