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音樂心理學視角下的呼麥藝術研究
【緒論】呼麥的演唱藝術特點探析緒論
【第一章】呼麥的歷史沿革與發展現狀
【第二章】呼麥演唱發聲原理與演唱技巧
【第三章】呼麥藝術產生的心理依據
【第四章】呼麥藝術瀕臨失傳的原因及傳承保護
【結語/參考文獻】基于音樂心理學的呼麥演唱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緒 論
一、本研究的緣起
“呼麥”,是北方游牧民族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藝術形式。古老,是指它的產生年代;獨特,是指它的演唱形式。它的獨特體現在一個人可以同時進行兩個聲部的演唱?!昂酐湣钡漠a生年代目前尚無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產生較早,由來已久。甚至有人認為,自從蒙古民族產生以來,就有了呼麥這種藝術形式。然而就是這樣歷史悠久,發展成熟的藝術形式,多年來竟然深藏山林無人知,從它的“再現”到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遠遠不及它悠久的歷史。目前隨著各種形式的宣傳與推廣,“呼麥”已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與重視,2005 年 9 月,呼麥已成功申報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 年,呼麥被成功列入了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對“呼麥”一種很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然而就目前的現狀來看,了解、研究呼麥的人還不是很多,對其獨特的演唱發聲原理、演唱方法和技巧、演唱歷史與風格特征等的研究就更加薄弱。這種狀況與其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份和保護,傳承與發展的要求很不相符。這一學術研究的薄弱現狀和研究的必要性成為擺在音樂專業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挑戰。本研究將從音樂心理學角度,對“呼麥”藝術的獨特發聲原理、演唱方法和藝術特征等進行研究,希望通過研究,豐富對這種寶貴藝術遺產的學術成果,對其保護、傳承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 、已有研究成果綜述
“呼麥”是蒙古草原上最為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歷史悠久,但是分析研究它的文章并不是很多,這也與它的發展現狀有關。莫爾吉胡老師 1985 年對“浩林·潮兒”(當時莫爾吉胡稱之為“浩林·潮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呼麥”)的研究在我國尚屬首例,在世界也處于領先地位。1940 年,前蘇聯作曲家阿卡西諾夫(A﹒N﹒Aksenov)訪問圖瓦并出版了相關著作;1969 年,西斯洛夫。希提洛夫(Vyachesloav Shchurov)發表了研究圖瓦喉音的文章;接著就是莫爾吉胡 1985 年對“浩林·潮兒”的研究;后來達桑寶,樊祖蔭,烏力吉昌等人也在相關文章里提到了“呼麥”.這一藝術形式的“再現”與“崛起”,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F在有一些專家,學者已經開始關注并對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也有一些科研成果與文章發表。
但是仍然是數量有限,屈指可數。筆者在中國期刊網上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年鑒全文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_世紀期刊,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7 個數據庫進行了跨行搜索,僅僅搜索到了 28 篇相關信息。其中博士論文并無涉及,碩士論文僅一篇,還有 10 篇左右的報紙報道,這樣算來,研究“呼麥”的學術論文也不過只有20 篇左右,可以說是少之甚少。目前這些相關文章大多對“呼麥”的發聲方法,種類曲目,產生淵源和發展現狀都有所涉及。但是筆者認為其研究深度有些方面相對而言還是不夠。
就其發聲方法來說,大都只有理論的敘述,并未做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分析。對于“呼麥”這樣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的弄清楚它的發聲原理。因為大多數“呼麥”學習者,特別是初學者都認為,“呼麥”的發聲學習起來較為困難。2003 年蒙古國國際呼麥大賽中唯一獲獎的女呼麥歌手文麗在演出的同時也從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她認為,目前“呼麥”的學習缺乏系統性,沒有統一的,科學的教材來指導,僅憑老師的口傳心授,大大限制了“呼麥”藝術的發展。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呼麥”的發聲方法做進一步科學,系統的研究;再就其產生淵源來說,大多數研究者都引用了一些傳說,有些學者也進行過田野工作,但是都未對其產生的心理根源作深入的剖析。我們說任何事情的發生與發展,都有一定的心理背景做支持,所以筆者認為要想深入的了解“呼麥”,應該就其產生的心理原因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對現狀的分析較全面,也很到位,一些文章對產生目前這種狀態也有一些分析,但過于表面化,并未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昂酐湣蹦壳暗臓顩r不容樂觀,處于瀕臨失傳的邊緣。要想保護它,傳承它,就必須要了解它失傳背后深層次的心理因素。就筆者了解目前并無論文涉及于此。
三 、本研究的學術要點、難點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音樂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呼麥”,主要切入點有三個方面:1.從物理學、生理學等角度對其發聲原理進行科學研究。2、對其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進行總結分析研究;3、對其產生淵源以及發展狀況進行民族音樂心理學和音樂社會心理學層面的研究?!昂酐湣豹氁粺o二的雙聲部演唱方法是其獨具魅力之所在,其發聲演唱方法對于人們來說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謎。但是就筆者目前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只有臺灣的蔡振家的《人可以同時唱出兩個聲音嗎?泛音唱法的物理基礎》以及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雜志中《圖瓦呼麥者》兩篇文章論述了此問題。大陸學術界對于呼麥發聲原理的實證性研究筆者尚未找到成熟的科研成果。筆者以自己對呼麥演唱所做的頻譜分析,結合《人可以同時唱出兩個聲音嗎?泛音唱法的物理基礎》和《圖瓦呼麥者》兩篇文章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從聲學、物理學、藝術學的角度去進一步探究和揭示其發聲原理、形成的生理機制以及學習和演唱技巧,這對于對于人們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該藝術形式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因此,這也是本研究的重點、難點,其成果也必然具有創新的價值和意義。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還希望從民族音樂心理學和音樂社會心理學角度對呼麥的形成、發展狀況進行初步研究,探究其藝術表現特征及其文化依據,豐富音樂心理學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