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料庫理論概述
語料庫語言學不是語言理論,而是語言研究的一種方法,為語言研究提供語言證據。語料庫的發展受到語言學理論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的行為主義重經驗輕直覺,語料成為經驗主義研究語言的唯一證據,促進了語料庫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語言學研究從經驗主義轉向理性主義,語料庫的發 展 受 到 了 抑 制,代 表 人 物 喬 姆 斯 基(Chomsky) 強調語言能力,認為語言能力是人類語言知識的來源,而語言使用是語言能力的外在體現,語料僅僅是語言能力外在體現的話語的集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沉寂多年的語料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1].
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的歐美的認知語言學,強調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思維的隱喻性[2].心智、思維、范疇、概念和推理不是客觀世界的鏡像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身體的感知和體驗基礎上認知加工形成的[3].而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的功能語言學,代表人物Halliday,強調語言是社會現象,語言的基本要素是交際,語言研究與社會、歷史和文化語境密切相關。語言行為是人們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4].
總體看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多集中在詞匯和語法層面,語音涉及的很少,沒有受到重視; 功能語言學研究語音多在話語交際層面。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具有互補性,認知語言學重視心理因素,強調心理感知; 功能語言學重視語言的社會意義。語料庫的量化和統計與認知、功能語言學理論結合拓寬了語音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研究范圍。
二、基于語料庫的認知功能語言學理論指導下的語音研究
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對人類思維是隱喻的,物質世界是人們對概念系統的隱喻思維實現的,具有共識性。隱喻存在于語言的各個層面,語音層面也不例外。認知語言學的認知隱喻和功能語言學的語法隱喻對探討語音現象背后的理據做出了貢獻。認知隱喻是指不同的概念在不同認知域之間的相似性的投射。語法隱喻認為結構和語言功能之間的轉換能產生隱喻效果,把句式分為“一致式”和“非一致式”,兩者只是同一意義的不同句式變化,隱喻性不那么突出的句式被稱為“一致式”,語法隱喻就是“非一致式”的表現。認知語言學范疇理論認為范疇不是嚴格劃分的,范疇邊界具有模糊性,相鄰范疇互相重疊交叉。認知范疇是以原型為參照點而不是通過充要條件建立形成的“完型”概念。音位系統具有范疇性和隱喻性。功能語言學的語言的社會功能強調了社會和文化對語言的影響。
1.認知、功能語言學理論指導下的語音研究
(1) 音位的范疇性。一個音位由許多成員組成而構成一個范疇,即音位范疇。范疇中的成員就是音位變體。如音位/t/[5],
①當重音在節首時,發清音送氣齒齦爆破音[th].
②當重音在節首時,有些發音者發出的重音較重,有摩擦音,發[ts].
③如果/t /在話語的結尾,發音帶有送氣和摩擦音,/t/發[t0].
④當齒齦閉合,突然發出的音[tl],有強調作用,如句尾提問“what?”.
⑤作為/d /的變體,/t /發[ts1].
⑥如果/t /在重音節的結尾,齒齦閉合時發喉音[?(t].
⑦如果/t /在句尾,齒齦閉合,/t /發喉音[?].
⑧如果/t /在節首非重音節上,后面有元音,那么/t/周圍缺少發送氣音的環境,而發出擦音/s/.
⑨如果/t /在兩個元音間,后重音/t /可能被省略,如What's the matter[m\ue55b: ]withyou? 如果在輔音叢中的結尾,/ t /的發音通常省略,如prints[prins].
⑩發音 部位 的 變 化。當/t /在 齒 音 前面,具有齒音性質,如eighth[eitθ].
① ~ ⑩屬于音位/t /范疇的成員,根據隱喻投射,成員具有不同的音位范疇/t/的屬性,成員的范疇特征具有隸屬度,隸屬度越高,典型性特征越多,①的[th]是音位/t/的典型成員。每一個聲音是孤立和靜止的,但在語言環境里,語音結合構成詞、句子、段落時,語音有時會發生變化,所以,分析每個語音是定性研究,而在語境中的研究是綜合性的,要分析語音在變動不息的“語音之流”中的地位,及其與別的音的結合、聯系和變化。如③的音[t0]出現在話語的句尾,④的音[tl]在句子中起強調作用,⑨的音是/t/在元音間和輔音間的發音環境不同而發出不同的音。認知語言學的認知推理和功能語言學社會作用的結合,有助于分析具體環境中的語音發音特征。
(2) 音位范疇的層級性。音位范疇具有層級性的特征是認知范疇理論和隱喻映射的體現。如[± sonorant]響音,[± voice]濁音。音位范疇的層級性的特征界限是模糊的,不是二分的。例如:M ost voiced←→least voiced/ r,m,n/ / v,\ue13f,z / / w,j / / b,d,g / / f,θ,s,h,\ue139 / / p,t,k // r,m,n /是濁音的最佳最典型的例子,/ p,t,k /是清音的最佳最典型的例子,而濁音爆破音/b,d,g /屬于濁音和清音的中間位置。輔音的發音分為濁音和清音,可以從兩方面分析: 發音方法和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包括形成阻礙和克服阻礙兩種方式。發音部位是發音器官的某個部位受到阻礙。輔音發音的氣流從氣管進入聲門時,引起聲帶顫動而帶音,稱為濁音; 當聲帶不顫動不帶音,稱為清音。據認知范疇的模糊性可知,/r,m,n /是典型的濁輔音,/ p,t,k /是濁輔音中最不典型成員。以往的語音教學,如/p,t,k /的三個語音視為清音,而根據認知范疇理論,/p,t,k /也具有濁音的性質,只是聲帶顫動不明顯。又如,當發/f /音時,張開嘴,把充滿肺部的氣體慢慢呼出,上齒與下唇輕輕摩擦,就形成了/f /音。當發/v /音時,喉嚨發出類似呻吟的音[\ue135],一直持續跟隨到發完/f /音為止,就形成了/v /音。從[± voice]濁音范疇可知,發范疇左面的/r,m,n /音時,類似呻吟的音[\ue135]的伴隨音最重,向右類推,[\ue135]的伴隨音越來越輕。以往語音發音,僅僅是區分清輔音和濁輔音,并沒有區分清輔音和濁輔音的層次和程度。
清音和濁音的區別除了帶音和不帶音,還有氣流強弱的區分: 清音氣流比濁音氣流強,清音稱為強輔音,濁音稱為弱輔音。根據認知范疇理論,語音范疇具有模糊性,如上海人和北京人發/b /音的比較,上海人的[b]音是強輔音,而北京人的[b]音是弱輔音,這是由地方口音影響形成的。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語音研究不僅要從認知角度分析語音特點,還要從功能角度考慮語音結構的社會功能和習慣。
(3) 語音的像似性。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像似性原則包括語音像似性、距離像似性、順序像似性、時間像似性。語音像似性是指語音與所指物之間有自然像似關系,即擬聲。擬聲包括直接擬聲和間接擬聲。
①直接擬聲。單詞發音隱喻映射模擬自然界的聲音。例如:quack( 鴨叫聲)、knock( 敲打聲)、splat( 啪嗒聲)、splash( 潑水聲)、bang( 重擊、巨響 )、cuckoo( 布谷鳥叫聲 )、miaow( 貓的叫聲)。
英漢語言的翻譯也有借助單詞發音的隱喻映射模擬。例如:“暖被兒”獎是“Nobel”獎的諧音?!安璋笔恰皌rouble”的諧音,表示麻煩?!胺劢z”是“fans”的諧音,“fan”的原義是崇拜者,而“粉絲”原指一種食物,“粉絲”的漢語發音與英語“fans”的發音相似,所以,英語“fans”的意思隱喻映射到漢語“粉絲”.粉絲(fans) 又隱喻映射產生許多詞,如“涼粉”是張靚穎的追星族,取自“靚”的發音和“粉絲”發音的結合。
語音擬聲受到了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影響,如中國人認為布谷鳥的叫聲與“布谷”的漢字發音近似,而英語中用“cuckoo”.不了解中國超女,就不理解張靚穎的追星族“涼粉”的含義。所以,語音擬聲不僅是語音與自然界事物的聲音的隱喻映射,同時也受到了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