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12 月 6 日,話劇《激辯三十八天》在南京舉辦的戲劇節上精彩亮相,贏得好評如潮,今年的四月和五月,該劇在無錫、南京等地的劇場再次公演。該劇主創陣容強大,由獲得過“飛天獎”、“金鷹獎”的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副院長康爾擔任編劇,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國家一級導演錢態擔任導演。
《激辯三十八天》的故事發生在 1937 年 11 月,留美博士、橋梁專家茅以升正在籌備舉世矚目的錢塘江大橋的竣工典禮,爆破專家金教官卻帶著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的密令趕到杭州,要求茅以升協助他炸毀剛剛建成的大橋。圍繞大橋炸與不炸、為何炸、何時炸等問題,茅以升、金大勇、以及浙江省主席朱家驊展開了長達 38 天的三場激烈的辯論筆者有幸見證了話劇從無道具排演到最終展演的整合過程,話劇編排中的一個亮點引起了筆者的好奇與思考。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 》(即《命運交響曲》,后文統稱《命運》)作為話劇《激辯三十八天》(后文統稱《激辯》)唯一的背景音樂,在原劇本中以文字形式明確出現了 2 次,在連排時出現 3 次,在最終演出時出現了 5 次;選用的音樂片段則是《命運》的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這樣的編排與改動定是經過編劇與導演深思熟慮和精心設計的。那《激辯》為什么選用《命運》作為該劇的配樂?配樂的出現場次有什么講究?該配樂對于話劇有什么積極的影響?筆者將在本文與大家探討。
一、主題和內容結構的一致
《命運》是貝多芬交響曲中最富于戲劇性、英雄性和哲理性的作品之一。此交響曲主題深刻,規模宏大,框架緊湊統一,作品交織著尖銳的矛盾沖突和強烈的戲劇性,充滿了英雄氣概和抗爭精神。整部交響曲把時代的英雄主題、個人與命運的抗爭凝聚其中,表現出爭取勝利的精神和信心。
《激辯》情節簡單、節奏快而緊湊,通過圍繞大橋“命運”的三場辯論演繹一個事關生死存亡的話題,講述了英雄為了個人、人民乃至國家的利益與殘酷命運搏擊的故事,再現和反思了歷史與現實?!都まq》沒有多余的舞美道具,沒有繁復的舞臺動作,沒有雷人狗血的情節,全劇唇槍舌劍、高潮迭起。作為此劇的唯一配樂,《命運》直觀準確地帶給觀眾聽覺體驗和心理震撼,有效地配合和推動了劇情的發展,更強調和深化了主題。所以主題上講,話劇和配樂是一致的,都是“英雄對命運的抗爭”。
《命運》龐大的結構依從于一個核心主題思想的有序發展和貫穿統一。個別樂章中的對比和發展部分都嚴格地服從于主題思想發展的要求,體現思想深化的過程。貝多芬還采用變奏和對位的手法,加強了音樂的戲劇性和張力。而樂章在結構分布上的精心安排和緊密聯系,賦予了交響樂整體統一、渾然一體的雄偉氣魄。
貝多芬稱《命運》第一樂章的主題是“命運在敲門”。
樂章一開始出現的強有力的四個音符,就是“命運敲門聲”的音型,這一“命運”四音動機是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話劇第三幕中的辯論最為激烈,是戲劇的高潮?!睹\》第一樂章2次出現在話劇第二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直觀地提示了話劇中人物的“闖入式”登場,并引發了激辯,它在表象動作和精神內涵上和“命運叩響人生大門”的形象重合了。
“命運”主部主題簡潔有力,在全曲中以不同面貌反復出現。在第一樂章中,這一主題與抒情風格的第二“英雄”主題展開持續斗爭,“英雄”主題在斗爭中歷練和發展,轉化為具有無限力量和英雄氣概的音樂,但“命運”音型始終占據統治的地位?!坝⑿?、命運、抗爭”也是話劇第二幕的內容和主題,第二樂章中“命運”主部主題無休止地反復,在與“英雄”主題交替變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轉換調性,不斷加強力度,亦是代表了話劇中橋、個人、政府、人民等眾多形象的命運在層次上的不斷上升,從而增加了話劇的豐富性和深刻性。第二幕結尾,茅以升用《命運》為朱家驊壯行,“命運”動機以最強的音響闖入,形成戲劇性高潮,暗示了命運的未知,也進一步刻畫了勇于挑戰命運的英雄形象,顯示了戰勝反動勢力的堅強決心。
《命運》第二樂章 2 次出現在《激辯》第三幕,音、劇雙方的主體內容都是哲思。第二樂章從積極轉入抒情,表達了英雄的哲學沉思和堅定決心,與話劇第三幕中茅以升全面權衡、理性愛國的劇情發展保持了一致?!睹\》輝煌、抒情的第二樂章采用了雙主題的二重變奏曲式,抒情的雙主題在四次變奏中體現了復雜的感情世界:平和的觀察和深沉的思索,同溫暖的感情和光明的幻想輪番交錯,猶疑不定轉化為堅定的決心。此樂章節奏步調安詳,速度為行板,但仍暗藏著積極樂觀的情緒,這和茅以升在《激辯》第三幕中復雜的心理變化是極度的相似。話劇第三幕是帶有禪味的靜謐的沉思,茅以升雖被政府打壓得幾近奔潰,但在對命運宣泄著不滿情緒的同時心中仍保存著一份理性,那強烈的愛國情懷支撐著茅以升繼續與命運抗爭。在紛亂困擾,近乎殘酷的現實面前,茅以升和朱家驊就整個中國的現狀作了一番超越式的全觀,放下了心理桎梏,得到了精神解脫?!睹\》第二樂章中顯示出的對生命的詩情畫意的觀照,在話劇中表現為茅以升“斗爭中的思索”。
值得一提的是,《命運》第三樂章和第四樂章雖未在話劇中出現,卻有著“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睹\》的第三樂章是對命運的挑戰,強烈的斗爭情緒不斷上升,升級為更加尖銳和激烈的抗爭;第四樂章則是英雄的凱旋進行曲,表現了斗爭的勝利給獲得解放的人們帶來的巨大歡樂。
這兩個樂章的主體內容和結構安排,分別可以代表中國人民英勇的抗戰,和最終贏得的抗戰勝利和國家解放。話劇落幕處,《命運》第一樂章持續演奏,讓人聯想到隨后的第三、第四樂章?!睹\》的主題和各樂章的內容,在此用隱含的形式,揭示了歷史現實的后續發展?!睹\》的結構安排與話劇最高層面的國家和人民命運的變化,保持了內容和順序上的同步一致。
二、音樂本體與話劇的匹配
那《命運》是通過什么實現與話劇主題、內容結構上的統一的?筆者認為主要是《命運》音樂本身的構成與特征起的作用。
首先從調式上分析,《命運》的第一樂章的主調式是 c小調,隨著“斗爭”主題的不斷反復,調性也不斷轉換,直到在第二樂章上轉變成了 C 大調的進行曲。求勝的抗爭在這首交響曲中以小調轉大調為象征,整個調式的變化和表現是上升的、積極的,給人以光明美好的精神體驗,有助于話劇崇高向上的英雄主題的闡釋。
從音樂節奏上看?!睹\》的音樂主題節奏與話劇的劇情內容、主題節奏達到了高度的契合?!睹\》第一樂章從一開始就闖入驚心動魄的“命運”主題,通過輝煌的奏鳴曲式展示了一幅斗爭的場面,充斥著激烈的力量沖突和強烈的沖擊力。話劇中采用第一樂章的場次正是第二幕,正是三場辯論中最緊張的一次,甚至可以說是三方進行的激烈爭吵了。第一樂章的節奏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正好有利于這一幕爆發性情緒的表現,幫助劇情以猛烈的氣勢推進。而《命運》的第二樂章則兩次出現在第三幕。這一幕是茅以升和朱家驊之間關于“愛國”的一場理性思辨,是一次談話形式的反思,是安靜的、深沉的?!睹\》的第二樂章抒情而沉思,節奏柔緩,體現了英雄的感情世界:戰斗后的靜思和對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錯,最后轉化為堅定的決心。這與第三幕中兩人較為平靜的交心場景是符合的,與交談的內容和結果也是切合的。
再分析音樂的演奏速度?!睹\》不同樂章演奏的快慢符合話劇劇情本身節奏的表現。第一樂章是熱情的快板,速度較快,正巧第一幕、第二幕中人物表演呈現動作快、語言快,劇情發展快的特點。第二樂章是抒情的行板,速度緩慢柔和。而第三幕中安靜、閑適的談話喝酒場面相較第二幕來講,人物動作頻率較緩、幅度較小。這樣看來,《命運》各樂章的速度變化也是與話劇劇情發展相匹配的。
可以說,《命運》音樂本身的構成特征是有利《激辯》劇情表現的,換了別的配樂,恐怕達不到如此良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影響話劇的演出效果。
三、配樂引發反思
《命運》音樂的主題是與命運的抗爭,但話劇的現實結局卻是主人公對政府的屈從。話劇尾聲中,《命運》第一樂章的主部旋律緊隨著大橋的轟然倒塌而出現,在此處,音樂的出現首先成為一種反諷,引起反思。話劇的現實結局體現了《命運》標題的含義,是大橋和個人結局的好壞;而茅以升精神的升華則體現了《命運》隱含的深層意義,即“英雄對命運的抗爭”,這里的“抗爭”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全人類的自由?!睹\》音樂的主題除了對命運的抗爭,還有對勝利的展望。前面提到,《命運》的第三、第四樂章雖未在話劇中出現,但卻起到了劇情的延伸和提示作用??箲鸾Y束后,大橋得以修復,朱家驊重掌國民政府的大權,茅以升成為新中國著名的學者和橋梁設計師,并受命修建了武漢大橋,新中國成立,人民得到解放 劇中的幾個主要形象雖然命運曲折,但最終的結局可以說還是不錯的,算得上是得到了徹底的勝利?!睹\》作為話劇結尾處的背景音樂,伴隨著茅以升的自白發出振聾發聵的呼喊:“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厥浊皦m,歷歷在目,崎嶇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那么,踏平坎坷、跨越鴻溝的橋梁是什么?是拼搏,是堅持,是奮斗!”,配樂與話劇的“英雄、抗爭、命運”主題在此重合。此處的背景音樂不僅對真實歷史現實的發展進行了昭示,更推動了主題思想的升華和延續,喚起觀眾對歷史的反觀和對命運的理性思考?!睹\》的選用有助于《激辯》引發觀眾深刻的反思,正如編劇康爾教授所希望的,最終“給后人留下了意味深長、常說常新的話題,值得我們用藝術語言對其進行反思”。
《激辯三十八天》通過《命運》的配合,把時代的英雄主義、個人與命運的抗爭凝聚劇中,表現了爭取民主自由權利的無畏精神和英雄氣概。配樂通過強烈的戲劇性、英雄性、哲理性使話劇波瀾起伏、充滿光明和思辨。交響曲雄辯地闡明了“從黑暗走向光明,通過斗爭走向勝利”的真理,其深刻在于:從苦難和斗爭上升到樂觀和勝利不是著眼于個人,而是著眼于全人類爭得自由的權利。這一深刻的主題思想通過《命運》音樂的構成及特征對《激辯三十八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并引發了觀眾對歷史現實的反思??梢哉f,選用《命運》作為話劇《激辯三十八天》的配樂,是正確的、有益的、深刻的,是一次藝術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吳祖強 . 曲式與作品分析 [M].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3.
[2] 格奧爾格 . 克內普勒.19 世紀音樂史 [M].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3] 杜新平 .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賞析 [J].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04.
[4] 蔣一民 .“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的 C 小調第五交響曲賞析 [I].
[5] 馬慧玲 . 走進大師的心靈 [J]. 交響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