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謠及其發展
1. 童謠
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又有“孺子歌”、“小兒語”、“童兒歌”等多種說法。在“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之后,有人給它譜曲,用它編操,以它作畫成為一種能誦能唱,能舞能練的文學樣式,并且可以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傳播,稱之為“新童謠”。搖籃曲、游戲歌、數數歌、問答歌、連鎖調、拗口令、顛倒歌、字頭歌、三句半和謎語歌等都是童謠的表現形式。
2. 童謠的發展
中國悠悠五千年的歷史,童謠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 《列子》 中記載的 《康衢童謠》 就記載了堯帝時的童謠?!皥蚰宋⒎斡诳滇?,聞兒童謠……謠之起,自堯時然也?!笨梢娡{在我國歷史悠久。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 中,童謠跡亦可循?!巴?,童子。徒歌曰語?!?(《國語·晉語》) 這為童謠做了最早的定義。意思是童謠是兒童沒有伴奏的言語表達。很長一段時間內,童謠與政治甚至是巫術雜糅在一起,長久地為政治服務。比如漢末期董卓橫行,民間童謠四起“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睂ⅰ岸俊泵植鸱衷谕{內,預示著其不得善終,最終童謠預言成真,董卓及其黨羽得誅。而直到“五四”運動之后,童謠才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飛躍,以周作人為代表的一批作家開始重視兒童教育和兒童文學,他們吸收了盧梭,康德等強調兒童本位觀的先進思想,強調設身處地的為兒童的發展和未來做出努力,強調了童謠的意義和重要性,不僅創作了大量有益于兒童發展的童謠作品和專著像 《童話略論》《童謠研究》等,也為新時期童謠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自遠古原初的休養生息開始,民眾就以歌謠的形式傳承知識和經驗、描摹生活、娛樂自我,表達他們對社會、對時代對身邊細微事物、對自我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在無意中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世相記錄。
相比昨日,隨著時代的發展,童謠也在不斷蛻變,當代童謠則更加靈活的給童謠附上了人性化的特點,真正的為兒童發展添動力,呈現了很多專屬這個時代的特征。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專門創作和改編童謠的作家,當然也不乏兒童們自娛自樂的改編。改編后的有些童謠富有新意,富有創造力,可是有些童謠變了味道,被稱為“灰色童謠”。具體多指當代青少年兒童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積極向上的童謠進行篡改、再創作,改編后的童謠多帶有悲觀思想,又由于童謠本身具有流傳廣泛的特點,因此改變后的童謠傳播速度也很快,在校園甚至社會上產生了很多消極影響。比如以童謠 《上學歌》 的改編版為代表的暴力童謠,“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背著炸藥包。一拉弦我就跑,一轉眼學校不見了!”以及一些粗俗童謠,比如改編了李白古詩 《望廬山瀑布》 的 《看李白拉屎》,“李白上山去拉屎,脫下褲子就開始。飛流直下三潑屎,一摸褲兜沒帶紙?!边€有很多“灰色童謠”帶有濃厚的反學校思想,比如 《反讀書》 這一童謠,“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不如加入黑社會,有的吃,有的穿,還有美女陪著睡?!钡鹊?。這些童謠流傳在兒童的生活中,而且備受歡迎,導致“灰色”風氣愈演愈烈。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背后隱藏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探索的
二、“灰色童謠”產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兒童接觸大眾文化良莠不齊
兒童的每一點一滴的成長除了具有個體性還更必須具有的就是社會性,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遺世獨立”,既存在在社會中被社會上其他人事物的影響,也同時影響著其他人。
在生活中兒童所接觸到的不光都是充滿正能量的,也會存在負面的和不健康的元素,這也就是良莠不齊的大眾文化所存在的弊端。
傳統的兒童世界是花花草草,綠樹環抱,兒童的天堂是大自然?,F而今,鋼筋混凝土的世界,兒童的“天堂”是網絡,是電子游戲,是迪斯尼樂園,是快餐文化,是各種“垃圾”食品。形形色色的視頻影像流傳在網絡上,黃色的、暴力的言論屢見不鮮。廣告貼滿在大街小巷,電線桿上有“專治不孕不育,包治各種性病”,打開網絡頁面,一個個穿著暴露的美女映入眼簾。就連本應該專屬兒童的動畫片產業也并不是一片呈現祥和之氣的凈土。 《喜洋洋和灰太狼》 還有 《熊出沒》 是近年來國內動畫市場上的兩朵“并蒂花”,可是在播出短短幾年之后被國人“叫?!?。 《喜洋洋》 里的灰太狼被平底鍋砸過 9544 次,被抓過 1380 次;喜羊羊被開水煮過 839 次,被電過 1755 次…… 《熊出沒》 10 分鐘里有 21 句臟話,片中“光頭強”整天就叫囂“臭狗熊,我要砍死你”、拿著電鋸到處揮舞…… 據央視 2013 年 10 月 12 日的 《新聞聯播》 報道稱,央視動畫責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動畫制作機構、央視少兒頻道等十大動畫播出機構聯合發出倡議,號召全行業承諾不制作和播出暴力失度、語言粗俗的動畫片。因為兒童強烈的好奇心和超強的模仿能力會驅使他們把從生活中接觸到的自己感興趣的語言、聲音、形象通過行動表現出來。而他們往往對低俗的語言,粗暴的舉動比傳統的情節,保守的文風印象更深刻,慢慢的可能會從無意識的模仿,到有意識的識記甚至實踐。
2. “中國好童謠”鳳毛麟角
兒童文學受眾群就是兒童,童謠隸屬于兒童文學,但是大部分的童謠是成年人編寫完成的,當代雖然涌現了很多童謠作品。但是在電子時代的今天,無論是童謠書籍的傳播程度還是口口相傳程度都大打折扣。
當代的童謠在受 3D 效果動畫和數字電視的沖擊。所以流傳在我們生活中的最常見的童謠還是像 《姥姥家唱大戲》《數數歌》 等傳統童謠,有人甚至提出當代童謠“生存尷尬”這一說法。其實兒童們是需要從童謠中汲取營養的,只是由于缺乏既適合兒童們學習生活又符合時代特點的童謠。有些“灰色童謠”的“灰色”就體現在時代氣息不濃,和時代節奏不相和諧上。很多童謠具有上個世紀的說教色彩,讓人不覺得有 21 世紀的新鮮感,出現了“中國好童謠”難求的局面。
《小老鼠上燈臺》 這首流傳至今的童謠,也許沒有多少主旋律意味,但因其妙趣橫生、朗朗上口,深受孩子喜愛。近年來,這樣能夠廣為流傳的童謠難得再見,一些說教意味過濃、缺少童趣的童謠常?!坝幸饬x”而“沒意思”,很難流傳。著名詞曲作家谷建芬說:“當前的童謠創作,歌詞成人化傾向嚴重。創作中少了些童心、童真、童趣,也就得不到孩子們的認同。和二十年前相比,中國的童謠創作處于不折不扣的低谷期。孩子們想唱屬于自己的童謠,卻幾乎找不到合適的?!边@才導致兒童們拿老童謠取樂、戲謔,甚至是改編成“灰色童謠”博君一笑。相比較傳統童謠,當代的新童謠必須要有突破傳統的勇氣,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應該大膽創新,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符合這一時代兒童心理階段特征的,能充分調動兒童們主動學習童謠的興趣的新童謠,讓兒童們有童謠可讀,有好童謠讀,有新童謠讀。也要在此基礎上鼓勵兒童自己創作童謠,并不是一味的打擊已經產生的“灰色童謠”。而是從源頭上遏制此類現象,讓兒童們樹立正確得當的童謠觀,主動的遠離“灰色童謠”。著名詞作家閻肅先生有言:“童謠的創作就在于一個字,就是‘真’。要用孩子的眼睛、用孩子的視角來體現孩子本真的東西。不要強加于孩子一些成人教化的理念,而應該以孩子的邏輯來看待事物,結構作品。比如,以‘冬天來了’為題來創作,成年人會理所當然地說,冬天過去了,春天就會來了,希望就在不遠的將來,但是孩子卻告訴大人,冬天有雪花、雪花是會化的,孩子們關注的是‘冬天的景象’,是自然,而大人卻往往忽略了本真去追求所謂的意義和內涵,這就是創作的誤區?!碑敗爸袊寐曇簟睘槲覀儙砹藙勇牳韬?,“中國好歌曲”為我們原創了耳目一新的曲風,“中國好童謠”也應適時開創出自己的風格,為兒童帶來福音,為兒童文學領域開拓新的天地。
3. 兒童“壓力山大”求解脫
科學研究發現人的一生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兩個關鍵期,其中一個是青春期,另一個是零到三歲大腦發展敏感期。在這兩個階段大腦發展是非常迅速的,無論是記憶力還是接受能力,甚至是性格都在這兩個關鍵期中飛速發展的。在此期間兒童要接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但是在社會,家庭,學校給予兒童極大的關注和教育的同時也帶給了兒童等量的壓力。童話大王鄭淵潔認為“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泵鎸毫?,逆反心理作祟,編寫一些“灰色童謠”以釋放壓力是兒童們反抗力求掙脫的表現。
雖然我國追求的是素質教育,注重的是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卻難以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從學前教育的角度上看,兒童在幼兒園的教育應該是以游戲為主的活動,一切生活學習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培養兒童在“五大領域”的拓展,而不是灌輸式的教育呈現的“幼兒園小學化”現象。
而小學和中學九年義務教育則更應該注重培養少年們會學習的本領,要尊重兒童的興趣愛好而不是一味的強加給兒童源源不斷的作業。國家強調“減負”旨在減輕學生的負擔,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卻負負得正,越來越多。一切向分數看齊,一切為了考試,等思想給兒童加重了身體和心理上的負擔?!翱伎伎?,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抄抄抄,學生的絕招……”
這就是應試教育帶給兒童的悲哀,導致他們娛樂和自由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是愛玩,有創造力的天性是不變的,忙里偷閑的他們對學習避之不及,會產生厭學的思想。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最基本的環境,也是兒童心靈的避風港。家庭成員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長久的“伙伴”。在兒童成長的每一步每一個舉動都是深深刻著家庭烙印的。當家庭給予兒童鼓勵和愛的時候,兒童的言論行為也是充滿愛的,相反的話很可能會出現負面效應,也可能成為“灰色童謠”產生的原因之一。自古以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就存在于家庭教育之中。在現代,家長們在自己童年時代沒有達到的目標或者遺憾錯過的機會使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不惜一切代價給予兒童最好的物質環境,過早地讓兒童接觸奧數,外語等學科。而且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言論讓家長們產生互相比較的心里———“別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有?!毙⌒∧昙o的孩子們除了要學習課堂的知識,還被逼著接受喜歡的不喜歡的,或多的或少的“特長課”。圍棋,象棋,京劇,舞蹈,書法,繪畫等等,無不是家長們強加給兒童的“愛”的負擔。家長們忘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而不是強制。孩子們在外界接觸了太多門“功課”,也難以攻克來自父母的“高壓”。過多的壓力在他們的肩膀上,無從釋放,他們會采取自己獨特的方式緩解壓力。傳統童謠已經不會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既然討厭學習,厭煩功課,這種思想就會在他們改編過的童謠中出現?!罢▽W?!?,“棄學?!?,“上學不如加入黑社會”等字眼頻頻出現?!霸谖倚闹?,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里,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松?!边@就反映出了兒童們難以承受父母和學校強加給他們的繁重課業負擔的想法。家長們的望子成龍心切恰恰適得其反,過猶不及了。
三、“灰色童謠”的危害和影響
童謠是兒童教育的活教材,是他們游戲玩耍和表達情趣最常用的工具。在童謠中兒童汲取的應該是營養而不是糟粕。相比于健康童謠弘揚正確價值觀,激發正能量,“灰色童謠”正在侵蝕兒童的心靈,成為危害社會的毒藥。大部分的“灰色童謠”反學校,反學習思想嚴重,與正確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在不斷給兒童洗腦的同時也會削弱傳統道德思想對兒童的教育作用?!盎疑{”中夾雜的暴力,黃色的言論無疑對于叛逆期的少年具有嚴重的教唆性,會在言論中誘導青少年形成不良的價值取向,形成錯誤的道德判斷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兒童在幼年時所接觸的思想能夠影響他的一生。少年犯罪率增多,各種各樣奇怪的心理疾病的產生也在為我們敲響警鐘,一切都要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孫宏艷. 新校園童謠三十一則[J]. 少年兒童研究,2001(1).
[2]吳康寧. 教育社會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吳旭紅. 從灰色童謠看大眾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J]. 中國教育學刊,2006(1).
[4]魯杰. 社會教育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邊霞. 兒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 學前教育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