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李鳳杰兒童文學作品探究
【緒論】李鳳杰西北兒童文學特征分析緒論
【第一章】李鳳杰兒童文學創作發展概述
【2.1 2.2】小說人物形象豐富多彩
【2.3】童心童趣的美好展露
【2.4】精心打磨的個性化語言
【第三章】李鳳杰童話作品分析
【第四章】李鳳杰兒童報告文學分析
【第五章】對于李鳳杰兒童文學作品的反思
【結語/參考文獻】李鳳杰文學特點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五章 對于李鳳杰兒童文學作品的反思
第一節 兒童文學與兒童教育理應緊密結合
人類大部分的知識和信息的收集都是通過閱讀來獲取的,閱讀能力從兒童時代早期就應培養。因而早期閱讀堪稱基礎教育之魂和終身學習之基。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一些發達國家早已將培養兒童閱讀能力定為早期教育的焦點。兒童文學作品是兒童早期閱讀的主要材料,它的特點與兒童心理年齡相對合拍,能夠適應兒童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不僅具有教育認知功能,還有審美娛樂功能。童年階段的閱讀能夠有力地培養美好人生以及審美童趣,還能開發兒童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與此同時,還能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啟示。兒童文學閱讀與兒童語言教育、身心發展、寫作能力培養方面密不可分。兒童文學不僅會對兒童健康人格的形成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能夠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
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十分重視在小學母語課程中融入兒童閱讀內容,主要以兒童文學為主要內容,在母語教育的初級階段--小學教育,兒童文學閱讀更是重中之重。不僅小學母語課程有大量兒童文學作品的納入,很多兒童文學作家更是參與到教材的編寫和校園讀書交流會中。國外的小學母語教師都受到充分的兒童文學教育,具有優良的閱讀經驗及素養。然而我國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則起步較晚,建國以來,許多專家學者已經開始關注這方面的研究,學校、老師也漸漸加大小學閱讀教學方面的改革,在增加學習閱讀量方面開始做出努力。但總體來說,小學語文教育界與兒童文學界還是長期缺少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兒童文學的視野極度缺失。
在之前推行的應試教育面前,兒童文學與被看作與應試毫無關聯的課外閑書是不被提倡閱讀的,之后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被越來越重視,兒童文學這樣的課外讀物開始被鼓勵和支持。素質教育能夠促進兒童文學閱讀,兒童文學又能反作用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和兒童文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皞惱硪庾R在我國神話時代就已初步形成,經過數千年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倫理意識更加深入的根植在我國文化與民眾的思想中,至今仍影響著我國文化的發展、社會生活的進程。因此,倫理意識也深深影響著我國兒童文學的發展,要求兒童文學作品應引導兒童樹立理想的人格,使兒童繼承先人的道德模范,成為一個遵循倫理道德的良好公民。在我國,一直流傳著許多歌頌先人倫理道德的故事,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謙虛謹慎、甘于奉獻等,受其影響兒童文學在創作中也延續了這一文風,在構思故事與塑造人物時也盡可能的突顯倫理道德精神。這種兒童文學創作風格能夠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兒童盡早樹立道德規范意識,以抵制各種有違倫理道德的思想、欲望和行為,進而凈化兒童的心靈?!雹?br>
兒童文學立足兒童心理需要,源于為兒童服務的宗旨,結合兒童閱讀、思維以及審美特征,近宜兒童日常生活,貼切其內在需要。以一種變幻、純真、歡樂、溫淑、俏皮可愛的多元風格吸引著廣大少年兒童的眼球。兒童成長階段正是其施展天性、感悟靈性的重要時期,此時此刻的少年兒童極需兒童文學這類精神食糧的滋養。兒童文學不僅能開拓孩子們的視野,還能滋養他們的心靈。兒童文學深入人心,不僅擁有數量眾多的兒童讀者,還吸引著廣大教師和家長們的眼球?,F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家長開始意識到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改革的促進下,教師們開始大量觸及兒童文學作品,他們充分意識到兒童文學與兒童教育的有機結合,尤其是與語文教育有機結合,兒童文學的發展將有力地推動起兒童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李鳳杰兒童文學作品之不足
一、童年經驗的印記過深
“中國現當代的大多數作家,都過早地承擔磨難和不幸,或擁有孤獨悲凄、充滿苦難的童年體驗,或者是從小生長于單親結構的家庭。由此造成的精神創傷,無意識中被壓抑在內心深處,造成他們獨異的個性心理氣質,成為他們后來創作的重要心理背景,不僅制約著他們題材的選擇、主題意蘊的表現以及創作風格的形成,而且還成為他們一生創作中永不衰竭的創作資源?!雹?br>
作家的童年經驗對自身的創作有很大的聯系,幾乎每位作家都會將自己童年時期的生活體驗放置于自己的文學作品中,童年經驗也被他們視作自己創作的源頭之水。童年經驗并非僅指童年生活的真實記錄,童年經歷中的心理印象及心理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巴杲涷灮旧鲜且环N心理效應,它是隨人的年齡的增長和環境的變化而流動著、改變著,一個人在青年還是老年回顧自己的童年經歷,其感受和印象可以是很不一樣的,這也就是說,童年經驗的這種性質對作家至關重要,它意味著一個作家可以在他的一生的全部創作中不斷地吸收他的童年經驗的永不枯竭的資源”②
如果作家的童年生活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沒有得到最起碼的滿足,反而處于一種極度缺失的狀態。那將會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相反,也讓作家養成了其應具的敏銳個性,也為其個性心理模式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李鳳杰出生在陜西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里,他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饑寒交迫之中慢慢熬過,十歲那年李鳳杰的母親因病去世,父親為了維持一家的生計便開始賣鍋盔,做著小本生意。由于家境困難,李鳳杰輟學在家,喂牲口、磨米面、操家務。小小年紀的他對于讀書仍抱著巨大的渴望,貧寒的家境讓其連零星的學費都無法支付。他整個童年都處在一種物質極度缺乏,精神飽受摧殘的沉重、壓抑的生活狀態??梢哉f,這些令人無法忘卻的苦痛經歷,極度被壓制的生活體驗對李鳳杰的創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他把自己的童年經驗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寫出了《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針眼里逃出的生命》等,塑造了一個個同樣苦難和貧困的兒童形象,但是他們的身上都具有與作家同樣堅韌不拔的特質,都敢于同生命做抗爭,最終都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如果說童年經驗中的一些事件對一位作家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那么這種影響可能還停留在一種較淺的層次。李鳳杰筆下反映出來的生活格調、文化作風都與其童年時期的經歷息息相關。然而這樣的經歷對于作家的創作,往往也是一種約束,使得作家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無法突破原本內容的格局。這也使得李鳳杰在創作的過程中,時常將自己的關注點聚焦于貧困地區的孩子、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等。報告文學《還你一片藍天》中的失足少年們、《針眼里逃出的生命》中的主人公“我”、童話《公雞和母雞的故事》中的底旮兒等都是處境困窘不堪的弱勢群體。他筆下的兒童形象、父老鄉親形象、父親母親形象、教師形象始終都是局限在貧困地域的框架之中,李鳳杰一直沒有突破這些人物形象的定式,也沒有嘗試多元化人物形象的體察。
二、地域界限的無法突破
李鳳杰出生于陜西省岐山縣馬江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對于這片黃土的鄉俗風物、歷史傳統,李鳳杰自小便耳濡目染。鄉土情結是每一位作家難以擺脫的依戀,作家的成長也是在故鄉的地域文化之中完成的。由此,作家的創作與其地域文化心理素質有著緊密的聯系,李鳳杰就是這樣的一位作家,他的兒童文學作品具有很濃厚的西北地域文化風味。他的兒童小說無處不表露著陜北的民風民俗,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風情,都傳承著獨到的西秦文化。
例如《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中,李鳳杰給讀者們描繪了一幅又一幅展示陜北風俗生活的畫卷,水祥參加生產隊出工勞作的情景;水祥和鄉里安葬錄懷的場景;水祥母親擔心水祥娶不了媳婦便給他“鎮邪”的情形;水祥獲得刊大錄取通知時鄰里鄉親前來報喜的世相……這一系列的陳述,將西秦大地的民風民情敘寫得淋漓盡致。
《針眼里逃出的生命》中寫到弟弟出生,為防止傳說中的“偷尸鬼”來勾魂攝魄,人們在弟弟的身邊放上鍘面刀、布老虎、石獅子等,產房門口放塊石頭,石頭上放置一頂犁鏵,門上掛著一綹紅布條和麻絲。這一系列“鎮物”的描述,將西秦人民的生育風俗刻畫地通俗細致。
《月兒》中描寫到主人公“我”和月兒童年時期玩耍的過家家游戲,月兒在頭上蓋了一塊紅方巾,假裝啼哭不肯出嫁?!拔摇敝苯议_蓋頭看看新娘子,她又抹干眼淚呵呵大笑。這便是孩童之間對于陜北鄉村婚禮風俗的模扮。
如此等等,無一不是李鳳杰兒童文學作品對于陜北地域文化的極力推介。正面來說,李鳳杰特別注重展露自己的文化之根,但是另一方面,作家的創作卻一直很難拔高,仿佛一直被生養他的母地緊緊粘連,很難跨越地域文化的界限形成思維定式,從而難以達到另一層次的超越和升華。作家應該跨越地域局限,多多發現外部世界,挖掘出更為寬廣豐富的世情風俗,給予讀者更大的想象空間。
三、英雄主義形象的概念化
兒童文學在不斷創作、穩步前進的同時也要敢于創新、勇于突破舊式的文學觀念,善于從兒童心靈建構的角度去探索新領域。然而李鳳杰前期的兒童文學作品受到當時的創作氛圍以及時代的局限,一直將塑造英雄主義形象的觀念作為自己的創作中心。由此,他筆下的一些兒童形象也被沾染上了一種刻意拔高的觀念化問題。
《鐵道小衛士》中的少年“鐵雄”,《社娃》中的兒童“社娃”,《小管趕集》中的少年“小管”,他們都是鄉村中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崇尚科學積極勞動的優秀少年兒童。他們身上傳遞的是新時期少年兒童優良的道德風范,散發出積極向上的時代風尚。其中《鐵道小衛士》中“鐵雄”勇于維護國家鐵路,堅守鐵道崗位的精神一直被傳頌悠遠,李鳳杰塑造出來的形象就是“鐵道小衛士”,他愛護鐵路、在那個社會管理失控的時期,他盡職盡責,擔當社會道德模范,充分發揮著作為一名小公民的義務。這部作品是李鳳杰以鄧小平同志的維護鐵路交通安全的典型素材創作而成的,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对谀敲利惖泥l村》中,“小峰”和“憨憨”是李鳳杰筆下塑造出的典型英雄少年,文中所抒寫的是“四人幫”橫行之時,孩子們直面極左的政治大潮,挺身而出、維護正義。從孩子們的視角來表達對于“四人幫”的痛恨,并描繪出了一幅歷史轉折時期的真實社會圖景。
這一時期,李鳳杰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主題內容、語言風格都受到了時代風氣不同程度的影響,作品中的時代印痕也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