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根教授三十余年來一直堅持在兒童文學研究領域勤奮而默默地耕耘著,不但奠定了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的堅實基石,也有效推進和深化了人們對兒童文學的認識?!稉斉c建構:王泉根文論集》所收錄的三十多篇文章集中呈現了王泉根近些年來對兒童文學理論關鍵問題思考的結晶,他在兒童文學理論上的貢獻可圈可點。
首先,王泉根提出了兒童文學應堅持“以善為美”的美學理想。在王泉根看來,人類在有了成人文學以后還要創造出兒童文學,就在于要以這種適合兒童思維特征和易于為兒童接受的文學形式來與下一代進行精神溝通與對話,并傳達人類社會對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因此,兒童文學是一種寄予著成人社會對未來一代文化期待與殷殷希望的專門性文學。既然兒童文學從根本上體現了成人社會的文化期待與意志,其基本美學特征顯然也只有在與成人文學的基本美學特征相比較中才能得以凸現和驗證;成人文學的藝術真實強調作家的主觀認識和客觀真實世界的一致性,而由于兒童思維具有生命性、同一性和游戲性等特點,因此兒童文學的藝術真實更注重作家的主觀認識和兒童思維特征所理解的虛擬幻想世界的一致性。這一理論總結為兒童文學創作者與接受者指明了抵達兒童文學真實之維的藝術途徑。同時,他對于兒童文學如何秉持“以善為美”的美學理想有著認真切實的思考,如在題材內容上應該堅持遠離暴力、遠離成人社會的惡俗游戲與刺激、遠離成人社會的政治權力斗爭、遠離成年人的性與兩性關系等原則。兒童文學的特殊性決定了未來世界文明秩序依然需要兒童文學,需要兒童文學高揚“以善為美”的美學旗幟,因為“兒童文學是最能溝通人類共同的文化理想與利益訴求的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文學”。作為人類精神文明偉大進步與收獲的兒童文學的重要性及獨特性也就再明白不過了。
其次,王泉根將兒童文學很明確地分成了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和少年文學三個層次,以及“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與“非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兩大門類。王泉根最早全面系統地提出這一觀點是在三十年前發表的《論少年兒童年齡特征的差異性與多層次的兒童文學分類》一文中,而后他在諸多文章不斷對此進行闡發和細化,如今,時間與實踐已經證明了“三個層次”“兩大門類”的科學性與權威性。這種劃分方式是基于其對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差異和接受能力差異的尊重,基于其對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學等學科知識的諳熟和運用,也基于其對世界兒童文學發展趨勢的掌握、關注與深思。兒童文學接受者的復雜性決定了兒童文學必須在各個方面契合“階段性”讀者對象的接受心理與領悟力,這就注定了建立多層次、多種多樣兒童文學的必然性與科學性,也同時意味著面向不同層次兒童讀者的兒童文學都必然有其自身無可替代的文學地位、存在價值和創作規律。王泉根準礁地意識到了文學創作現象的豐富}生與兒童文學標準的單一性,以及兒童文學理論滯后性之間所存在著的矛盾錯位,同時又能以開放、多元、包容的態度來對待兒童文學創作中的是是非非,一系列曾經長期困擾著研究界的理論問題隨之迎刃而解。如果說兒童文學從文學大系統中分離出來自成體系是兒童文學本體意識的第一次自覺,那么,“三個層次”“兩大門類”理論的提出則是兒童文學本體意識的第二次自覺,這不僅是對兒童接受心理、審美趣味的尊重,也是對兒童文學創作生產力的激發和釋放,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兒童文學的文學地位。
最后,注重兒童文學理論梳理與總結,促進兒童文學學科建設。王泉根以個人之力系統梳理和認真總結了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經驗,發掘了現代中國兒童文學體現出來的鮮明民族特色、時代規范和審美追求,以此充分論證了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的“現代化”特質,也盡顯其足夠豐厚的學術積淀與出色的學術判斷力。王泉根將兒童觀問題作為考察20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發展演變的一個重要切入口,百年中國兒童文學在“五四”、20世紀30年代和新時期這三個關鍵節點的轉型由此清晰可辨;又因為對作家成長背景、文學觀念、藝術追求等萬面特征了如指掌,他對葉圣陶、冰心以降至今的中國兒童文學作家隊伍所做的五代劃分同樣科學準礁,展示了他的學術智慧。再如他對共和國兒童文學60年的發展思潮、藝術成就和詩學內涵的探討,對新時期兒童文學深層拓展的全部價值與歷史意義的求索,均有助于人們精準認識中國兒童文學實現自我價值與藝術個性自覺的發展歷程。
在以審}真和“同情的理解”態度來回眸歷史的同時,王泉根還關注兒童文學創作基本狀況與來來走向,對近年我國兒童文學原創與出版的演變趨勢、對21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的外來影響與對外交流、對動物文學的精神擔當與多維建構、對當下科幻小說的創作發展進行把脈支招,這既體現出一個無比熱愛兒童文學事業的學者所具有的獨豆探索真理的精神與能力,也顯示了這位具有人文擔當和社會責任感的學者對來來兒童文學發展的美好愿景。
他在兒童文學的發展思潮、創作現象、文體建設、美學擅變、學科建設回顧等萬面所做的種種理論總結與梳理工作,其實都是為了探索兒童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和一門理論體系的合法性,以及為了能夠真正提升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水準與拓展研究空間。他始終站在兒童文學的學科前沿,注重和國外兒童文學同行的理論對話,不斷延伸自己的研究觸須,圖畫書、網絡兒童文學、幻想文學、兒童影視、動漫、數字化產品等兒童文學與文化現象也都進入到他的研究視野中,這無論是對現實的積極回應和對研究思路、視野、萬法的嶄新探求與開拓,還是對建設與完善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原創品格的兒童文學理論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王泉根研究的主業雖是兒童文學,但他從不被學科劃分拘囿住眼界和手腳,其學術視野、學術襟懷都要開闊遼遠得多。他在對兒童文學有了足夠的理論積淀之后,對整個文學系統進行了更具包容}生也更為合理的分類:“古今中外一切文學都可以按以下兩個視角加以分類,從而構成一個完整而開放的文學系統。第一個視角是文學的時空角度,第二個視角是文學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角度?!倍膶W的時空角度著眼點在于文學和世界、社會的關系問題,這一角度又可分為時間的角度和空間的角度兩個萬面,從時間角度來看,整個人類文學可分為古典性\\(古代\\)文學、現代性\\(現代\\)文學、當今性\\(當代\\)文學;從空間角度來看,一切又學可分為本國又學和外國又學兩大類。又學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著眼點則在于又學、作家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同樣可分別從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度來區分。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古今中外一切又學可分為又人又學和民間又學兩大類;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一切又學又可以分為成人又學與兒童又學兩大類。毫無疑問,他對又學的這一整體分類萬法為我們更深入細致地辨析又學提供了很好的視角,為人類又學系統中各類又學存在的客觀}生、合理}生和合法}生找到了科學依據。再如其提倡將“有我”“守真”視作散又的大前提,因為作為“非虛構又學”的散又貴在一個“真”字,而體現作者真}生情、真襟懷、真人生、真操行的散又創作才是“有我”的創作。針對當下某些學術論又讓人看不懂的“時尚”,他認為學術論又是學者唯一可以用來彰顯自己思想才智并與人交流的載體,他呼喚重建中國學術又化講究又采的傳統。他認為又學教授應該具備“愛又學”“會又學”“搞又學”“有人又氣質”這幾個資質,而理想中的又藝批評家“堅持將又學批評置于實在的又學創作沃土之上”,“應有批評家的豆場、觀點、態度,有自己清醒而明礁的理}生判斷”,“將一己之熱情之情感之至誠之品性之智慧乃至生命,投注于批評對象之中”。這些都是他積累自己多年又學研究而得出的經驗之談,是他對有良知、肯擔當、真性情的學者、又學教授、又藝批評家的呼喚與期待,同時又是他這位充滿人格魅力的學者、又學教授兼又藝批評家的精神自畫像。
因此,《閱讀與建構:王泉根又論集》不僅全面展示了王泉根的兒童又學觀,也展示了他的人生觀、事業觀、價值觀乃至他整個精神生命。這位智者在用自己的學術之燈、生命之燈照亮兒童又學前程的同時,也照亮了許許多多和他一樣的夢想者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