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自動鋼琴的發展與傳承探究
【緒論 第一章】自動鋼琴產生的歷史背景回溯
【2.1】鋼琴自動化意識萌芽時期
【2.2】柜式紙卷自動鋼琴的誕生與發展
【2.3】內置紙卷自動鋼琴的成型與原理
【2.4 2.5】紙卷自動鋼琴成熟期--復奏紙卷自動鋼琴
【第三章】電磁原理自動鋼琴四大制造商及其系統
【第四章】自動鋼琴在現代鋼琴文化發展中的現實意義
【結語/參考文獻】自動鋼琴的發展脈絡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緒論
第一節 本文研究的對象和范圍
一、研究對象
“自動鋼琴”一詞由英文“player piano”翻譯過來,在不同的音樂詞典中對于這一名詞有著不同的解釋。因各詞典的編纂年代不同,各處解釋都具有特定的歷史屬性和局限性,本人對這些釋義進行歸類并將其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自動鋼琴的特殊結構為中心,對這種樂器進行概括性的解釋,例如在《新格羅夫美國音樂大辭典》中自動鋼琴被解釋為“一種依靠穿孔紙卷記錄音樂并能自動演奏音樂的鋼琴”;《牛津音樂指南》將自動鋼琴的概念歸納為機械復奏樂器的一種,解釋中認為這是“利用氣動原理和穿孔卷軸自動演奏鋼琴的裝置”.另一種解釋是根據具體樂器的發聲原理不同對其進行細化,例如《新哈佛音樂詞典》將自動鋼琴解釋為“一種包含傳統機械鋼琴和機械演奏裝置兩部分的自動樂器”,并且將自動鋼琴分為外置的“木手指”自動鋼琴、內置的卷軸自動鋼琴以及可以記錄音樂家演奏的再現鋼琴;《牛津簡明音樂詞典》將其劃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的鋼琴:第一種于 1895 年后出現,“這類樂器裝有一種機器,用它按鍵而不是用手指彈奏,通過風箱和踏板或是靠電力提供壓縮空氣。
壓縮空氣由一個逐漸展開的紙卷上的孔控制,這些孔是根據樂曲來安排并用于演奏。紙上的孔不受雙手(或四手)所能彈的音符的數量所限制”;第二種是 1904 年出現的“再現鋼琴--可以記錄和重現藝術家演奏的鋼琴”;第三種是 1978 年“利用將演奏轉錄成磁帶或其他載體的技術,通過計算機的輔助自動演奏的鋼琴”.伴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自動鋼琴在形態和演奏原理上與之前的定義有了更多變化。所以本人以詞典中的釋義為基礎,結合對自動鋼琴的理解和研究,將本文的研究對象自動鋼琴一詞認定為:一種不改變傳統機械鋼琴①擊弦發聲原理,且不以人的手指作為擊鍵動力,安裝有特殊裝置的鋼琴。依據其型制和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為紙卷自動鋼琴和電磁原理自動鋼琴兩種。
紙卷自動鋼琴和電磁原理自動鋼琴作為出現在自動鋼琴發展歷史中的兩種不同形態,均以傳統機械鋼琴為演奏基礎,并按照不同工作原理進行自動演奏。紙卷自動鋼琴流行于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期間,以氣動原理和穿孔卷軸為其主要特征,按照激發演奏的形式和功能性的不同,又可以劃分為外置的柜式紙卷自動鋼琴、內置紙卷自動鋼琴和復奏紙卷鋼琴等。電磁原理自動鋼琴出現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是以計算機控制,依據電磁感應原理觸發琴鍵運動,完成自動演奏的鋼琴??梢娮詣愉撉賲^別于傳統機械鋼琴,但又與傳統機械鋼琴相聯系。
二、研究范圍
對于自動鋼琴演變與發展的學術探討,是樂器工藝學和樂器發展史相結合的一個研究課題。有關樂器工藝學的定義是,研究和總結利用材料的自然屬性,建構樂器工藝化過程和工藝形態的規律,及其所蘊含的人文特色和科技因素的一門應用性學科。它的研究范疇包括樂器的形態演變規律以及樂器工藝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等,其中形態演變規律是樂器工藝學研究范疇中的決定性核心。本文以自動鋼琴激發裝置的差異作為斷代的主要依據,集中闡述自動鋼琴結構形態的發展和演變,總結自動鋼琴發展歷程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特征及科技因素之間的關系。
研究樂器發展史即研究樂器發展的演變過程及其規律,側重于樂器發展過程中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系。本文以自動鋼琴所產生的社會文化和科技發展水平為出發點,深入挖掘自動鋼琴的結構特征與傳承,并對自動鋼琴的未來進行合理的展望。
第二節 本文研究的現狀和意義
一、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自動鋼琴的研究還存在缺乏整體性和綜合化的情況,對于自動鋼琴結構演變的系統化研究少之又少,有關自動鋼琴的歷史意義和地位的分析與研究更是缺乏。
這使得在國內很難找到相關的書籍、資料。只能從僅存的少量國外參考文獻中挖掘與之相關的內容,如在 《Player Piano Treasury》②一書中,依據歷史發展順序,對紙卷自動鋼琴的結構演變和應用情況作以介紹;《Player Piano: Servicing and Rebuilding》③一書以轉述的形式歸納了自動鋼琴的修理修復。通過總結分析這類外文資料,對本文研究自動鋼琴的演變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二、研究意義
自動鋼琴作為鋼琴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對于它的整理和研究不容忽視,但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有關自動鋼琴整體化的研究較少。此次對自動鋼琴演變和發展的研究,是希望能夠較為務實地將目前鋼琴發展史和樂器工藝學在自動鋼琴這一領域的某些空白方面加以填補與充實。樂器的發展史是音樂發展進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甚至決定著音樂的發展狀況和音樂藝術的表現水平,所以有關自動鋼琴的研究成果不僅可以豐富鋼琴發展史,而且對未來音樂藝術的傳播、多媒體音樂技術等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和作用。
第一章 自動鋼琴產生的歷史背景回溯
第一節 自動鋼琴出現前的音樂文化背景
自動鋼琴最早產生于十九世紀九十時代,在這段時期最顯著的歷史事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地區爆發??茖W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生產技術的壟斷加劇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斗爭,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潮逐漸開始萌生。
這種特殊的政治背景對音樂思想和創作風格的扭轉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十九世紀中后期,浪漫主義音樂思潮興盛,此時的音樂受到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在作品中更加追求對人主觀情感的滿足,力求表達人的精神面貌,充滿對于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和自由的渴望。其中最能體現浪漫主義色彩風格特征的代表就是不和諧音程關系的廣泛應用,例如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半音和轉調都在樂曲中靈活自如地使用。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為了表達這種復雜的和弦,作曲家和演奏家們急需一種可以更好編排和演奏音樂的鋼琴,由于自動鋼琴對于音樂的表達可以遠遠超出人手的能力范圍,因此這種樂器自然而然的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
第二節 早期鋼琴出現前的科技發展水平
如果以機械運動自動演奏樂器作為自動樂器的界定,那么自動樂器的歷史已經超過兩千年。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一名偉大作家和發明家克特西比烏斯④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通過機械運動原理自動演奏的樂器--水鐘,這臺水鐘的水流由多個活塞控制,達到準點時水流便驅動小錘敲擊響鈴。此后,隨著科技進步和樂器種類的發展,自動化演奏的樂器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如十三世紀出現在鐘樓上準點演奏的鐘琴,十八世紀出現的汽缸音樂盒和十九世紀的光盤音樂盒。到了二十世紀初,自動鋼琴、自動管風琴和奧開斯里特翁琴(能模仿管弦樂隊各種音色的機械樂器)都達到高精細化水平。
除此之外在自動鋼琴產生的十九世紀末,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⑤,這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機器代替工場手工業相似,科技的發展是其最為核心的變化,它以電機的發明為起點,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完成了機械化生產到電氣化生產的邁進。其中與自動鋼琴發展密切相關的新科技眾多,例如電機的發明,為紙卷自動鋼琴的動力輸出系統由腳踏式鼓風進階為鼓風機鼓風提供了條件;漢斯·奧斯特提出的電流磁效應原理⑥,為現代電磁原理自動鋼琴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麥克斯韋在總結電磁現象的基礎上首次發現的無線電傳播技術,為電磁原理自動鋼琴的傳感控制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等等。
第三節 自動鋼琴出現前鋼琴的發展狀況
自動鋼琴出現前,鋼琴制造業正處于日臻成熟,不斷完善的階段。就鋼琴結構本體而言,三角鋼琴和立式鋼琴的機械聯動裝置已基本成熟,其中包括弦槌開始使用毛氈附蓋榔頭、立式琴利用攀帶控制弦槌更好復位等,鋼琴分層交叉張弦結構,全鑄鐵支架和彎緣的曲線琴殼被廣泛應用。為了追求音色變化的豐富多彩和音量的洪亮穿透,琴鍵和擊弦機的配重開始加大,鋼琴的工藝設計日趨成熟。
在自動鋼琴出現前的歷史時期,全球的鋼琴生產制造商已經超過了一千家,過去那種小作坊式的制造規模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了工業化大生產企業,許多鋼琴制造商都已經具備了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同時在地域上也改變以往歐美獨占鋼琴生產制作和銷售市場的情況,在亞洲的日本和韓國也出現了英昌和雅馬哈等實力派鋼琴生產廠家。此時的鋼琴制造業正處于飛速發展時期,鋼琴在社會的影響力超過了其他任何樂器,逐漸成為了人們音樂生活的重要內容。根據相關數字顯示⑦,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始之際,歐美各國每年購買鋼琴的人均比例,英國是 1:360⑧,美國是 1:260,德國是 1:1000,法國是 1:1600.但到了 1910年英國已經擁有 200 萬至 400 萬架鋼琴,平均每 10 人到 20 人當中就擁有一架鋼琴,這已達到當時人均占有鋼琴比例的世界之最,人均占有鋼琴比例的迅速提高充分的說明了鋼琴產量的飛速增長⑨.這些數據表明鋼琴音樂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文化生活中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享受,然而,培養鋼琴演奏人才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不用學習演奏就能享受音樂一直是人們的夢想,正是這一夢想為自動鋼琴的產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自此以后自動鋼琴開始以多元化、個性化的形態登上歷史舞臺。下面本文就以自動鋼琴的歷史發展脈絡為研究中心,從自動鋼琴這一樂器的結構發展、歷史地位等方面開始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