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語方言的語音研究自趙元任以來大都采用音系描寫法,[1]能夠揭示方言的性質,但解決問題的力度不夠。例如在方言接觸的語音比較上,雖然能夠描寫語音接觸現象,卻無法說明同類方言在不同地區的接觸程度和差異程度。因而方言語音研究需要在度上更新,結合使用量化分析方法即語音計量。這是語音定性分析的發展,能夠提供數據支持和參考,通過語音計量才能將語音現象和機制研究透徹。
一、語音計量的方法原則
語音計量研究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少數民族語和方言兩大類。方言的語音計量研究包含音標、文字及音韻地位等方面;而少數民族語語音計量研究主要涉及音標。本文主要討論方言的語音計量,已使用語音計量法的學者有鄭錦全、楊鼎夫、薛才德、陸致極、沈榕秋、陳海倫、張夢翰、凌鋒等。
語音計量方法有算數統計、概率統計、數理統計法和實驗統計法。算數統計和概率統計是最基本的統計方法,計算總樣本中符合條件的單位個數和簡單百分比。在語音計量上主要用于統計符合某個語音條件的字數和分布的概率,如鄭錦全、王士元研究湖南雙峰話的中古濁聲母變為清聲母,[2]還有邵榮芬證明《切韻》的泥母和娘母可以分開。[3]算術統計有時缺乏判斷標準,缺陷很明顯。數理統計可分為古典概率統計和現代數理統計。運用古典概率統計方法于歷史音韻研究的,例如管燮初研究上古音用到古典概率統計。[4]現代數理統計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音韻學領域,如朱曉農《北宋中原韻轍考》用數理統計相逢概率和t-分布檢驗對北宋中原詞人所押韻進行研究。[5]同期,現代概率統計也進入了方言學,從語音角度研究方言。如陸致極對17個方言點在聲母和韻母分布方面進行研究,還用相關系數分析來研究《中原音韻》聲母系統與現代各方言音系的關系。[6]麥耘認為“數理統計的判斷標準有數學上的理據,根據計算結果所下的判斷,其基礎之堅實,與憑直覺或經驗所作的判斷相比,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盵7]隨著語音研究的深入,有些問題采用數理統計方法無法解決,因而出現了實驗統計法。這是綜合運用實驗語音學、方言學和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如金健對廣州話長短元音進行聲學分析及多元方差分析統計以及顯著性分析。[8]數理統計法和實驗統計法目前較常用,前者較成熟,后者正在發展階段。
(一)數理統計法。數理統計的原則是對語音的統計項目進行數量計算,根據統計項獲得數據表;在數據表的基礎上分析語音統計項目的樹形結構和聚類結構,從結構中解讀語音之間的關系,檢驗和量化描寫分析法中的結論;還可以做顯著度的檢驗分析,說明語音之間差異的程度。根據統計項目的不同,方言數理統計方法,可以分為4類,但是其過程和步驟大體一致。
1.音值分類統計。鄭錦全提出,楊鼎夫、薛才德、陸致極等人用它來對不同的方言材料進行分析。陸致極《漢語方言數量探索》一書提到的“漢語方言親疏關系的數量比較方法”,[9]以漢語方言計算機字典(DOC)所收《漢語方言字匯》 (1版)[10]17個方言點2722個字為統計對象。根據字的中古音的音韻地位分成小類,如幫母、東董送合口一等字;再統計小類中方言點發音不同的字數。如表1、表2所示。
2.音值切分統計。沈榕秋、陶蕓《上?,F代方音的變化速度》采用此方法。他們認為“方言定性研究重視‘位',而方言定量研究重視’值‘”,[11]他們統計研究同一方言的代際變化,以20個發音人、3477個字為調查材料收集讀音,再將每個字的讀音按照聲韻調進行拆分,形成20個方言發音人的聲母、韻母、聲調數據庫。 “假使兩人在3477個字中,有347個字的聲母不同,那么,兩人在聲母上的距離是: 347÷3477×10000=998,換句話說,兩人的聲母有9.98%的差異”,[12]韻母計算方法與聲母相同。
3.區分特征統計。這是陳海倫《方言間韻母系統相似度測度研究》提出的計算方法,他也以《漢語方言字匯》的字為統計對象,但統計的項目是元音和輔音的區別特征。他認為韻母主要是由元音組成,元音可從區別特征(如唇的圓展,舌位前后)賦值,從而計算出韻母之間的相似度。這些區別特征是從八個標準元音中相鄰兩標準元音的對立特征而來。輔音構成韻尾,可以從輔音的區別特征(有無阻塞,有無鼻音)進行賦值。賦值之后以字為單位,按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計算相似度。他的計量原則是“通過求兩語音共有特征量與特征總量的比值測度兩語音相似度的方法,通過求對應因子相似度的均值測度韻母相似度的方法,構成要素不同的韻母之間,陰、陽、入聲韻之間相似度的測度方法,以及韻母系統相似度的測度方法,”[13]從而得到兩個方言之間或者多個方言之間的韻母相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