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幼兒文學作品是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接受主體是三至六歲的學齡前兒童。他們雖然年齡小,生活經驗和理解能力等都很有限,但對美有著強烈的感受力(這里主要指語言美)。幼兒文學語言淺顯而優美,如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比擬等修辭手法,將使文學作品更加形象生動,滿足孩子們的心理要求,就會更受他們喜愛。 正如列寧所說"如果你給兒童講童話時,其中雞兒貓兒不會說人話,那么兒童們便不會對它發生興趣。"比擬辭格能使幼兒將文學語言轉化為自己的主觀意志感受,那么這種認知是怎樣實現呢?本文試圖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幼兒欣賞比擬辭格的心理過程,希望對幼兒文學作品的創作、研究和幼兒文學教學有所啟示。
二、比擬辭格的界定
關于比擬辭格的定義很多學者都討論過。唐鉞認為擬人是人類以己度物的傾向.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談到比擬時說:"將人擬物(就是以物比人)和將物擬人(就是以人比物)都是比擬".王希杰從心理機制方面進行研究,認為"比擬,就是利用心理聯想機制,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寫。"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傾向于運用主觀的想象和幻想去解釋各種現象,而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鳥言獸語"正好契合他們的心理,這也是唐鉞"以己度物"思想的體現。
李清園從認知的角度給比擬辭格下的定義是:"比擬是深深植根于人們的習慣和經驗中,借助相似性隱喻而實現由源域向目標域投射的一種類比思維方式。"學界根據不同的標準把比擬辭格分為不同的類別。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把他分為擬人和擬物兩大類。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將"擬人"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將物擬人,包括將植物擬人、將動物擬人、將無生物擬人以及將抽象的概念或事理擬人。
李艷從比擬的構成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她認為比擬包含本體、擬體和擬詞三要素。
如在句子"小老鼠吹哨子。"中,"小老鼠"是本體;擬體一般是不出現的,按照常識可知這里的擬體應是人;"吹哨子"是擬詞,它是判斷句子中是否運用比擬辭格的最重要因素。"吹哨子"原本是人的行為,這里移用到小耗子身上,使小耗子具有了人的特征。本體和擬體的關系可以用鄭業健在《修辭學》一書中的一句話來闡釋:"蓋必在觀念上有聯絡處,想象上有變通處,始可互相比擬。"綜合以上觀點,本文認為從認知角度可以這樣理解"比擬":比擬是通過人的認知活動,將始源域(也就是擬體)的特征投射到目標域(也就是本體)上,始源域(擬體)和目標域(本體)從某一角度或某些角度來看必有相似性。
三、幼兒心理特征分析
從語言學角度來說,比擬辭格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從認知角度來說,它是一種借助隱喻性思維對信息加工和處理的動態心理過程,是人類獨有的認知行為。綜合這兩方面考慮,研究比擬辭格就必須考慮到人作為認知主體所帶來的主觀因素,要考慮到認知主體的主觀心理會對比擬辭格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的思維是一種"自我中心"思維.他把幼兒思考問題時,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別人的觀點的這種現象稱為自我中心主義。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還形成了幼兒的泛靈觀念。泛靈觀念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有生命,都和人一樣有感覺和意識。
兒童文學家陳伯吹談到兒童與文學的關系時說"以他們的眼睛,他們的耳朵,尤其是他們的心靈,來觀察和認識他們所能接觸到的,以及他們雖然沒有普遍接觸但渴望更多知道的那個完整而又豐富多彩的世界。"兒童用感官來理解整個世界。在他們讀或聽文學作品時,他們也擅于用感官去理解和想象文學語言。
四、比擬的認知分析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深有感觸的說:"為了把幻想故事的主要物質材料(自然物),通過幻想和聯想,轉化成作品形象,以特殊的形式來反映社會生活,就把它們'人格化'起來,于是'擬人法'就成為童話創作藝術手法的寵兒了。"幼兒文學包括幼兒詩歌、幼兒童話、幼兒歌謠、幼兒散文等等,他們都充滿了比擬的修辭手法,很耐人尋味。
(一)擬人辭格分析
1. 將植物擬人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種子說:"下吧,下吧,∕我要發芽。 "∕∕梨樹說:"下吧,下吧,∕我要開花! "∕∕麥苗說:"下吧,下吧,∕我要長大! "∕小孩說:"下吧,下吧,∕我要種瓜!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劉饒民《春雨》)在這兩個例子中",種子""、梨樹""、麥苗"和"小花朵"都被賦予了人的特征,他們是比擬中的本體。"種子""、梨樹"和"麥苗"能會說話,且用句式"我要……"給它們增添了人的情感。
2. 將動物擬人(1)猴子,猴子,你可好!請問你是怎樣帶寶寶?猴子媽媽說'我可不讓孩子胡亂跑,還是抱在懷里好。(魯兵《袋鼠媽媽沒口袋》)(2)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胡適《蝴蝶》)(1)是幼兒文學作品最常見的比擬形式,作者有意將動物(猴子)當作人來描寫,將人的特征用擬詞"帶"、"跑"、"抱"等轉移到猴子身上,故事聽起來非常有趣,適合孩子的心理特點。
(2)這首詩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把蝴蝶當人來描寫,屬于擬人手法,其中蝴蝶是本體,人是擬體。擬詞是"雙雙"、"孤單"和"可憐"等。這些詞本來是始源域"人"的情感特征,現在被投射到目標域"蝴蝶"身上,兩者在情感體驗方面具有相似性。通過這樣的比擬,使幼兒能設身處地投入到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之中,容易使他們接受。
(二)擬物辭格分析
1. 人當作動物、植物或無生物來描寫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選自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木蘭詩》是家喻戶曉的替父從軍、女扮男裝的名篇,從小我們的耳邊都有關于木蘭的傳說,況且現在關于她的電視、電影題材也很多。雖是古文,但它形象生動,用"雌兔"比擬自己,"雄兔"指那些男人,稍加解釋,孩子就能體會,況且這個句子朗朗上口,很容易熟記。
2. 二是將物擬為物,包括以生物擬為無生物,以無生物擬為物,以物擬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擬為物。
他撥開一蓬水草,仔細一看:水草里睡著一條奇異的小金魚。小金魚渾身金光閃閃,映得整個小池塘泛著金光。多克想":這條小金魚真有趣,他會不會是太陽變得呢?"他從童話書上看過,太陽是會變金魚的。(王宜振《釣太陽》)雨本來是無色的,作者帶著小朋友用想象力給它增添了收獲的顏色"金色",然后將金色的麥粒比擬成金色的雨從脫粒機里揚灑出來。風是沒有味道的,但在作者的筆下卻是噴香的,有了美味的食物所具有的品質。"水草里睡著一條奇異的小金魚",小金魚就像人一樣"睡"在那里,而且它還有可能是失蹤的太陽變成的,童趣味十足。
五、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比擬是一種非現實形象的修辭方式。它是"借助于創造性的想象,化物為人或化人為物,或化甲事物為乙事物的修辭方式。"從詞的組合和搭配來看,比擬往往是主謂或述賓關系的組合和搭配,如"風兒不鬧了""、張開小小的嘴巴"等等。擬詞一般都由動詞和形容詞充當,在選擇擬詞的過程中要注意擬詞應是幼兒所熟知的領域中的詞匯和用法。
黑格爾說:"藝術理想的本質就在于這樣使外在的事物還原到具有心靈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現象符合心靈,成為心靈的表現。" 比擬辭格賦予了幼兒文學這樣的特征。通過比擬辭格的使用,將幼兒陌生的領域投射到他們熟悉的領域,從而自己在心靈深處建立起對陌生領域的感悟。
另外,恰當地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可以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促進了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幼兒文學工作者要善于根據幼兒認知和心理特點創作適合他們欣賞的作品,努力為孩子們營造童話式的藝術氣圍;幼兒文學研究人員要探究比擬等各種辭格對于幼兒文學作品創作的巨大價值,從而為幼兒文學作家提供借鑒;幼兒教師和家長在帶領孩子們欣賞文學作品時,要善于利用比擬修辭的特點把各種修辭現象都能有意識地"表演"出來,讓幼兒有更深的體會,從而使文學在他們心靈深處扎根。
參考文獻:
①唐鉞。修辭格[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②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③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④李清園。比擬辭格的認知研究[D].山東大學,2011.
⑤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修辭通鑒[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