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哮喘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病因復雜,目前臨床并無特效療法,多采用大劑量靜滴或口服止喘、抗炎、抗過敏等藥物治療, 但由于小兒各組織器官功能尚未健全,副作用多,依從性差,療效不佳,病程遷延難愈,即使治愈也易復發[1-3],已成為兒科醫生面臨的棘手難題。 本研究比較超聲與氧驅動霧化吸入治療小兒哮喘的療效,旨在為臨床選擇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0 年 6 月~2012 年 6 月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收治的哮喘患兒 90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全國兒科哮喘協作防治組制定的診斷標準[4];②無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發癥,排除先天性心臟病、結核、氣管異物等疾??;③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將納入病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 45 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確診后均給予吸氧、化痰、止咳、抗感染等基礎治療,并在此基礎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懸液(<4 歲 1mL,4~6歲1.5 mL,7~12 歲 2 mL)、硫酸沙丁胺醇 0.25 mL 加生理鹽水至3 mL 霧化吸入治療。觀察組采用氧氣驅動霧化吸入 15~20 min,每日 2 次。 對照組采用超聲霧化吸入 15~20 min,每日 2 次。
囑家屬每次霧化后為患兒翻身叩背,以幫助痰液排出。 兩組均以 7 d 為 1 個療程,1 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咳嗽、喘憋、肺部哮鳴音)、住院時間。
1.3 療效評價。
①治愈:咳嗽、喘憋癥狀消失,氣促<40 次/min,心率正常,肺部哮鳴音消失;②好轉:咳嗽、喘憋明顯減輕,氣促有所緩解,肺部哮鳴音明顯減少;③無效:上述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或惡化。 總有效率 (%)=(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 χ2檢驗。 以 P <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3.33%(42/45),對照組為 73.33%(33/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咳嗽、喘憋及肺部哮鳴音)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不良反應。
所有患兒治療期間血尿常規、心電圖以及肝腎功能均無明顯變化,治療過程中均無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加劇,小兒哮喘發病率逐年上升。 據 2010 年首都兒科研究所哮喘防治與教育中心調查[6],北京 、重慶 、廣州兒童哮喘患病率分別為3.15%、7.45%及 2.09%,均高于 2000 年我國兒童哮喘的平均患病率 1.97%. 由于小兒哮喘常反復發作,難以根治,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而日益引起關注。
小兒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細胞、 肥大細胞和淋巴 T 細胞等多種細胞參與的氣管慢性炎癥,具有氣道高反應性,直接導致氣道阻塞,氣流受限而表現為咳嗽、喘憋等癥狀[7]. 因此 , 對小兒哮喘的治療關鍵在于盡快控制氣道痙攣,抑制氣道高反應性,減輕和消除氣道黏膜水腫及氣道炎癥。
霧化吸入能使高濃度的藥物直達病變, 迅速緩解癥狀;同時,吸入藥物量小,消除速率高,副作用小,避免了全身給藥產生的副作用;而且,霧化吸入技術簡便,對患兒的配合要求不高,對咽部刺激小,依從性好,更適用于嬰幼兒哮喘的治療[8].目前霧化吸入治療已經成為 WHO 推薦的治療小兒哮喘首選途徑。 常用的霧化方式有氧驅動霧化吸入和超聲霧化吸入, 筆者對這兩種方式的療效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33%(P < 0.05);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 (咳嗽 、喘憋及肺部哮鳴音)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 < 0.05)。 由此可見,相比超聲霧化吸入,氧驅動霧化吸入治療小兒哮喘起效更快,療效更高,并能縮短住院時間,無不良反應,可作為臨床治療小兒哮喘的首選。
筆者分析原因如下: 超聲霧化吸入是利用超聲波聲能,把藥液變成細微(霧滴直徑<5 μm)、溫暖的氣霧,隨著深而慢的吸氣被吸收到末支氣管和肺泡而達到治療目的。
但中重度患兒喘息發作時,呼吸較淺,藥物不能達到深部而影響療效;而且,持續超聲霧化吸入時,氣霧占據整個呼吸道,氧氣不能彌散到肺泡而影響氣體交換,易造成患者缺氧[9]. 而氧驅動霧化是利用高速氧氣氣流使藥液形成霧狀,產生適合霧化給藥的 1~5 μm 的霧粒,直接送入肺泡,減輕哮喘癥狀,同時高流量氧的流入解決缺氧問題,達到雙重治療目的[10].
參考文獻:
[1] 江載芳,申昆玲。實用兒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99-1120.
[2] 邱小英。不同霧化方法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6):41-42[3] 向峰,譚女。不同藥物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5):28.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系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哮喘雜志:電子版,2008,2(1):3-13.
[5]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2):100-101.
[6] 柏娟,趙京,申昆玲,等。北京、重慶、廣州三城市兒童哮喘患病情況調查[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2010,4(4):28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