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兒童文學作為區別于成人文學的一種文學門類,在其文體上究竟具有怎樣的區別性特征?是怎樣的特質決定了兒童文學這一概念的內涵?無論對于兒童文學創作還是翻譯而言,這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然而又難以回答的問題。誠然,兒童文學這一概念本身實際上是一種“語言構建物”,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求知才能逐步把握它的本質。在“捕捉”兒童文學本質的過程中,有著“臺灣現當代兒童文學之父”之稱的林良先生鮮明地提出了兒童文學是淺語的藝術這一觀點:“淺語的藝術是我給‘兒童文學’下的定義?!盵1](P6)縱觀林良先生的創作實踐,60多年來他一直踐行著“兒童文學是淺語的藝術”這一理念,“淺語的藝術”已經成為了林良先生對于兒童文學本質認識的代名詞。本文旨在探尋“淺語的藝術”的深刻內涵,并從林良先生本人的創作實踐出發,分析這一理念的實現途徑。
二、“淺語的藝術”的內涵。
“淺語的藝術”這一表述本身是一個偏正短語,“淺語”是修飾詞,而中心詞是“藝術”,可以解釋為“使用淺語創作的藝術”,也就是說兒童文學本質上應該是“藝術”,而“淺語”即淺易的語言是這一藝術形式的載體。根據林良先生的論述,“淺語的藝術”包含了如下要素。
(一)兒童文學是以淺語“打底”的。林良先生認為,兒童文學是為兒童所寫作的,它的特質之一是“運用兒童所熟悉的真實語言來寫?!盵1](P32)那什么是“兒童所熟悉的真實語言”呢?林良先生進而論述道,“兒童所使用的,是國語里跟兒童生活有關的部分,用成人的眼光來看,也就是國語里比較淺易的部分。換一句話說,兒童所使用的是‘淺語'.這’淺語‘,也 就 是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展 露 才 華 的 領域?!盵1](P37-38)這就是說,兒童文學作家應該用兒童讀者所熟悉的淺易的語言進行創作,淺語是兒童文學創作的本質訴求。林良先生甚至認為:所有的文學作品,都 是 用 藝 術 技 巧 處 理 過 的 “淺 淺 的 文 字”??應該說,大多數偉大的、歷久彌新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用淺易的語言寫成,中文里的經典詩詞大多如此,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都用語淺易,但詩意盎然??梢哉f,兒童文學從文學內涵上最接近詩歌,它欣賞的是用最質樸的語言傳達最真摯的情感。
(二)“淺語”需要“有味兒”.這里所說的“淺語”是不是就是我們平常所用的“大白話”、不假思索就可以用來進行兒童文學創作呢?林良先生指出,文學作品里的出色語言,應該是跟日常生活里的語言“相同得非常不同”,“不同得非常相同”.這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這目標就是:使日常語言有味兒……文學的語言跟日常的語言所以會“十分不同”,是因為文學的語言“十分有味兒”.[1](P53)什么是“有味兒”的淺語,林良先生沒有進一步舉例說明,卻在討論繪本語言時做出了更加明確的回答:寫一個這樣的故事,“字數”的多少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作家的“語言風格”才顯出了價值。那“語言”通常是清新的、活潑的、生動的、有節奏的,飽含趣味的,只有“淡而有味”、“深入的淺語”才能夠加以形容。這要靠平日的修養跟一時的興會,就像寫詩。[1](179)可見所謂“淡而有味”、“深入的語言”至少應該是指“清新的、活潑的、生動的、有節奏的、飽含趣味的”語言。
(三)兒童文學應該是“純文學”的。林良先生明確提出兒童文學應該是“純文學”的觀點。知道那“更有力的語言”跟“更有力的表達方式”的存在,而且忠實于運用那更有力的語言,忠實于運用那更有力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詩人,就是作家。他的寫作態度,就可以說是“純文學”的了……一切的文學作品都應該是“純文學”的。[1](P59)那么怎樣才能實現“純文學”的寫作呢?
兒童文學創作要運用多姿多彩的文學技巧。林良先生指出,一切有創造性的文學作品,都是以“淺語”打底的。那作品所以能發出光輝,主要的是作者在寫作的時候運用了多彩多姿的文學技巧。[1](P40)這里提出的文學技巧是實現兒童文學藝術性的法寶,是兒童文學具有文學性的保證?!皽\語”必須經過藝術的處理才能成為文學語言。林良先生特別強調文學技巧的作用,他指出,同樣的語言材料,同樣的語言水準,同樣正確的語法,只要再加進一個“變數”,就是 “不 同 的 運 用 態 度”,那 結 果 是 很 不 相 同的。[1](P52)另外,林良先生指出,兒童文學創作需要“把思想煮成感覺”.對于兒童文學作家而言,要緊的是他必須依循文學創作的途徑,要“由感覺出發”,“把思想煮成感覺”,“走進感覺世界?!盵1](P65)他強調,“沒有感覺的思想”,“不可感的思想”,不管思想會有多么正確,但如果不是用純正的文學方法來寫就不是純文學作品。[1](P66)林良先生認為“純文學”的兒童文學其教育功能遠遠超過“說教”的兒童文學。他強調在兒童教育上,“必須實踐’用文學‘這句話,不要停留在’用說教來教育孩子‘那樣的狀態。換句話說,我們選擇了’文學‘來代替’說教‘,實在是因為’文學‘比’說教‘更有效,更有力量。[1](P74-75)綜上所述,林良先生對”純文學“的兒童文學充滿信心,認為這才是兒童文學應有之義?!睖\語的藝術“很凝練地表達了兒童文學應該具有”樸素性“的藝術風格,”自然、樸素的兒童文學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舉重若輕、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藝術,它在本性上拒斥’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顯之說‘的浮華雕飾藝術?!癧2](P43)這一表述更強調了兒童文學的藝術性本質,與朱自強老師”兒童文學是真正的、純粹的藝術“[2]這一觀點不謀而合。
三、”淺語的藝術“的實現途徑。
閱讀林良先生的作品,讀者都會感到林先生用”淺語“構建了一個純真、善愛、幽默的兒童文學世界,這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在此結合林良先生的繪本和兒童詩歌創作探討”淺語的藝術“的實現途徑。
(一)選擇”有味兒“的”淺語“.
《汪汪的家》是林良為小讀者寫的一個短篇故事,大約完成在1980年左右。作者當時”想用小孩子看得懂的淺顯文字,寫一個好看好聽的故事,因為兒童文學的本質就是一種“淺語的藝術”.[3]
通篇來看,作者顯然都用了淺顯易懂的語言,然而這些語言都是“有味兒”的語言。在這里,我們看到中文中一些有特色的表述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什么是“有味兒”,林良先生沒有給我們細說。筆者結合符號學和文體學的一些分析方法,做一下簡要的分析。
首先,高明的兒童文學作者往往有意無意地運用了“語音象征”的手法。所謂語音象征指的是有些語音或者音簇被認為能夠扮演意義的角色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適合于意義的表達,也可以稱為語音感覺。[4](P75)比如在描寫爸爸時,作者說:爸爸是一位很好的爸爸。他身體長得很壯,兩條胳膊很有力氣。
他不怕吃苦,又很愛家。冬天,他最喜歡穿一件厚厚的睡袍,抽著煙斗,坐在火爐旁邊靜靜地看書。[3](P1)在這段話中,“很壯”的結尾用的是去聲,很明顯地傳遞出一種氣勢,讀者能夠立即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強壯的爸爸的形象。而接下來的“吃苦”、“愛家”、“睡袍”、“煙斗”、“看書”,結尾都是上聲或者平聲,營造出一種平和、安全的氣氛。語音象征對于兒童文學有著微妙然而極為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可讀性是兒童文學的一大特征。語音效果的戲劇性可以營造氛圍、烘托主題,給作品本身帶來“濃濃的味道”.
其次,從語言的意義角度來看,作者在介紹這一家人時選擇的詞匯都留意了詞語的語用意義,特別是聯想意義和情感意義。在描寫媽媽時,作者寫道:
媽媽是一位很好的媽媽。她身體很健康,面容很慈祥,臉上有微笑。她做的菜很香,蒸的饅頭又白又大。一家人最愛吃的,就是她做的一道熱熱的濃湯。
她也是一只很好很好的狗。[3](P2)在這段描寫中,“菜很香”、“饅頭又白又大”、“熱熱的濃湯”無疑都具有強烈的聯想意義,極能調動讀者的感官和豐富聯想,讓人一下子想到家的溫暖;“健康”、“慈祥”、“微笑”這些詞匯都具有褒義,很好地塑造了媽媽的形象,有力地烘托出了這個家庭的溫暖。所以,語用意義的精心調配是使淺語“有味兒”的另一大法寶。
再者,作者用心地使用語言的言內意義,即語言符號之間特有的組合關系,以此來營造兒童文學作品特有的情趣。在這個故事里,作者選擇了一些中文所特有的“疊詞”,如“厚厚”、“靜靜”、“熱熱”,這些疊詞在兒童文學里具有獨特的味道,讀后一股溫存善良之氣撲面而來。
最后,我們看到這短短幾句話的內在節奏感非常強。比如“她身體很健康,面容很慈祥,臉上有微笑”,節奏明快,易于朗讀。所以我們能夠看出,兒童文學中所用的“淺語”是作者精心選擇的“有味兒”的淺語,往往是清新的、活潑的、生動的、有節奏的,飽含趣味的。
(二)運用各種文學技巧。
1、運用各種修辭法。兒童文學的文學技巧首先指的是各種修辭法。在林良先生的繪本中,他大量運用反復、婉曲、雙關、排比等修辭法,以增強文字的表現效果。
(1)重復或類疊法詞匯和句式的反復對于兒童文學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重復法,也叫類疊法,是指同一個字詞語句,接二連三反復地使用。在說話或行文當中,字詞語句之反復出現,往往比單次出現更能打動聽者、讀者的心靈,亦易造成聽覺上的節奏感,與視覺上的固定刺激……倘若將相同的字詞、詞組、句子,多次地反復或隔離出現,可以表現強烈的思想感情,增強情緒效應,同時還有利于孩子記憶與瑯瑯上口。[5](P526)正如朱自清在《中國歌謠》中所言,“重疊,是詩歌的生命”,[5](P527)我們閱讀林良先生的繪本發現,重復法是他經常運用的修辭法,能為他的故事帶來詩歌一般的意境?!鞍职质且晃缓芎玫陌职帧且恢缓芎煤芎玫墓??!薄皨寢屖且晃缓芎玫膵寢尅彩且恢缓芎煤芎玫墓??!薄巴敉羰且粋€很好的男孩子……他是一只很好很好的小狗?!薄安恍?。你看外面,天那么黑,風那么大?!蓖敉舻吐曊f:“媽媽,媽媽,挨餓就是這樣嗎?受凍就是這樣嗎?我要跟媽媽一起挨餓,我要跟媽媽一起受凍?!盵3](P9)“快把我的軟拖鞋拿來,快把我的睡袍拿來,我要舒舒服服地坐在火爐邊烤烤火,等著吃你媽媽給我們做的又香又好吃的晚飯!”作者大量運用排比句式,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氣氛、烘托主題的作用。再以《綠池白鵝》為例,一開篇,林良先生寫道:這個池塘的水很綠很綠,大家叫它“綠池”.[6](P1)在描述白鵝巡行的美景時,他寫道:小 孩 子 靜 靜 的,白 鵝 靜 靜 的,睡 蓮 靜 靜的。[6](P18)可見,林良先生在自己的兒童文學創作中,大量地運用重復法,營造出了意想不到的美如詩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