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易發人群多集中在 6 個月 ~2 歲的嬰幼兒,年齡越小,發病的幾率越大,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嘔吐、電解質紊亂等,需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否則會出現發熱、腹瀉、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及休克等臨床癥狀,進而導致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生長緩慢,甚至出現死亡,嚴重威脅小兒的生命安全[1-3].筆者結合臨床治療小兒腹瀉的經驗,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推拿和中藥敷臍,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臨床資料 入選病例為 2011 年 1 月-2013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 128 例腹瀉患兒,將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均為 64 例,其中對照組男 36 例,女 28 例,年齡 4 ~ 36 月齡,平均年齡(14. 5 ± 6. 8) 月齡,病程 2 ~ 15 d,平均病程(7. 2 ±0. 9) d;治療組男 35 例,女 29 例,年齡 4 ~ 35 月齡,平均年齡(14. 9 ± 7. 1) 月齡,病程 2 ~ 16 d,平均病程(7. 5 ± 1. 0)d.經對照分析,2 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 05),具有可比性。
1. 2 入選標準
1. 2. 1 西醫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兒科學》)(第七版)中關于小兒腹瀉的臨床診斷標準?;純撼霈F腹瀉持續 2 d 以上,伴有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現象;有發熱、嘔吐、腹瀉等臨床癥狀,腹瀉次數明顯增多,并多呈水樣或蛋花樣,并帶有少量粘液者;大便輪狀病毒檢測呈陽性者。
1. 2. 2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臨床診斷標準[4]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患兒出現明顯消瘦、面無血色、食欲降低、舌苔泛白、脈弱無力等;患兒久瀉不止、反復發作,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每天均在 5 次以上,大便亦比較清稀,顏色淡黃,呈蛋花狀或稀狀等。
1. 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臨床診斷標準者;患兒家屬同意參加臨床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無其它嚴重疾病可進入臨床研究者等均納入研究。
1. 4 排除標準 發病后已使用抗生素、止瀉藥、抗病毒藥等藥物進行治療者;對服藥極度困難或對藥物嚴重過敏者;未按要求服藥及治療,無法判定療效者及嚴重脫水的患兒均排除。
1. 5 治療方法 2 組患兒均給予清淡易消化飲食,并采取合適的方法及時補液,調整電解質紊亂,根據菌檢結果使用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推拿和中藥敷臍。推拿的基本方法:將患兒取合適的體位,分手陰陽、補脾經、補大腸、運土入水、推三關、揉足三里、推上七節骨、捏脊。各穴位揉捏 3 ~ 5min,1 次 / d.寒濕癥則加推神闕穴;傷食則清大腸、揉中脘;久瀉不愈者則加補腎經、揉百會。推拿時注意掌握合適推拿力度,適當保暖,患兒有無不適反應。中藥敷臍的藥物處方由石榴皮、五倍子、芍藥、白胡椒、丁香、肉桂組成,將以上藥味研成細粉,用適量生姜汁將其調成糊狀,敷于患兒的臍孔,用藥用紗布包扎固定即可,每天更換 1 次,并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情況。2 組患兒均連續治療 1 個療程,3 d 為 1 個療程。治療期間嚴密觀察 2 組患兒主要生理指標變化、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等。
1. 6 療效判定 依據 200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小兒泄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臨床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各項生理指標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各項生理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及各項生理指標均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各項生理指標未出現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傆行?= (痊愈例數 + 顯效例數 + 有效例數) /總例數 ×100%.
1. 7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7. 5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 ± 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臨床療效 2 組患兒經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5. 3%,對照組為 76. 6%,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 5. 236,P <0. 05),詳見表 1.
2. 2 主要生理指標復常時間 2 組患兒經治療后,治療組退熱時間、大便次數復常時間及出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明顯縮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 05)。詳見表 2.
2. 3 安全性評價 治療期間,患兒的主要生理指標檢查均顯示正常,對照組有 2 例患兒出現輕微的全身皮疹,2 例患兒出現輕度便秘;治療組有 2 例患兒出現臍周輕微的皮疹,1 例患兒出現輕度便秘。經適當處理后,2 組患兒的皮疹和便秘情況均迅速恢復正常,不影響臨床治療及療效的判定,2 組患兒均未有其它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
3 討 論
小兒腹瀉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胃腸功能紊亂綜合征,需及時給予合理的治療,否則會導致較嚴重的后果。誘發小兒腹瀉的因素比較多,主要與小兒的生理特點有極大的相關性,小兒的胃腸道發育尚不完全,參與食物消化吸收的酶的活性較低,而小兒又處于生長發育較迅速的階段,對營養要求比較高,導致胃腸道的負擔較重,同時,小兒各項系統如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等尚未發育完善,導致小兒的調節功能較差,對外因較為敏感,如消化道感染、食物不潔、食物過敏、氣候變化等,均有可能導致小兒腹瀉,如春、秋二季氣候反復無常,是小兒腹瀉的高發季節[5-6].
推拿系指用手在人體上按經絡、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進行治療的非藥物的自然療法,可達到疏通經絡、驅邪扶正、調和陰陽的效果,是中醫學中較獨特的治療方法,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中醫認為小兒腹瀉系因小兒智力未發育完全、饑飽無度、脾胃虛弱等,導致脾胃失調、水谷不分、合污而下泄。臨床采用推拿治療小兒腹瀉,主要對脾經、胃經的穴位進行拿捏,可有效促進患兒消化道酶及胃酸的分泌,提高消化道的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達到治療的效果[7-9].
臍又叫肚臍眼,是指胎兒出生后,與母體相連的臍帶脫落后成的凹陷,中醫將臍稱為“神闕”穴,是唯一可見的穴位,連接十二經絡、五臟六腑等,臍部給藥可疏通全身經絡,氣血通暢,達到治療的效果?,F代研究表明,臍表皮角質層比較薄,屏障功能相對較弱,藥物最易彌散,有利于藥物吸收;藥物經臍給藥,采用封閉式外敷法,藥物中易揮發成分不易散失,汗腺分泌的潮濕之氣不易侵潤藥物,促進藥物吸收;藥物經臍吸收,直接進入體循環,經門靜脈進入肝臟的藥量非常少,可避免肝臟首過效應,且不受消化道生理狀態和進食情況的影響。治療小兒腹瀉采用中藥敷臍的方法,不僅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還可增強患兒的順應性[10-12].
本文筆者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極具中醫特色的推拿和中藥敷臍治療小兒腹瀉,明顯縮短了主要生理指標復常的時間,提高了臨床治療的效果,同時推拿和中藥敷臍均為內病外治,可有效減少藥物的服用劑量,降低藥物對患兒的不良影響,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在臨床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小蕓,馮文海,趙懷舟,等。 香葛啟鑰飲加減治療小兒腹瀉 87 例療效觀察[J].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3(5):42-44.
[2] Gaon D,Garcia H,Winter L,et al.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strains andSaccharomyces boulardii on persistent diarrhea in children[J]. Medic-ina,2013,63(4):293-298.
[3] 黃向紅,林國榮,郭子寬。 秋瀉方治療小兒秋季腹瀉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3):201-202.
[4] 馮海泉。 加味縮泉湯配合中藥敷臍治療小兒遺尿癥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4,36(1):30-31.
[5]Kurt ZL,Teresa EG,Jorge LR,et al. The Effect of 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 on the Intestinal Immune Response in Mexican Children IsModified by Pathogen Infections and Diarrhea[J]. Nutrition,2012,136(5):1365-1370.
[6] 史清華。 中藥敷臍與西藥聯合治療小兒腹瀉 100 例體會[J]. 中華全科醫學,2012,10(2):246-247.
[7] 陳治珍,許華,許雙虹,等。 虛實辨證推拿治療小兒急性非細菌感染性腹瀉的臨床對照研究[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0(1):40-41.
[8] 王興茂,張玉萱,何凡,等。 小兒腹瀉標本細菌培養和人輪狀病毒聯合檢測的結果分析[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2):354-355.
[9] 邵巖世,丁希華,尹本佳。 蒙脫石散聯合雙歧桿菌治療小兒腹瀉120 例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20):79-80.
[10] 王義勉,郝艷霞,張英端,等。 中藥敷臍輔助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觀察[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4):151-152.
[11] 黃建中,藍豐華。 楓蓼腸胃康顆粒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 58 例[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3,21(3):159-160.
[12] 程健國。 熱毒寧注射液聯合培菲康治療小兒秋季腹瀉臨床療效觀察[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2(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