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兒劇的誕生
少數民族戲劇在我國具有兩種含義:
(一)具有少數民族地方特點,運用創作并演出的方法,來映射少數民族生活的戲??;
(二)有地方少數民族戲劇家創作并演出的戲劇,或可以映射少數民族題材的戲劇,比如能反映漢族民族特點漢族戲劇家創作的一些作品都在少數民族戲劇的范疇之內?;刈寤▋簞∫膊焕?,它和許多新興的戲種一樣,在人民群眾的保護下,在黨和文藝愛好者的扶持下,有目的地進行創造,以“花兒”為主體,又融入了回族舞蹈和回族日常生活中的習俗來表現,經過發展和演變,花兒劇形成了由歌曲、舞蹈、劇目為一個整體的綜合性的舞臺戲劇,花兒劇由此誕生。
二、花兒與花兒劇的關系
“花兒”和花兒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花兒劇是在“花兒”的基礎上發展的一種創新體。 “花兒”原本是一種即興的山歌,反映人民生活和內心想法的一種表現形式,很少有固定的旋律和唱詞,流傳也多為傳唱,至今,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特點?;刈寤▋簬в袧庥舻幕刈逡魳凤L格和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花兒”是帶有濃郁回族音樂風格和強烈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山歌,按地域劃分為以下幾種:
青?;▋?、河煌花兒、寧夏山花兒。 “花兒劇”采用傳統戲曲與民間舞蹈相結合的表演程式,劇本的唱詞以“花兒”的格律為基調,以融入了回族民間舞蹈為舞蹈語匯基礎,并以“花兒”為基本唱腔,以“花兒”流行地的方言為道白,以“花兒”流行地的歷史傳說或人物事跡為題材,具有唱、念、做、舞的特性,是一種全新的地方性的少數民族劇種,具有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 “花兒”為花兒劇的誕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說,是“花兒”的發展誕生了花兒劇,沒有“花兒”就沒有我們今天的花兒劇?;▋簞〉谋硌菪问礁泳C合和專業,更賦予舞臺表現力,可以讓人更直觀地了解和欣賞花兒的歌曲和寧夏回族的習俗以及生活方式。
三、花兒劇的特征
花兒劇是一種結構復雜的綜合戲劇,它采用傳統戲曲與民間舞蹈相結合的表演程式,劇本的唱詞以“花兒”的格律為基調,以融入了回族民間舞蹈為舞蹈語匯基礎,并以“花兒”為基本唱腔,以“花兒”流行地的方言為道白,以“花兒”流行地的歷史傳說或人物事跡為題材,具有唱、念、做、舞的特性,是一種全新的地方性的,少數民族的劇種,可以很好地映射回族的少數民族風情。想要很好地演出花兒劇,沒有好的作曲家的創作、具有豐富演出經驗的劇作家、舞臺燈光設計者的共同努力使不行的;當然沒有好的樂隊和好的演唱者花兒劇也是演不好的?;▋簞 洞笊降呐畠骸肥菍幭谋容^著名的,是在花兒曲調的基礎上加入了西北民歌的曲調特點,運用花兒素材為基礎創作的花兒歌舞劇,此劇是以2007年海原縣文工團以馬志英救助輟學兒童上學的故事為原型,創編的寧夏著名的花兒劇。本文以此為例,論析寧夏花兒劇的音樂特征。
(一)“花兒”元素的融入《大山的女兒》這部花兒劇中的音樂采取的是以原生態的“花兒”為基調,在寧夏花兒中,主要流傳的是“河湟花兒”和“山花兒”.在《大山的女兒》這部花兒劇中多采用“河湟花兒”的基調?!昂愉一▋骸敝幸浴傲睢弊銮{名稱?!傲睢?是“花兒”曲調中的一種特殊的稱謂,它體現了“花兒”音調的地域特征。不同的“花兒”曲調有不同的“令”名?;▋簞≈性鷳B花兒曲令在劇中的運用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一、在演唱方面,由地方民間音樂進行原汁原味的演唱,花兒劇有些特定的形式如:
由民間花兒歌手在每一幕的幕前、幕間和幕后進行領唱和獨唱,所唱的花兒都是原汁原味的曲令,在有些必要的時候民間花兒歌手在幕側來進行演唱。第二是以“花兒”為素材,風格相近的傳統花兒曲令連綴在花兒劇中,借鑒戲曲、歌劇的音樂的表現手法所形成的單曲變化唱段和連綴式唱段。又是想要更好地表達劇中的人物感情,會把有些風格相近的花兒曲令串接起來,以達到深化劇情的效果,讓曲調也賦予變化,這種串聯的創作手法類似于戲曲中的曲牌連綴。
(二)“花兒”曲調的改編花兒劇是集民間小調、回族宴席曲、說唱音樂、花兒等于一體的音樂。在花兒劇的音樂創作中,由于藝術家們對音樂資源的大膽創新和對音樂資源的靈活運用,才會出現比較好的藝術效果??梢赃@樣理解,花兒劇音樂的音樂主體音源是上百種富有情感變化的花兒曲令,花兒劇音樂的從屬音源就是生活經驗,花兒劇創作的參照基礎就是地方曲藝、小曲和歌劇中具有喜劇性的唱腔?!洞笊降呐畠骸分幸詫幭脑鷳B“花兒”為主體,并運用了管弦樂來伴奏,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融合。使得寧夏地區這一高亢、明亮、婉轉、動聽的山歌“花兒”有了更深的底蘊,也有了更加非凡的氣勢
。例如:序幕運用了《河州大令》而又將它的旋律改變,使它的旋律現向下,音樂向下走,以此來烘托出寧夏南部山區,黃土飛揚的生態地域形象。而又以交響樂的伴奏,一下把人帶到了干旱的西海固地區,領略那里的風土人情。這其中用到了許多原生態的“花兒”素材,比如:《上去那高山望平川》《下四川》《哥是陽溝妹是水》《凍冰十二樂》等都是當地老百姓比較耳熟能詳的“花兒”曲調,巧妙的花兒元素的運用與改編,并且融于劇情中,使人更容易地接受并且喜愛,更好地為觀眾展現花兒劇的故事情節以及它的魅力。例如:有一場是孩子上學的場景,就用了《凍冰十二月》的花兒元素,表現了孩子們上學的高興場面,歡快活潑。這樣的手法是一個大膽的創新,為傳揚本地區民族特色的藝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花兒”演唱的運用。1.演唱形式的運用獨唱、對唱和組唱是原生態花兒的常用演唱形式。在寧夏花兒劇中獨唱與對唱也是不可或缺的演唱形式。獨唱是歌唱者在勞動中或花兒會上的自娛自樂的一種演唱方式,表現形態可分為女生獨唱和男生獨唱,是具有獨立表演特點并由一個完成的一種延長方式。演唱風格可分為兩種:
(1)劇中人的獨唱;(2)民間歌手的幕后獨唱。在花兒劇的演唱中對劇中人物的刻畫與塑造,主要是由獨唱來完成,因為獨唱在充分發揮自己的聲音特點上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簳系闹饕莩问绞菍Τ?,對唱通常發生在異性之間,以歌唱愛情為主。在花兒劇中對唱分為兩種:(1)唱詞不同,旋律也不同; (2)唱詞不同,旋律相同?;▋簞≈械难莩问讲粌H保留了原生態花兒的獨唱、對唱外,還有合唱、領唱、伴唱、齊唱等。
2.演唱方法的運用?;▋簞〉难莩椒扔忻耖g花兒歌手,也有藝術團體的專業演員。民間花兒歌手是從未經藝術學院聲樂訓練的,花兒劇演唱者既保留了原生態花兒的演唱方法,也使用美聲發聲法。原生態花兒演唱方法:
(1)假聲演唱。
假聲演唱多為男歌手所用。由于當地山花兒的曲調、地域、習慣的不同,也受到洮岷花兒演唱的影響,使之形成這種演唱特點。男歌手為了與女歌手的演唱和諧統一,便用高八度的假聲演唱,獲得比較明亮、穿透力較強,傳音較遠的效果。聽起來具有親切、自然、高亢、明亮的高原山區特色,在山花兒的演唱中具有色彩意義。
(2)真聲演唱。
真聲演唱是用自然嗓演唱,多為女歌手和演唱假聲有困難的歌手所用。這種唱法頓挫明顯,實實在在,聲音貼近生活語言,適合演唱速度多變的曲調,更易表現歌手的自然音色。
(3)真假聲結合。
真假聲結合是歌者演唱技術不斷發展和演化的結果。高音區用假聲,中音區用真聲,融真、假聲兩種唱法的優勢為一體,將演唱音域擴展,既能發出嘹亮的高音,又能獲得飽滿、渾厚的中低音,是許多“花兒”歌者普遍采用的方法。歌手的音色變化都可以用真假聲相互交替的方法來得以實現,讓音樂聽起來更加曼妙悅耳、耐人尋味。
山花兒的歌者為了追求不同的風格,在演唱時刻意將真假聲的音色加以區別,造成音區、音色的強烈對比,別具特色。方言演唱是花兒歌手的特點,本土方言,俗語粗狂,樸實自然,不需要做任何修飾。用本土方言演唱的花兒,風格鮮明,地方色彩濃郁,有利于突出花兒固有的特色?;▋旱难莩挥帽就练窖?,就不是花兒了,在花兒劇中也不例外。
總之,“花兒”是“花兒劇”的基礎,“花兒”的發展和進步,也預示著花兒劇的不斷進步,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將對花兒劇的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寧夏花兒劇既表現了寧夏地域特色,又表現了寧夏回族特色;既反映了寧夏回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地域文化,語言特色;又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體現了獨特的音樂曲調和語言形象。它是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發展的結果,是寧夏民族音樂的瑰寶。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志。寧夏卷(第一版) [M].1996.
[2]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袁炳昌,馮光鈕。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上)(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社,1998.
[4]劉吉典。京劇音樂概論(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5]徐慕云。中國戲劇史(第一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