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本世紀全球化推進與后現代語境中“世界文學史重構”潮流出現,我國文學界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中國傳統民族文學形式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斷流,以及在后現代語境中世界文學史上的缺位,提出了回歸并繼承我國傳統民族文學形式的理性訴求。致力于21世紀多元文化語境中世界文學史重建的學者、當代著名小說家方漢文于2012年12月出版的《青雪盟誓》,不僅為中國傳統民族文學形式復興,也為反對文化殖民主義和語言霸權主義的東方或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學批評家們提供了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文本范例。
一、《青雪盟誓》的后現代文體形態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替代言說”---傳統形式的斷流與缺位》一文中,方漢文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簡明扼要的梳理:“中國古典小說自漢代的志怪小說起步,經歷了唐代話本,至明清時期成熟,明清以后,中國所獨有的章回體小說由于與漢語、中國敘事方式與審美觀念的契合,而成為中國小說的正統模式,所謂四大名著都采用了章回體的形式?!?/p>
雖然章回體小說被視作中國古典小說最優秀、最成熟的部分,但“五四”運動之后,新文學作家在某種程度上受文化激進主義影響,放棄了傳統民族文學形式,大都模仿西方文體形態,對傳統章回體小說采取了貶抑、唾棄的態度。雖然20世紀20年代有過“鴛鴦蝴蝶派”的曇花一現,也有過張恨水時代章回體小說回光返照式的興盛,但章回體小說這種傳統文體形態最終在中國文壇銷聲匿跡,“這種傳統的斷裂對于當代作家來說其實是一種失去傳統濡養的災難”.正是基于這種后現代主義的差異性意識和異質性意識,方漢文表達了回歸本民族傳統文學形式的意愿。在全球化時代語境中,“傳統文學形式的斷裂或是將其打為非主流都是歷史的宿命。這也決定了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至少在文體上,其實與兩千年傳統之間存在著不和諧關系?;貧w本民族傳統文學形式,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并不僅僅限于‘第三世界文學',甚至歐美傳統文學內部也正在反思”[1].
小說《青雪盟誓》采用了“回目”這一傳統章回體小說基本形式,以及“看官”“話說”與“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等回末套語。詩詞貫穿整部作品,小說處處浸染著濃濃的詩意。但小說并沒有拘泥于傳統章回體小說的語言風格與敘事模式,而是同時運用了西方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和表現手法,語言風趣幽默,針砭時弊,創造了一種中西互補、古今兼容、現代與傳統融合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說文體形態。著名后現代主義理論家琳達·哈琴認為,中心之外性與差異性已經成為后現代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極力將意識形態與審美重新聯系起來。
“有些法國后結構主義理論指出,邊緣是顛覆與違規的最終所在,另一分支則表現出邊緣是如何由中心產生又是中心的一部分,以及’差異‘可以被轉化為’他者‘.如我們一直所看到的,后現代主義往往通過維護’差異‘的多元性以及擯棄’他者‘的二元對立來與此進行斗爭?!盵2]小說《青雪盟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致力于在全球化后現代語境中重新建構世界文學史的嚴肅學者為維護“差異”的多元性以及擯棄被邊緣化的“他者”地位所做的大膽嘗試與不懈努力。
誠如我國著名學者王寧所言:“后現代主義又是一種敘事風格或話語,其特征是對’宏大的敘事‘或’元敘事‘的懷疑或對某種無選擇或類似無選擇技法的崇尚,后現代文本呈現出某種’精神分裂式‘的結構特征,意義正是在這樣的斷片式敘述中被消解了?!盵3]5雖然《青雪盟誓》基本采用了傳統章回體小說的敘事模式,但小說通過古與今、中與西、現代與傳統、詩意與寫實的拼貼與雜糅,成功解構了主體與他者、中心與邊緣的二元對立,呈現出典型的后現代文本的“精神分裂式”的文體特征。
二、《青雪盟誓》的后現代危機意識
在“現代”階段,科學從兩種敘述類型之一尋求其合法性:一種是與啟蒙運動和革命傳統相關聯的人類解放敘述類型,另一種是與黑格爾哲學相關聯的一切知識將會統一的敘述類型[4]208.利奧塔對這兩種合法化的“元敘事”或“宏大敘事”提出了深刻質疑。雖然利奧塔論述的焦點狹隘地集中在現代與后現代的知識形態方面,卻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悲觀主義思想產生了共鳴。在利奧塔看來,旨在追求平等解放的啟蒙運動已經與其宗旨背道而馳,啟蒙運動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災難與政治災難,如現代戰爭、核武器威脅,以及嚴重的生態危機等,現代化給人們帶來的是官僚主義、苦難與壓迫[4]209.后現代主義是發軔于高度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后工業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作為第三世界中發展較快的經濟大國,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在經濟上依然相對貧窮和落后,但在中國少數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與經濟特區已經出現了早熟的現代化與后現代化的雜糅。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不可避免地被打上許多后現代與后工業社會印記[3]230.小說《青雪盟誓》不僅通過回顧中國20世紀60年代知青生活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重大事件,而且描述了處于一個前所未有全球性經濟、文化轉型期的中國所經歷的社會變革,從而表現了一個獨具前瞻性的第三世界學者對后現代語境中當下中國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以及人文精神等問題的危機意識。
在小說第九回中,錢麟止帶著美籍華人的捐款來到青羊堡意欲捐資辦學。在寬敞明亮、裝修考究、配備紅木家具的村委會辦公室里,馬主任正在分析當天的股票走向。錢麟止被要求提供名目繁多的各類文件資料,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原先的捐資辦學計劃猶如海外仙山般的夢想。小說家以自然寫實的敘事風格,反映并抨擊了處于經濟、文化轉型期的中國普遍存在的官僚作風。在隧道工程建設中,官商勾結、貪污腐敗導致黃河古渡口施工段隧道崩塌,更是令人觸目驚心。
在小說第二十一回中,錢麟止受邀赴德業大學作學術報告,其間了解到該??萍贾芑顒庸才e辦200場報告會,邀請貴賓300位,其中國籍為中國的100位。錢麟止心中禁不住“為這種宏大的氣派和壯觀而興奮,卻也有一絲隱憂。但愿不要搞得像大型廟會或大型運動會,千萬人的場地坐滿了人,一哄而散后,只剩下墊著坐的舊報紙散落遍地,別的東西也隨風散去”.在被邀貴賓中,有位車萬載大師,他有著多個世界級學術頭銜,完成國際重大課題數十項,獲獎無數,且車大師本人的精子已被收入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精子庫并永久保存。正當粉絲們對其頂禮膜拜時,車大師瘦削的雙手被銬上了手銬。車大師原來不過是一個偷手扶拖拉機和賣盜版書的騙子。作者以夸張嘲諷的語調,從一個美國學者的視角,為我們揭露了有著學術殿堂美譽的高等學府中存在的學風浮夸、學術腐敗、弄虛作假等丑惡現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其敏銳的后現代意識深刻揭示了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當下中國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由于對物質的過度欲求,人類恣意干擾自然進程,破壞生態平衡??萍歼M步與工業文明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存方式,人類在享受越來越豐富的物質財富同時,不得不面臨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在后工業社會達到了前所未有程度。在小說《青雪盟誓》中,我們看到昔日黃河岸邊的古城風采蕩然無存。如今的黃土高原豎起了數以千計的大小煙囪,吐著濃濃的黃白色煙柱;分布在千梁萬壑間的煉焦廠、水泥廠排放的廢氣與粉塵嗆得人嗓子疼;非法采礦的企業主打井挖煤,開采石料,導致山體裸露。山體移滑、路斷橋坍、農田崩塌、泥石流與洪水等災害頻繁發生??梢哉f,作為小說家的方漢文以其獨具特色的小說創作對后工業社會的人類文明發出了深刻的質疑并進行了激烈批判。
三、《青雪盟誓》的多元文化語境
方漢文創作的章回體小說《青雪盟誓》,表現了作家本人對傳統民族文學形式在多元文化語境下世界文學史中的缺位以及在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中的斷流所進行的嚴肅思考。方漢文提倡在世界不同民族文學之間建立一種辯證的差異性與同一性互動關系,主張多元異質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他明確指出:“世界文學歸根結底就是世界各民族文學的差異性與同一性并存,是全球化的多元文學呈現?!?/p>
在此,方漢文所表現的后現代意識與后現代主義差異性意識和異質性意識不謀而合。讓-弗朗索瓦·利奧塔是后現代話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利奧塔的哲學思想提出了一種對傳統政治思想的批判,提倡反對普世價值和標準的不公正運用,提醒人們在面對理性的總體化時必須評估差異,評估被壓抑的、與理性相對立的沖動,并強調這樣的差異和沖動必然要轉向具有多樣性的、無統一衡量標準的開放領域。利奧塔認為,“后現代知識并不僅僅是政權的工具,它可以提高我們對差異的 敏 感 性,增 強 我 們 對 不 可 通 約 的 承 受力” [7]7.利奧塔進一步指出,語言游戲的規則只是存在于游戲者之間的一種契約,這種契約本身并沒有合法性。利奧塔特別強調,任何陳述都應該被看作是游戲中使用的“招數”.在利奧塔看來,可觀察的社會關系是由語言的“招數”構成的,說話就是斗爭,意即參加游戲,語言行為屬于一種普遍的競技[7]38.這種語言競技的思想,不僅闡明了知識元話語權威下總體化原則的不適用性,而且對科學話語的合法性與權威地位提出了挑戰,明確表達了對多元話語游戲合理性的認同。
正是在這樣的后現代語境中,當代小說家方漢文創作并出版的章回體小說《青雪盟誓》如一枝文壇奇葩在中國當代文壇粲然綻放。在反對文化殖民和語言霸權的東方或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學界,作為理論家同時也作為小說家的方漢文是一個重要代表人物。在21世紀西方文壇出現的“世界文學史重構”新潮流中,方漢文提倡多元文化與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溝通與對話,始終強調“在文化一體和文化沖突中,克服自我中心的文化沖突論,與異己的、異質的文化進行對話交流”[8]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當下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語境中,重視不同民族文學的異質性,彰顯各民族文學特性,以多元文化意識重構世界文學史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章回體小說《青雪盟誓》所表現的多元文化意識,不僅有利于促進中國傳統民族文學形式的回歸與繼承,而且有助于促進我國民族文學話語在21世紀多元文化語境下“世界文學史重構”進程中與世界文學有機融合。
綜上所述,當代章回體小說《青雪盟誓》以其特有的后現代小說文體形態與多元文化意識,表現了一個東方學者對全球化語境中當下中國的經濟文化、人文精神以及自然生態等問題的憂患意識和哲學思考。方漢文在小說創作中所做的革新與創新,為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對話架設了一座橋梁,在彰顯中國民族文學獨特審美形式與價值評判的同時,搭建了差異性與同一性互動的話語平臺。
參考文獻:
[1] 方漢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替代言說”---傳統形式的斷流與缺位[J].廣東社會科學,2010(1):155-158.
[2] 琳達·哈琴。后現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小說[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95-196.
[3] 王寧。超越后現代主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4]SELDEN R,WIDDOWSON P,BROOKER P.A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5] 方漢文。青雪盟誓[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227.
[6] 方漢文。比較文學學科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