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現代經濟的突出代表。 當前,全國多個城市都在爭搶信息產業高地,北京市無疑占據明顯優勢,信息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在全國居首?!吨袊浖托畔⒎諛I發展報告 2012》顯示,在中國的 19 個城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競爭力排名中,北京以 0.80 分位列第一,深圳以 0.64 分排第二,上海以 0.43 分第三,其它城市評分在 0.34 以下。 北京市也有意識地將信息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根據北京市經濟信息化委統計,2013 年 1 至 10 月, 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營業收入已達 3605 億元,同比增長 9%,比 2011 年同期的 2824 億元,更是增長了 27.7%。 信息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 2006 年的8.6%上升為 2012 年的 9.1%。
信息產業發展高度依賴信息科技人才,北京市信息產業的發展優勢與人才聚集密不可分。 為了保持并持續激發信息產業優勢,進而參與信息產業的國際競爭,十分有必要深入信息產業的從業群體中,掌握其結構特征、生存狀況等實際情況。本文正是立足這一目的,分析北京市信息產業從業者的經濟社會特征,促進人才政策的不斷完善。
一、北京市軟件和信息產業的人才競爭力
發展歷史較長、研發基礎雄厚、對外開放程度高等因素,共同促進了信息產業在北京的發展,而人才聚集是該產業發展最直接的推動者。北京的信息行業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從業人員規模大。 《北京統計年鑒 2013》、《上海統計年鑒 2013》和《深圳統計年鑒 2013》數據顯示,2012 年末,北京從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人員數為 73.2 萬人,上海為 28.1 萬人,深圳為 20.2 萬人。 北京的從業人員數遠高于上海和深圳。
實際上,從國家層面看,信息產業的人力資源供給豐厚是我國發展信息產業的一大優勢。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的《IT 行業競爭力指數 2011》(IT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2011),中國在 IT 行業競爭力世界排名,總體評分排第 38 位,而人力資源排名第 3 位。 人力資源部分的評分由高等教育入學人數、高等教育理科專業人數、IT 行業的雇傭人數和技術能力的質量等部分組成,中國在這幾個指標上均有較大優勢。
盡管如此, 我國信息產業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比較北京市和硅谷的信息產業人才產出就能發現差距?!豆韫戎笖?2013》(silicon valley index 2013) 數據顯示,2012 年第二季度,硅谷從事信息產業的人員為 30.0 萬人,此外從事與創新相關的專業服務工作的人員為 15.4 萬。 根據加州經濟持續研究中心(CCSCE)的計算 ,2011 年加州灣區 (硅谷所在地 )人口數為 700萬,創造的 GDP 為 5560 億美元,是北京當年 GDP2641.6 億美元的兩倍。 粗略估算,加州灣區通過發展信息產業,以相當于北京1/3 的人口創造了兩倍于北京的 GDP。 可見北京市信息產業發展潛力和信息產業人才產出的發展空間之大。
二、北京市信息產業從業者的重要結構性特征:知識型外來人口大量聚集
北京市信息產業不僅是外來就業人口比例最高的現代服務業, 也是大專及以上學歷就業人口中外來人口比例最高的行業,顯示出該產業從業者中知識型外來人口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該行業所有就業人口中常住外來人口占 47.8%,在現代服務業的各行業中排第一位,在所有行業中居于第六位,其它前五位屬于傳統服務業和第二產業,分別是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筑業、制造業。與此同時,在各行業的大專以上學歷的就業人口中,IT 行業為常住外來人口比例最高的行業。 從表 1 可知,比例為 46.3%,將近一半。
另據中關村 IT 專業人士協會和人民大學共同完成的 《中關村 IT 業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報告》,2011 年的被調查者中,非北京戶口從業人員的比例為 65.3%,2012 年為 71.4%,高于表 1 中的普查數據,部分原因與調查覆蓋范圍有關,但也側面印證了外來人口的高比例。北京信息產業外來從業人員比例高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第一,北京市信息產業發展迅猛,戶籍人才無法滿足旺盛的人才需求,而北京高等教育和教育培訓產業發達,各類人才供給量大。 從需求方面看, 北京是國內 IT 產業需求職位數最多的城市。 根據招聘網站“前程無憂網”發布的數據,2013 年 1 月至 11月,北京市 IT 職位招聘數約為 7.5 萬個,相比之下,上海約為 7萬個,而第三位的深圳不到 4 萬個。從供給方面看,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高等教育發達,IT 培訓業也發展迅猛,為信息行業提供了大量勞動力,既包括頂尖人才,也包括大量的基層工作者。
第二,北京市信息產業在華北地區的突出優勢吸引了大量周邊省份人才。北京周邊省市 IT 產業相對落后,工作機會和發展機遇較少。 從上述的全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城市排名中可見,排名前 20 的城市中,華北的城市極少。第一梯隊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城市各自吸引了大量從業者,此外,排名前十位的城市還有成都、南京、廣州、杭州、濟南、大連、青島,這些城市除成都以外,均分布在東部沿海省份,整個華北地區只有北京一所城市。 華北地區只有排名為第 14 位的天津進入前 20 位。這使得北京的信息產業在華北地區一枝獨秀,自然吸引了大量外來勞動者。
第三,國際經驗顯示,信息產業為知識型外來人口融入城市提供了重要的職業選擇。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美國的高科技類\\(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崗位中的各細分職業的種族分布特征是,亞裔人口比例最高的職業是軟件開發工程師以及醫學和生命科學研究者, 比例均達到 30%,大幅高于亞裔在美國所有勞動力中的比例 5.5%。 信息產業的基層工作時間長、腦力勞動強度大,同時,通用性、操作性強而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負載程度相對較低,為部分奮斗動力足、從零起步的外來人口提供了適合發展的職業舞臺。
三、外來從業者的人才分層與扎根壓力
盡管信息產業被視為高技術、高薪水的行業,知識技術更新換代快速的朝陽產業,但是近幾年在從業者內部,“IT 民工”的自嘲式稱謂悄然流行開來,這背后反映了該行業在高新技術產業的標簽下掩蓋的人才分層和高強度勞動。有學者在研究了印度到海外從事 IT 業工作的人士之后提出,“與我們通常設想的大大相反,軟件開發和軟件服務是高度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在編程、測試和檢錯(排除程序設計中的錯誤)的階段尤其如此。大多數被獵身到海外的印度 IT 工人正從事這些沉悶乏味、 單調且收入偏低的所謂‘驢活’。 ”
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作為一個產業大類,在產業鏈條上呈現不同的行業細分領域,在從業人員內部也出現了較大分化?!吨嘘P村IT 業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報告 》顯示 ,接受調查的中關村 IT 業從業人員中基層員工和基層管理者的比重之和 2011 年約為 79.2%,2012 年 約 為 88%(見 表 2)。 這 說 明 ,基層員工是信息行業發展的基石,托起了整個行業的創新與活力。 調查報告也顯示了基層從業者的勞動強度,每周工作時間超過 45 小時的占一半以上,而每周工作 50 小時以上的占 18%。 周末加一天班的比例為 34.1%。 大部分程序員工作時間長、腦力勞動單調繁重 、工 作壓力較大,進而個人生活和社會交往受限。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信息產業從業者的薪水相對較高,但由于扎根北京的難度較大,他們對北京的忠誠度降低,離開北京的意愿開始增長。 《北京統計年鑒 2013》顯示,2012 年,北京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為 11.3 萬元,僅次于金融業 18.2 萬元,是所有行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為 7.4 萬元的 1.5 倍。 盡管如此,與其他行業的知識型移民類似,信息產業年輕的基層員工扎根北京的難度日益加大。早期從業者有的已經獲得良好的職業發展和較高收入,也有的因為買房置業早而得以定居北京;相比之下,新一代基層從業者的生活壓力更大,尤其是住房成本高企,定居北京難度高。 《2012 年度中關村 IT 業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10-2012 年,IT 從業者對企業的發展信心和工作信心持續提高,而對生活類指數的評價無明顯改善,尤其是對房價、物價、空氣質量等評價很低。 2012 年被調查者表示在未來兩年內不太可能和肯定不會更換城市的比例為 42.0%,均低于 2011 年的 60.8%。 可見,盡管北京市信息產業人才規模大,但潛在的人才流失風險已經顯現。
四、北京市信息產業人才政策的隱憂
北京市引進人才的主要政策渠道為應屆畢業生落戶。計算機相關專業非北京生源畢業生在落戶北京時享有政策傾斜。 首先,計算機專業長期位列北京市引進非北京生源應屆畢業生的緊缺專業,而招收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高科技公司在爭取戶口指標時有一定優勢;其次,計算機專業人才需求廣泛,部分戶口指標較多的中央直管單位和部屬單位也大量招收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使計算機相關專業的畢業生落戶機會相對較多。本世紀初還曾出臺專門針對中關村的應屆生落戶政策。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引進接收北京地區普通高校非北京生源畢業生,2001 年不作數量和專業限制,2002 年和 2003 年還規定了政府部門需在一定時間期限內協助辦理落戶手續,2006 年則改為優先辦理落戶手續。
針對非應屆畢業生外來從業者的人才政策主要是辦理工作居住證。 2003 年北京市開始實行工作居住證政策。 工作居住證的申請基本要求是有 2 年工作經歷,取得學士及以上學位或中級及以上職稱。外來就業者辦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證需要由用人單位提交申請,而北京市明確提出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軟件企業等單位申請。 北京市工作居住證持有者在購房購車、子女入托和進入中小學等方面享受本市市民待遇。
北京市信息產業人才政策存在的隱憂是,現有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人才政策重點關注引進高端人才,對作為產業基石的廣大基層從業人員的政策關注和扶持力度有限。 人才政策、科技創新創業政策、功能區發展政策等共同鼓勵引進高端人才,不僅為高層次人才落戶,也為他們在創業、研發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例如,北京市 1999 年開始在高新技術產業實施人才引進政策。2010年初,中關村拓展人才引進的范圍,到 2011 年 2 月,共引進人才741 人,其中骨干技術人才 516 人 ,高層管 理人才 147 人 。 《2011年中關村人才特區引進人才專項計劃》也顯示,計劃引進的人才涉及 213 家企業的 468 個高層次崗位。 這說明人才引進的門檻較高且人數有限。然而,前述分析表明,信息產業從業人員以知識性外來人口為主體,基層員工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基石,年輕一代的IT 從業者們在為北京市打造支柱產業、 塑造城市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不斷面臨房價房租高企、生活壓力大、安居樂業難度增加的壓力,人才流失的跡象已經出現,如不加以重視,已有產業優勢必將受到其他正在興起的城市群的沖擊。
發展信息產業應該著眼從業人員的整體結構,對占主體地位的一般從業者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持。 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產業是由各細分行業構成的產業集群,健全的產業鏈條必須由龐大的一般從業人群支撐。 為占據產業高地,對包括高端人才在內的各層信息產業人才的競爭正在國內和國際范圍內激烈展開。在合法移民由家庭團聚型移民向技術移民不斷傾斜的全球趨勢下,國內頂尖高校的計算機系已不乏畢業生直接進入美國的科技公司如谷歌、臉譜等工作。 當前,北京市正在“研究控制人口規模的治本之策”,為了使我國信息產業不斷壯大,不斷提高北京市的國際競爭力,有關政策應避免傷及包含信息產業從業人員在內的廣大知識型移民。
參考文獻:
[1]項飚.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產業和印度的技術勞工[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