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認為:“兒歌者,兒童歌謳之詞,古言童謠?!蔽覀冞@里所提的“鄉土童謠”是指誕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適合兒童們吟唱的傳統鄉土兒歌。
鄉土童謠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易學易唱易流傳,更主要的是緊緊地和兒童的生活聯系在了一起,有哄兒睡眠的搖籃曲,牙牙學語時的繞口令,再長大些時和伙伴玩耍時的游戲歌謠,還有孩子懂事后大人教的人情世故的歌謠,幾乎涵蓋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與彼時彼地的人、事、物融為一體,從某些側面反映了當地人民過去的生活狀況、外在風貌、內心向往。鄉土童謠是我國民間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多彩,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研究、運用,并加以傳承。但是這樣的童謠卻越來越難以聽到,甚至有些已經消失。這不能不說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損失,對當代兒童來說也是一種缺憾。
一、鄉土童謠的歷史與現實困境
魯西南地處黃河流域,位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帶,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再加之山西大槐樹老鸛窩移民文化的植入,民歌、民謠因此十分興盛。如逗兒篇:《一抓金》、《這哈青,這哈紅》、《篩大籮》;人情世故篇:《小麻嘎,尾巴長》、《小白雞,撓草垛》、《小木碗,水里漂》;游戲篇:《板凳板凳摞摞》、《說瞎話拉瞎話》、《東頭唻孩,西頭唻孩》、《你那營里盡俺挑》、《皮條皮條彎彎》;謎語歌謠:《遠看是個廟》等等。
可以說,每一首童謠雖然篇幅短小,卻都帶著泥土的芳香、陽光的味道,充滿鄉土氣息,洋溢著溫暖的力量,充分體現了與大自然的互動、融洽和諧,以其靈動的想象力、豐富的游戲精神為孩子們構筑起一方快樂的天空。這些源自鄉野的童謠,對于生活在浮躁、快速、多元的大都市中的現代人來講,就似一個詩性空間,是一個安放靈魂,享受寧靜和諧的所在。因此有人說:在物質豐富卻精神迷失的當下,一首土得掉渣的童謠,會點燃起人們遙遠而深情的回憶。
但是在對民謠進行收集、整理的過程中,我們的調查人員走村串戶,卻發現真的很難再找到仍然能夠懷著樸實感情吟唱“成套”鄉土民謠的人了,包括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也因為長期不去吟唱這些童謠而遺忘;而正處于韻文吟唱學習重要階段的孩子們大多被現代傳媒所吸引,鄉土童謠已經鮮有人會。
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耳熟能詳的老一代童謠離我們越來越遠,正在流失或已經流失,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困境和失傳的危機。
相反我們卻發現有不少孩子樂于傳唱灰色童謠,會唱的優秀現代童謠也是多年未變的那幾首,這充分說明生活中的綠色童謠、健康童謠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所以孩子們才會通過其他渠道來宣泄自我情緒。于是在當下國學熱、文化回歸熱的大潮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兒童歌謠與兒童成長”、“鄉土童謠與傳統文化傳承”等問題,試圖找到些破解當下童謠面臨困境、拯救民族傳統文化的策略與方法。
二、原因分析
很多人現在都在慨嘆時代變化太快,很多寶貴的文化載體都在隨之逐漸消失,但是鄉土童謠漸漸失傳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只有找到消失的緣由,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魯迅先生曾說:“既然從世相的種子出,開的也一定是世相的花?!?/p>
我們應該主要從社會背景和時代變遷的大環境來分析鄉土童謠式微的緣由。經過實地的調查、了解與分析,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影響
取消二元戶口制、新農村規劃、外來務工人員權益保護等諸多舉措,都大大加快了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步伐,鄉土童謠失去了賴以存在的鄉土文化背景。
鄉土童謠主要靠口頭傳播,面對面交流提供了現場感和親切感,也相對經常和容易。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民眾的流動性也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鄉土童謠的創作和傳承主體\\),遠離故土,進入城市。首先,生存空間的間隔成為口語交流不可逾越的障礙;而且口語不易存錄,很快會被海量信息淹沒。在這個意義上,城市化銷蝕了傳統民間交流方式和傳統民間文學的“口頭性”特征。而且,進入城市的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著巨大的轉變。很多已經居住在大都市里的鄉里人,迫切地想盡快融入城市,有城市人的樣子,以城里人的認知觀念作為評判標準,從而自覺地排斥農村的很多言行舉止、思想觀念,以期盡可能地向城市人看齊。他們的后代更是對鄉土文化的記憶幾近空白。而鄉土童謠是無法脫離鄉土農村的,鄉土農村是鄉土童謠的生命之源,離開這塊土地,鄉土童謠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源泉。
\\(二\\)現代生存空間使鄉土童謠失去了傳唱的最佳途徑
一切兒歌尤其是鄉土童謠,最佳的傳唱途徑就是兒童之間的傳唱。過去人們居住的是鄉村小院,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雞犬之聲相聞,沒有勞作任務的孩子們呼朋引伴、三五成群、自由率性地玩耍嬉戲,同時伴有有節律的歌謠吟唱。鄉土童謠就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
但是城市化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人們居住環境的改變:由過去的鄉村小院變成高層樓房。這對于成人而言似乎是一種生活質量的提升,但是孩子們卻因此喪失了很多和大自然直接接觸的機會,天性得不到張揚;加之大多是獨生子女,缺少玩伴,孤獨、寂寞,缺少交流;在家里的游戲大多以認字、看畫、擺弄玩具為主?,F代都市是一個商業化、功利性、物欲旺盛、精神匱乏的環境,滿目皆是商場、超市、店面,到處都充斥著金錢交易的味道,孩子玩耍的場所幾乎被剝奪殆盡,唯一的游戲空間就是被封閉在大型商超里的游樂城。生存空間的改變使得孩子們的思想也隨之發生變化。斑駁陸離、五光十色的現實場景使得孩子們過早成熟,社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說:“放眼望去人們不難發現成人和兒童在行為舉止、語言習慣、處世態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體的外表上越來越難以分辨了?!?/p>
因此,在現在的都市里,很難再見到成群結隊的孩子們邊哼唱童謠邊嬉戲的場景了,鄉土童謠失去了最有利有力的傳唱途徑,生存危機難以避免。
\\(三\\)大眾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
作為一種文化、文藝形式,鄉土童謠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時代文化的大環境。當前大眾文化對于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沖擊,也對當前的孩子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及至道德觀形成極大沖擊。大量灰色童謠的出現,就是孩子們對傳統童謠的反叛,就是要顛覆傳統的價值觀念,就是要破壞傳統的“好學生”形象,傳統經典的尊嚴在這兒蕩然無存。傳統儒家文化中的義利觀所謂“重義輕利”、“舍生取義”在當前受利己主義影響的學生看來是愚不可及。傳統價值被消解了,嚴肅的變為戲謔,高尚的變為庸俗,大眾文化的消費娛樂功能正在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成為一種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影響著青少年文化的構建。
同時,隨著中外交流的頻繁和加深,一些外來文化和風情習俗開始被引入中國,并對中國文化形成了很大的沖擊,比如一些洋節日、洋習俗的泛濫,使得不少孩子形成了一種誤區,一味地追求西化、洋化,對國產的傳統文化卻有點輕視和不感興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鄉土童謠,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變得不再受孩子們的青睞。
\\(四\\)民謠的方言特性與推普的沖突
自1986年國家推廣普通話以來,普通話已經成為很多方言區孩子的日常交際語言,越來越少的孩子會說方言,學校是推普陣地,有著嚴格的推普要求,有的地方甚至將“請說普通話”的要求推延到家里,導致祖輩和孫子在家里不能很好地溝通。雖然這是個極端案例,雖然國家對方言一直持保護的態度,但是大語言環境的變化有力地顯示出推普工作對方言的巨大影響。
而童謠一般是以當地方言來誦讀的,它真實地記錄了當地人的語言、生活習俗、特有地名、特有事物,只有用地道的方言才能真正了解,只有用方言吟誦,才是原汁原味的,否則就會失卻很多鄉土味道。鄉土童謠在提倡說普通話的校園內,是很難有生存空間的。因此當代的兒童已經很難講地道的家鄉方言了,更不用說吟唱鄉土童謠了。民俗專家王宜椿就曾發出感慨和呼吁:“隨著地方方言日益弱化,那些和古老方言一同流傳下來的兒歌童謠正在迅速消失,作為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的載體,對古老兒歌童謠的收集整理已刻不容緩?!?/p>
\\(五\\)家庭教育理念的改變
隨著時代的進步,家長們越來越認識到子女教育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不約而同地有個堅定的觀念:不能輸在起跑線!所以力求從小就給予孩子最好的發展環境,語言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關注和重視。
21世紀,口才等于人才,孩子能說一口流利標準、悅耳動聽的普通話,是所有家長夢寐以求的事。于是家長就會在孩子語言形成的關鍵期內,竭力避免方言方音的干擾,首先力求自己和孩子說話的時候都能說普通話,還要求家人盡可能地和孩子說普通話。
筆者同事的孩子是外公外婆帶,因為孩子的爺爺奶奶有很濃的方音,就不讓爺爺奶奶帶,外婆也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強制自己說普通話。很多的孩子家長,不惜舍棄自己說了幾十年的方言,來營造孩子們學習普通話的環境??梢姮F在的家長為了孩子能順利地形成好的說普通話的習慣,是可以付出很多的代價的。
這樣一種教育策略的選擇,使得方言和民謠的傳承被硬性截斷。
\\(六\\)現代傳媒的影響
當代兒童的生活方式較之以前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生活在信息化的時代,到處充斥著電視、電腦網絡、手機等現代傳媒,他們的學習環境也被現代化的學校教育充實著,娛樂生活被動漫、電玩、網絡游戲等現代文化傳媒包圍著。2歲多的孩子因為玩PAD近視500多度,不到3歲的孩子玩電腦游戲無師自通,不少孩子回到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沒完沒了的動畫片,網絡游戲已經儼然成為當今社會很多孩子的主要娛樂方式。這從根本上造成了孩子們對方言和鄉土童謠的疏遠,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愈發淡薄,自發地走近它的機會越來越少了,那么鄉土童謠的傳承就愈趨向于渺茫。
三、應對策略的思考與建議
高爾基說:“為了正確估價現在所有的東西,你們必須好好地了解過去。不要回避過去的知識?!?/p>
城市化的過程,對于很多人來講帶來了便捷的生活和現代化的理念,但是簡單的城市化、現代化意味著與過去的分離,對傳統的背棄。因此,我們在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應該認真地思考一下,怎么才能做到既能擁有現代生活的快捷和方便,又不丟失寶貴的傳統。有不少學者專家認為,為了挽救行將消失的鄉土童謠,一定要采取有力手段在孩子們中間推行鄉土童謠的吟唱,殊不知這可能會像京劇、書法進課堂一樣,起不到理想效果,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強制地讓兒童和家長都說方言,念鄉土童謠,這是不現實的。畢竟在當下,整個大的時代環境變了,無論是出于求學還是就業的需要,普通話都有著很強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家長們是不會輕易轉變教育理念的。
筆者認為,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像國家對待方言的方針政策一樣對待鄉土童謠。
首先,采取有效的手段對現存鄉土童謠進行積極的拯救與保護。鄉土童謠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研究我國歷史和民俗的極其珍貴的材料,有重要的認識作用和文獻價值,同時對繁榮今天的新兒歌創作乃至兒童文學創作,都有不可忽視的借鑒作用。這些工作已引起黨和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并先后在1957年、1984年和2002年開展過三次大規模的民間口頭文學普查工作,并且還加強了對民間文學、民俗類項目保護工作的培訓。2010年12月30日,中國文聯、文化部、中國民協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啟動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涉及到的體裁包括神話、傳說、故事、笑話、寓言、童話、歌謠、諺語、史詩等民間文學的全部門類。而且決定把這些寶貴的資料上傳到網絡,成為人人可以檢索閱讀的電子資料。這些資源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不僅可以使人們更加方便地品味民風、感知歷史,還可以作為相關專業領域的補充材料或其他領域的課外閱讀資料。但是要把這些散落在民間的珍珠串起來著實不容易,這就需要有一批富有民族責任感的熱心人深入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尤其是鄉村中老年當中,詢問、采風,用實際行動將自己聽到的、其他渠道獲得的鄉土童謠搜集、錄制、編輯下來,然后由省市相關部門統一匯編保存,為我們自己,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份豐厚的精神財富。
其次,通過對鄉土童謠作品的整理、分析與理論的探索、研究,選擇合適的方式和手段來挖掘和利用鄉土童謠的積極價值,選擇性地輔助兒童教育教學。
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敝醒虢炭扑鶎W校教育研究部主任、教授劉驚鐸認為:“童謠就像壓縮餅干,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和世界優秀文化的傳統因子?!编l土童謠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不但題材包羅萬象、生動有趣,還蘊藏著濃濃的骨肉親情,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容;其語言淺顯明快、通俗易懂、疊詞疊韻、富有節奏感,貼近幼兒生活,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非常適合成為兒童教育的生動素材和課程資源。只要合理發掘和運用,就可以讓孩子不但在韻律和節奏中獲得快樂,學到歷史、民俗、數學、動植物等社會、自然科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其語言表達、想象和審美等各種能力。
如何讓童謠這顆飽含營養的“露珠”以合適的方式深入幼兒的內心世界,滋潤其嬌嫩的心田,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是廣大教育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當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謹記:一是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要盡量保持作品原貌和樸素清新的鄉土風格,堅決反對為了減少語言之間轉化的困難,人為地對鄉土童謠進行刪節加工、潤飾“拔高”,殊不知,這些難以翻譯的部分恰恰是鄉土童謠的獨特之處和精華所在。二是在傳承時,要避免自上而下的強制式的教化與馴化,“反哺”式的開發和利用,最后失其本真,落個緣木求魚、南轅北轍、適得其反,而應該去粗存精、貴在引導。三是在運用時堅決杜絕隨意濫用、過度開發??梢栽诤侠淼姆秶鷥葘︵l土童謠進行改良創新,但這要在已經保存好原版的基礎上進行。比如對幼兒進行童謠教學時,可以將不符合時代精神、相對粗俗、對孩子教育發展無益的內容去掉,利用那些適合幼兒年齡特征、且有利于幼兒發展的部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作為萬物的靈長、歷史的主人,我們可以將沿途的美麗風景留下。
參考文獻:
[1]周作人.兒歌之研究[G]//兒童文學小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0.
[2]魯迅.《何典》題記[M]//集外集拾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吳燕莛,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4]民俗專家:不要讓千年兒歌童謠與方言一同消失[EB/OL].2009-03-21.
[5]密德魏杰娃.高爾基論兒童文學[M].以群,孟昌,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20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EB/OL].20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