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在媒體大家族中的地位受到嚴峻挑戰,電視新聞究竟用什么手段吸引觀眾?電視新聞節目出新的關鍵點又在哪里?下一步,電視新聞的重點向什么方向發展?文章立足當下國內外電視新聞的實踐,總結出最新的發展趨勢,供業界同行共同探討。
關鍵詞:全媒體,電視新聞,權威,新趨勢
何謂全媒體?我們可以把全媒體理解為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全媒體的“全”體現在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它的傳播面廣泛,互相整合填充人們行為的各個注意力空間。全媒體的大而全,在以受眾需求導向下表現為超細分服務。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類型,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渠道,實現最佳效果。
全媒體時代下的多媒體形態融合對于傳統意義上的電視新聞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電視新聞下一步該怎么做?電視新聞節目如何創新?這無疑是當下電視人正在思考的問題?結合國內外的電視新聞發展的最新動態,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發展新趨勢。
1 趨勢之一:整合多元信息勢在必然
在過去信息源相對單一的時代,電視媒體對于觀眾來說,是強勢主宰。你拍我看,你拍到什么,我看什么。進入全媒體時代,少量的新聞甚至是很有局限性的新聞,顯然不能適應觀眾的需求。全媒體時代的信息源,十分豐富,受眾的選擇也會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從信息源看,呈現出全方位,來自報紙、廣播、互聯網、手機等載體上的信息可謂海量。但從電視的視頻特點看,視頻信息源理應是電視臺重點吸收的對象。
可以預言,面對全媒體的新聞源,未來幾年,電視的信息源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多渠道、多方位,讓信息變得富有選擇性。這時候,電視臺要做的就是要將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集納、整合,建立電視新聞信息資源中心,該中心以視頻信息為主導,同時吸納各方面的信息,集中到一個平臺上,供各檔、各類新聞選擇。新聞信息資源中心尤其要重視視頻信息的集納與整合。電視臺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分類,根據各檔欄目的特點分發使用。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面對海量信息,電視編輯的功能與作用日益凸顯出來。編輯要做的工作是篩選并設定議程,但這不是一個編輯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要靠編輯團隊來負責處理??梢詳嘌缘氖?,未來幾年,電視臺會越來越重視編輯的力量。
2 趨勢之二:權威性是電視新聞的第一追求
全媒體時代,傳統的電視新聞還有多少優勢?事實上,很多的大事,在快捷性上電視已經落后于網絡。獨家是優勢?更難說了。全媒體時代,電視很難做到獨家。電視媒體全面嗎?相對于網絡媒體來說,電視媒體的信息量顯得十分有限。那么,作為傳統電視,還剩下什么?答案是基于可信度基礎上的權威性。
與權威相反的描述就是可信度低,我們不能說全媒體時代的網絡新聞、手機新聞的可信度一定就很低,相反,有的重大事件恰恰就是網絡或手機發布的,有人甚至斷言,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公民記者時代。媒介專家認為,網民天生有報道的欲望并正在付諸實踐,“公民記者”大量出現,且往往能在熱點事件發生后,論文怎么寫形成一定的意見群,從而左右輿論走向。近年來,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
應該承認,突發事件中“公民記者”的優勢首先體現在發布新聞的即時性上,但不容回避的是,“公民記者”畢竟不同于職業記者,他們發布的信息的真實可靠性,缺乏專業把關,問責制度也有待健全,導致部分消息發布者無視或忽視新聞的真實性,其報道常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感情色彩。這時要想方設法強化電視媒體的權威性。究竟如何強化,這是個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首先,電視臺要重視提高記者隊伍的素質。電視臺記者都是經過專門培訓的,社會責任感要求他們重視媒體的真實性。其次,電視媒體提供的資訊信息要真實,要讓觀眾感到看電視比看網絡心里要踏實。最后,要對正在發生的新聞進行權威分析,讓受眾看見新聞背后的意義,讓受眾感覺到,僅僅看網絡新聞、手機新聞是遠遠不夠的,換言之,讓受眾對電視媒體產生脫離不了的依賴感。
3 趨勢之三:電視直播呈現手段多元化趨勢
電視新聞要直播,這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但過去電視人談論更多的直播是SNG。全媒體時代,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各種直播手段都出來了。幾年前,我們各地的記者異地采訪還在為傳輸傷腦筋,但現在這已經不成問題了。3G、4G、網絡、海事衛星等各種新技術新手段的利用,都可以進行適時直播。甚至很多電視臺都進行了手機直播。有的電視臺在重大事件報道中,還嘗試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聯合直播。比如滬杭高鐵通車,浙江電視臺和杭州電視臺都進行了多手段直播。杭州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推出了《中國速度——飛越滬杭間》大型直播節目,他們在高鐵沿途設置13個直播點,派出11路記者,動用7部光纜轉播車、衛星車,使用5個3G直播點,多方位、多角度對滬杭高鐵通車進行了全程直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梢灶A見,在未來幾年里,多手段同時直播尤其是手機直播必定會成為電視臺新聞直播中的常態。
4 趨勢之四:民意調查將成為下一階段電視新聞的新亮點
當今時代,民意是社會和時勢的晴雨表。一個民主的社會,是十分重視民眾反應的。因此,一個開明的政府肯定會充分利用民意調查來進行行政決策。比如在總統競選活動中,各個候選人都通過民調來預測選情或影響支持率。在美國的一些重大決策中,也會引入民意調查,來幫助政府決策。當然,民意的形成,與輿論的宣傳密切相關,輿論也能影響民意。我國也越來越重視民意,會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民意調查,幫助推行新政,通過民意調查進行行政決策。
目前電視人應該看到,隨著民主進程的推進,我國政府部門對民意特別重視。因此,越來越多的部門會重視運用媒體來調查,來了解民意。作為傳統的媒體,電視臺應該抓住這一契機,盡早介入電視媒體的民調表達。目前,有的電視臺已經在欄目中開始了相關的民調,但就中國電視來說,還很弱,這里涉及到調查的主體性問題,比如,誰來調查,調查的可信度如何。從現在的技術手段來看,海量民調,完全成為可能。比如,可以利用數字網絡、手機等多種方式進行適時民調。民調的引入,勢必會進一步強化電視新聞的權威性,由于有了重要的民意支撐,電視媒體變得更加可信。
5 趨勢之五:權威解讀越來越受到電視媒體的重視
目前地方電視臺的新聞設置都是版塊式的,在海量信息時代,如果僅僅靠資訊報道來吸引觀眾,很難見效。而對新聞事件的解讀應該是電視人的追求。所以,在很難做到獨家與第一時間的今天,電視人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往深度發展。這就是電視人常常說的,我們如果沒有搶到第一落點,就應該想方設法搶到第二落點。如果第一落點是時效性的話,第二落點無疑就是深度解讀。何謂解讀?就是解釋,解釋有定義解釋,有對比解釋,有背景解釋,總之,是對新聞信息與新聞事件的橫向或縱向的延展說明。比如:解讀政策出臺的背景、內容要點,解讀新聞事件的背景、意義以及影響,解讀新聞事件之間的聯系。解讀新聞事情有可能發生的后果。
天下事很多,政策也有很多,究竟選擇什么來解讀,顯得尤為重要。做電視新聞人要有眼光,有選擇新聞的眼光,是民眾關注的新聞、熱點、焦點。幫助觀眾從斑駁陸離的信息中找出內在的聯系,分析背景、意義,讓人們讀懂這條新聞。
誰來解讀?在電視上又會呈現什么形式?在美國電視上,脫口秀很風行,每當發生什么新聞,打開電視總能看見有權威人士在說、在評論。鳳凰衛視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評論員對新聞事件進行解讀,比如楊錦麟、阮次山、何亮亮、馬鼎盛等是經常出鏡的評論員。那應該由誰來解讀新聞?解讀人當然是意見領袖。如果沒有前瞻性和預測性,沒有深刻性,也不會產生影響,別人也不會聽你的。所以,可以預測,下一步脫口秀將成為眾多電視臺的新追求。電視臺要著力培養自己的評論員,是當務之急的事。電視臺應當建立城市觀察員隊伍,每當發生大事,根據相應的專業需要,邀請他們來走進演播室進行點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