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介入治療冠心病的路徑選擇問題仍在不斷探索中。股動脈具有血管徑路較直、直徑大等特點,穿刺容易,具體操作起來相較于其他介入治療路徑簡單容易一些,因此早期經股動脈途徑介入治療已經成為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首選路徑[1-2].但該介入治療手術后患者往往需要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證臥床休息以及患側肢體絕對禁止活動,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有發生重大血管并發癥的可能[3].
近些年來,經橈動脈途徑介入進行治療冠心病取得了較大的成果[4-5],且手術介入治療的諸多優點已被廣大的臨床醫生以及患者本人一致的認可[6].
橈動脈解剖學基礎橈動脈由肱動脈于橈骨頸處發出,沿橈骨前外側前行至掌腱膜深方與尺動脈末端吻合成掌深弓,于橈骨莖突處最表淺,易于觸摸,附近無重大神經和血管,且管腔直徑較大,是橈動脈穿刺的理想穿刺點。我國男性橈動脈血管平均內徑(27±4)mm,女性橈動脈血管平均內徑(24±4)mm,完全可以滿足6F,甚至7F導管操作[7-9].
橈動脈徑路較股動脈徑路的優點股動脈較橈動脈直徑大且直,容易穿刺,發生痙攣幾率低。其缺點:患者須臥床且下肢制動>12h,壓迫止血困難,易發動靜脈漏、局部血腫、假性動脈瘤、肺及周圍血管栓塞等并發癥;橈動脈周圍無重要的血管和神經,血管損傷會明顯減少,動靜脈漏、局部血腫等發生率低,術后護理簡單,減輕護理人員負擔,手掌為雙重供血,很少引起手部缺血。
橈動脈徑路介入診療術常見并發癥及相應措施橈動脈痙攣:因為橈動脈容易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動脈痙攣[10].以下措施可減少痙攣的發生:①消除患者顧慮,必要時予安定鎮靜。②術前、術中應用血管擴張藥物[11].③麻醉充分,減輕患者的疼痛感。④提高穿刺水平,減少穿刺次數,操作輕柔,減少對血管刺激,可預防橈動脈痙攣的發生[12-13].⑤選擇管徑盡量小的動脈鞘管、涂親水層導絲、導管[14].
橈動脈閉塞: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有2%~10%的患者發生橈動脈閉塞[15-18],手掌和前臂由橈動脈、尺動脈雙重供血,因此橈動脈閉塞一般不引起明顯的癥狀,通常不必作特殊處理,到目前為止未見有明確的處理意見。橈動脈閉塞的常見原因有:①橈動脈內徑過小或與鞘管不相配,據文獻報道[19-20],使用8F、7F、6F動脈鞘撓動脈閉塞發生率分別為14.3%、6.5%、0.4%;②糖尿病患者;③多次穿刺不成功,多次更換鞘組及手術時間過長等都易導致橈動脈閉塞;④穿刺點壓迫過久會導致橈動脈閉塞發生率增加,一般建議是術后1~2h即可適當減壓,4~6h可換成普通包扎[21];⑤術前肝素用量不足,預防橈動脈閉塞的關鍵在于使用足量肝素[22].因此橈動脈穿刺成功后均應常規予3000U普通肝素;⑥橈動脈夾層及橈動脈嚴重痙攣均易誘發橈動脈閉塞;⑦抗血小板,術后早期應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23].因此使用大小適中的鞘管、精湛的穿刺技術、足量的肝素、適度的壓迫力度和適當的壓迫時間可有效降低橈動脈閉塞的發生率。
橈動脈解剖變異:①橈動脈鈣化:于老年人多見,易引起橈動脈痙攣,患者自覺疼痛,強行操作易致血管破裂,此類患者應使用直徑較小的導管,操作輕柔,適當加用血管擴張劑如硝酸甘油地爾硫卓等,能增加手術成功率,減少橈動脈痙攣和閉塞。②高位橈動脈較少見,約占人群的2.4%[24],其管徑相對較細小,應更換小導管或另選對側路徑。③橈動脈迂曲:此類患者應在全程透視下操作,導絲始終走在導管前,遇到阻力則行造影,了解是否進入分支或痙攣,超滑導絲極易損傷迂曲血管,慎用。
血腫/出血并發癥:①前臂血腫:多出現在穿刺點局部和近心端,常見原因有:導絲或導管誤入并損傷橈動脈細小分支;穿刺點滲血進入皮下等。一旦出現血腫慎用抗凝藥物,必要時停用。②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保守治療包括制動、酌情停用抗凝藥物,25%的甘露醇250mL靜脈滴注,1次/6h.保守治療無效時,及時請骨科醫師會診,以免造成神經肌肉不可逆的損傷。頭臂干和鎖骨下動脈迂曲:多見于老年、高血壓患者。此類患者常引起導絲推進受阻,讓患者做深呼吸動作配合??赏ㄟ^。前臂疼痛或不適:橈動脈管徑細小,進入橈動脈和拔除時對血管壁的刺激可引起穿刺點或前臂疼痛等不適。在橈動脈鞘管置入過程中,35.0%患者發生中度至重度前臂持續性疼痛[25],另外臂的血腫、局部麻醉不充分等均可引起前臂疼痛。
冠狀動脈造影術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我國大多數心內科醫生都掌握,并逐漸被廣大患者所接受,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發病率也迅速上升,介入治療將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手段,與經股動脈徑路相比,經橈動脈徑路優點更為突出,更易被醫生和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