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語言遷移作為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和必然的經歷過程,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在西班牙大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和零起點的中國大學生學習西班牙語的過程中,存在語言遷移現象,并對教學效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解析這些語言遷移現象,掌握其中的語言習得規律,揭示不同習得時期、不同學習內容、不同教學要求下的外語習得的活動和過程,達到教學目標和效果,是本研究的初衷和目的。為實現研究目的,本研究試圖從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已有研究的基礎上[1-4],多角度對語言遷移現象進行研究,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中西英三種語言自身的特點對學習者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發生語言遷移的; 第二,多語際語音學習過程中各種語言的關系是怎樣的,語言遷移具有怎樣的特點和規律; 第三,這些語言遷移的發生、關系、影響和作用對多語際外語教學有什么樣的啟示。
二、研究過程與方法
(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喬姆斯基對比描述的“理想化”原則[5-6],力求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對象選擇了8名學習漢語普通話的西班牙大學生和30名中國西班牙語專業的大一新生,時間分別為半年和兩年。研究對象的特征概述如表1所示。
通過研究對象的對比,我們發現學習者不僅具備扎實的母語知識而且長期受母語的深刻影響,并且都具有學習第一外語的經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那么,在新的中介語學習和語言構建過程中,母語和第一外語對他們的學習有哪些影響? 多語際間會怎樣產生語言遷移? 有什么遷移特點和規律? 這些遷移對外語學習和教學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筆者試圖通過質性的對比研究回答上述問題。
(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范式[7],首先是記錄和整理研究對象的訪談材料。對西班牙大學生主要采取無結構性的個別訪談形式。在交流過程中讓他們提出對語言學習的認識和看法,重點傾聽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困難; 找出學習者自身和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重點,以及需有針對性地強化、提高、訓練的地方。對中國大學生則主要采取結構性集體訪談模式,擬定訪談內容的基本框架,采用提問、追問的方式,記錄訪談結果。同時,對中、西大學生相近的學習內容進行錄音,使用語音編輯軟件Audio Re-corder Deluxe,對比中、西大學生的語音差異,繪制圖表,直觀形象地進行對比分析,重點對中國大學生學習西班牙語不同階段的語音學習狀況采用錄音的方式加以記錄存檔。
( 三) 數據收集與分析
在為期三年的過程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電腦軟件做技術支撐,我們較好地保留了近30名學生的語音錄音材料。通過使用Audio Recorder Deluxe,選擇其中內容相近的部分與三種語言母語者的樣本進行比較,分析三種語言母語者的發音特點; 對比中國大學生學習中不同時期的語音錄音,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語音音頻圖加以說明。排除錄音條件、環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僅就語音錄音內容而言,圖中上下高低部分為音幅,除了表明音量大小之外,還可以看出閱讀者的氣阻狀況和語調變化。中間疏密部分為節奏和停頓,表明了閱讀者的氣息使用狀況和流利連貫程度??傮w而言,通過該軟件可以較為明顯地看出閱讀者的語音、語調、語流、語速及氣息使用狀況。圖1 ~ 3是三種語言母語者的語音錄音圖。
對比發音音幅和間隙的程度,可以發現: 漢語普通話音節分布較多,氣息變化大,聲調突出,語調變化明顯,尾音較多但不遞減,發音節奏相對較慢。( 見圖1)
圖2呈現出來的英語發音規律為: 音節變化頻率規律,聲調變化不大,語速節奏適中,語調較為平穩,結尾明顯。與其他兩種語言對比發現: 音節少于西班牙語而多于漢語普通話,語調和聲調中重音少于漢語普通話而多于西班牙語,語速節奏介于漢語普通話和西班牙語之間,位于三種母語語言的中間位置。
從圖3可看出西班牙語的發音特點: 雖然音節加長、語調平滑順暢,但是語音通順流利,節奏很快。因為普遍出現連續誦讀現象,因此西班牙語被稱為“林間的清風”.傳統西班牙語的標準發音會在語音圖中出現大量三角形尾音分布,間隔較小,語速和語調緊湊短促,尾音較弱,這是西班牙語音的突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