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多首選外科手術治療,以控制食管 - 胃底靜脈破裂引發的大出血、消除脾功能亢進。全脾切除術雖然可以消除脾功能亢進所致的不良后果,但也喪失了脾臟特異免疫功能和代償機制,患者術后可出現免疫功能障礙,切脾后兇險性感染的發生風險大大增加,不利于預后。我院探討了手術加自體脾移植治療門靜脈高壓癥的臨床治療效果,本文將結果報道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將我院 2010 年 7 月至 2013 年 6 月收治的門靜脈高壓癥患者 87 例納入本研究,均有嘔血、黑便、納差、乏力等臨床表現,內鏡檢查結果提示有中、重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并有出血或再出血傾向;B 超檢查發現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水、脾臟腫大,實驗室檢查結果提示脾功能亢進。研究對象剔除惡性腫瘤、免疫缺陷疾病、凝血機能異常、近期接受過免疫抑制劑治療者。
根據就診順序奇偶數法分組,奇數者歸為對照組,共計 44例,其中男性患者 26 例,女性患者 18 例;年齡 37 - 65 歲,平均年齡\\(48. 96 ±3. 54\\)歲;體重 45 - 76kg,平均體重\\(58. 83 ± 4.23\\) kg;肝病病程 2 - 12 年,平均病程\\(6. 85 ± 1. 27\\) 年;肝功能Child 分級包括Ⅰ級 20 例、Ⅱ級 24 例;肝病類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30 例、酒精性肝硬化 9 例、血吸蟲性肝硬化 5 例。
偶數者歸為實驗組,共計 43 例,其中男性患者 24 例,女性患者 19 例;年齡 35 - 66 歲,平均年齡\\(48. 35 ± 3. 88\\)歲;體重46 - 75kg,平均體重\\(58. 74 ± 4. 15\\) kg;肝病病程 1 - 14 年,平均病程\\(6. 73 ±1. 22\\)年;肝功能 Child 分級包括Ⅰ級 21 例、Ⅱ級22 例;肝病類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29 例、酒精性肝硬化 10 例、血吸蟲性肝硬化 4 例。
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發現其在性別、年齡、體重、肝病病程、肝功能分級、肝病類型等方面,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 05\\),兩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接受的手術治療方案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1. 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脾切除 + 食管橫斷吻合術治療,在全身麻醉狀態下經左肋緣下切口入腹,常規切除脾臟。
從胃體中、遠 1/3 交界處向近端離斷胃大、小彎側血管,縱行剪開食管裂孔處漿膜,緊貼食管壁向上離斷食管下段周圍血管,注意辨認并保護迷走神經干。將 7 號絲線繞過食管下段備用,切開胃體前壁,經切口置入管形吻合器。將 7 號絲線于賁門上 3cm 處將食管結扎于吻合器中心桿,調節吻合器尾端旋鈕,擊發吻合器手柄,完成食管下端橫斷吻合。術畢縫合胃壁切口。實驗組患者接受自體脾移植 + 食管橫斷吻合術治療,在全身麻醉狀態下經左肋緣下切口入腹,充分顯露脾臟,結扎脾動靜脈,保留脾胃韌帶近脾蒂處胃短動靜脈或脾血管作為移植脾供血血管。行脾臟次全切除,在脾蒂處保留約 5 × 3 ×lcm 脾組織,周圍采用鈦夾標記。切開左腎上方后腹膜造一袋狀盲穴,將帶蒂脾組織植入、固定。食管橫斷吻合術操作方法同對照組。
1. 3 數據處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關數據均錄入 SPSS17.0 統計學軟件,數據處理時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珋 ± 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P < 0. 05 時認為組間差異結果在統計學上有意義。
2 結 果
2. 1 免疫功能:與對照組對比,我們發現實驗組患者 Tuftsin、IgM 等血清免疫指標明顯較高,組間差異經統計學分析后認為有意義\\(P <0. 05\\),見表 1?!颈?】
2. 2 肝功能:兩組患者 AST、ALT、ALB、TBIL 等肝功能指標對比,組間差異統計學分析后認為無意義\\(P >0. 05\\),見表 2?!颈?】
3 討 論
脾切除 + 食管橫斷吻合術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常用手術方法,通過切除脾臟消除脾功能亢進,以達到降低門靜脈壓力、提高肝臟灌注之目的。但全脾切除術后失去了脾臟對門靜脈血容量的調節和緩沖作用,降低門靜脈血流量,不利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代償。同時脾切除后常發生血小板升高、血液粘滯度上升,發生門靜脈栓塞的風險增加。
脾臟是一個具有免疫調節、抗感染、抗腫瘤等多種重要生理功能的復雜器官。目前臨床對于病理脾臟是否保留仍存在爭議,部分學者不建議保留脾臟,認為病理脾臟通過某種途徑促進肝細胞發生炎性浸潤,誘導 Kupffer 細胞分泌白介素 -1、白介素 -6、腫瘤壞死因子等炎癥介質,激活肝內成纖維細胞,加重肝纖維化。近年來隨著保脾術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采用自體脾移植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自體脾移植是在切除大部分脾臟的基礎上保留部分帶蒂脾組織,既糾正了脾功能亢進,又保存了脾臟的免疫調節功能。
Tufisin 是一種僅產生于脾臟的免疫調節因子,是目前最具有脾臟特異性和敏感性的指標。本研究中自體脾移植聯合食管橫斷吻合術治療者術后 Tufisin、IgM 等指標明顯高于全脾切除聯合食管橫斷吻合術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自體脾移植可有效保留脾臟的免疫調節功能,在防止術后兇險性感染方面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自體脾移植聯合食管橫斷吻合術治療者術后肝功能各指標與全脾切除聯合食管橫斷吻合術治療者相仿,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提示保留脾臟并未加重肝纖維化損害。
其具體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由于自體脾移植術切除了大部分脾臟,減少了脾臟誘導產生的促進肝纖維化細胞因子。術中結扎脾動脈主干減少了殘脾血流量,使其對單核 - 吞噬細胞系統的刺激也相應減少。腹膜后移植脾的血液通過側支回流進入體循環,減少了對肝臟的直接刺激。
參考文獻:
[1] 郭援朝,王凱,馮永亨. 帶蒂自體脾異位移植加門奇靜脈斷流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的研究[J]. 山西醫藥雜志,2009,38\\(9\\) :835 - 836.
[2] 段淑卿,段升軍,蓋學銀. 改良 Sugiura 手術加自體脾移植治療門靜脈高壓癥的護理[J]. 中國醫療前沿,2009,4\\(17\\):93 - 94.
[3] 商昌珍,陳亞進,張紅衛,等. 自體脾移植聯合食管橫斷吻合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J]. 中華外科雜志,2009,47\\(2\\):83 - 85.
[4] 王歲霞,成紅艷. 自體脾移植聯合食管胃底切除術治療肝炎后肝硬化脾亢 22 例[J]. 陜西醫學雜志,2007,36\\(10\\):1404 - 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