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屬于中醫學“乳癖”范疇,主要發生于中青年婦女,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1],25 ~45 歲為發病高峰期,在女性良性腫瘤中發病率占首位,而且有惡變可能。筆者采用純中藥深加工制成中藥墊外敷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女性乳腺增生患者 63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 30 例和治療組 33 例。治療組中,年齡 25 ~53 歲,平均39 歲,病程 3 個月 ~ 16 a,平均 6. 1 a; 對照組中,年齡 27 ~ 55歲,平均 40 歲,病程 2 個月 ~18 a,平均 4. 2 a。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癥狀: 乳房疼痛,牽及上肢腋窩,伴有腫塊,表現為脹痛,刺痛或隱痛。體征: 腫塊可局限于一個或多個象限,呈片狀,條索狀,顆粒狀,邊緣清楚,質軟,與皮膚和深層組織不黏連,推之可移動,壓之疼甚,多數患者病情與情緒波動、勞累或月經周期有關,經前加重,經后稍有緩解。B 超檢查的主要表現: ①邊界光滑完整; ②腺體回聲分布不均勻,部分呈粗大點狀及斑塊狀高回聲區,部分表現為不規則片狀低回聲區,不規則低回聲結節,甚至可有角狀突起; ③如有囊性擴張,乳房內可見大小不等的無回聲區,其后壁回聲稍強;④CDFI: 無特殊性,偶見血流信號增多,散在分布,無規律性。
1. 3 病例納入標準 ①符合乳腺增生病診斷標準。②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接受本方法檢查和治療者。③B 超超聲聲像有不規則低回聲結節,囊性擴張,血流信號增強,散在分布,無規律性者[2]。
1. 4 病例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在 18歲以下或 55 歲以上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急性乳腺炎、乳癌患者及嚴重的精神病患者。⑤過敏體質或對中藥藥物過敏者。⑥不愿配合超聲檢查和中藥外敷的患者。
1. 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逍遙丸口服治療,每次 8 粒,每日 3 次,于經前 1 ~ 3 d 開始服用,連續服用 2 個月經周期。
治療組給予中藥墊\\( 由穿山甲、王不留行、莪術、冰片、西紅花、昆布、海藻、川楝子、一枝蒿等 20 多種純中藥組成\\) 外敷治療,于經后 7 ~9 d 放在患者乳房包塊部位,至下 1 個月經來潮\\( 經期停止外敷\\) ,每天外敷 12 h,20 ~25 d 為 1 個周期,3 個周期為 1 個療程。不用時應將藥墊放在塑料袋中,以防藥墊有效成分揮發。注意事項: 月經期不宜使用,密封于陰涼處保存。
1. 6 療效判定標準
1. 6. 1 超聲聲像療效標準 治愈: 粗大低回聲與細小強回聲結節消失。顯效: 乳腺結節縮小,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有效: 乳腺結節大小無改變,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無效: 治療前后結節及乳腺增生及臨床癥狀無改善。
有效率 = \\( 治愈 + 顯效 + 有效\\) /n ×100%1. 6. 2 癥狀療效標準 制定中醫主癥、次癥分級量化標準。
①主要癥狀: 0 分: 乳房疼痛,無疼痛\\( 0 級\\) ; 3 分: 隱痛,觸痛不影響工作\\( 1 ~3 級\\) ; 6 分: 疼痛明顯,尚可忍受,略影響工作\\( 4 ~6 級\\) ; 9 分: 疼痛嚴重,走路、穿衣即感墜痛、刺痛,影響工作或生活\\( 7 ~ 9 級\\) 。腫塊大小: \\( 以腫塊最大直徑為準\\) 無腫塊,0 分; 腫塊最大直徑≤2 cm,1 分; 腫塊直徑 2 ~ 5cm,2 分; 腫塊最大直徑≥5 cm,3 分。腫塊質地硬度: 質軟如常 0 分,質柔韌厚 1 分,質韌硬 2 分。②次要癥狀: 月經量少,暗或有血塊,0 分; 單純月經量少色暗,1 分; 月經量少色暗伴有血塊,2 分。煩躁易怒,無 0 分,有 1 分。胸脅脹悶,無0 分,有 1 分。經行腹痛,無 0 分,有 1 分。舌象正常,0 分,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舌苔薄白或黃膩或其他異常,1 分。脈象正常,0 分,弦或弦澀或其他異常,1 分。癥狀積分改善率= \\( 治療前總積分 - 治療后總積分\\) / 治療前總積分 × 100% 。治愈: 改善率≥90%; 顯效: 改善率為 70% ~89%; 有效: 改善率為 30% ~69%; 無效: 改善率 <30%。
1. 7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 SPSS 18. 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 x珋 ± s\\) 表示,組間比較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檢驗,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超聲聲像療效比較 見表 1
3 討論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非炎癥性疾病,發病率很高,此病與雌性激素水平升高,孕激素降低有關。在雌激素的影響下,乳腺導管和小葉水腫,小葉周圍基質液體和血漿滲出,以致乳腺脹大疼痛,病理表現: ①纖維組織增生及淋巴細胞浸潤,主要在導管及腺泡周圍; ②小導管增生,可見明顯擴張,形成囊腔; ③腺上皮增生。中醫學認為該病的病因病機,多為情志所傷,沖任失調,肝腎虧損。筆者認為,本病多因肝氣不疏,惱怒傷肝,肝氣郁結所致,且有隨喜怒消長之特點。乳房為肝經所過,肝絡拘急則乳房脹痛、脅痛,肝絡不通則氣結于乳,肝失條達,橫逆犯脾,憂思傷脾,脾失健運,不化水濕,凝聚成痰,氣滯痰阻而成乳內腫塊。筆者組方時根據中醫學的辨證論治結合現代醫學理論,用穿山甲、王不留行、莪術軟堅散結,通絡行滯,莪術還能改善局部微循環,消除肌體“高凝”狀態,增進免疫功能。諸藥合用,肝郁得解,瘀血得化,痰凝得消,腫塊得散[3]?,F代藥理研究證實,白花蛇舌草、黃藥子等藥,對一些非感染性炎癥有特殊療效[4]。通過局部外用,使藥力直達病所,經絡氣血通暢,對減輕疼痛,消散結節,緩解癥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5]。故中藥墊外敷治療乳腺增生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 郝蘭枝. 消癖湯治療乳腺增生 84 例[J]. 河南中醫,2003,23\\( 4\\) : 32.
[2] 雷秋模. 實用乳腺病學[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67.
[3] 饒洪,周紅勤,中藥治療乳腺增生 68 例臨床觀察[J]. 河南中醫,2003,23\\( 1\\) : 37.
[4] 劉清林. 中藥墊外敷治療乳腺增生 120 例[J]. 河南中醫,1999,19\\( 3\\) : 47 - 48.
[5] 石麗清. 內服外洗治療乳腺囊性增生?。跩]. 河南中醫 2002,22\\( 2\\)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