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村水質、水環境及水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 但由于人口迅速增長、農村城鎮化和城市的擴張,以及現代工農業生產特別是農村旅游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現實中農村水資源不足、水環境污染形勢越來越嚴重。2011 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全面深刻闡述了水利在現代農業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指出要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這給農村水環境治理工作注入了新動力。建設生態文明、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迫切需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 在列舉和分析湖州農村水環境主要問題及其成因的基礎上,以低碳經濟理論為指導, 結合湖州農村的實際情況,探討優化農村水環境的對策。
一、湖州農村水環境的主要問題
浙江省湖州市農村地域廣、 人口多。 據統計,260 萬總人口中 180 萬在農村。 湖州市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和濕潤、降水充沛,是環太湖地區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 域內河網湖蕩密布,山區建有山塘水庫 155 座,水面面積 536 km2,京杭大運河和源于天目山麓的東、西苕溪縱穿橫貫湖州全境。 但是由于湖州經濟的快速發展,湖州市區及周邊鄉鎮的主要河道、湖蕩絕大部分已存在污染。
根據環保部門的數據(見表 1),近幾年來Ⅲ類以上地表水水質基本維持在 80%左右,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劣Ⅴ類水質比例有所增加,且滿足功能要求的水質比例有所下降,說明部分地區的水質呈現持續惡化狀態?!颈?】
據環保部門公布的 2011 年監測數據, 從區域來看,安吉縣、長興縣水質較好,全部為Ⅲ類以上水質;其次是吳興區和南潯區,Ⅲ類以上水質分別占88%和 71.4%;德清縣水質呈現中度污染,Ⅲ類以上水質僅占 40%,相反Ⅴ類和劣Ⅴ類占到 53.4%.影響河流水質的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 高錳酸鹽指數、總磷和生化需氧量(COD),表明水質污染主要是有機型污染。
(一)農業面源污染十分嚴重
湖州農村水環境的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源于水產及禽畜養殖、農田地表徑流等。 水產養殖污染是因養殖水體更換排出,影響收納水域水質;禽畜養殖污染主要是禽畜糞便廢棄物的無序排放。 隨著湖州市種、養殖業的發展,由于面廣量大的畜禽養殖散戶、種植農戶對養殖廢水直接排放、畜禽糞便處理不當和對化肥農藥使用不科學等因素,給水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例如溫室甲魚養殖業排放的廢水富含有機營養物質,已經成為河流水庫總氮的重要來源,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引發藻類爆發的因素之一; 生豬養殖中,2011 年全市生豬出欄量達156.5 萬頭, 其中擁有排污設施的 500 頭以上規?;B殖場出欄量僅占總數的 46%,其余專業戶和散戶數量較多,糞便隨意排放,監管十分困難。 個別山區大范圍開發低丘緩坡,種植白茶、果樹等經濟作物,甚至違規開發坡度 25 度以上區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農業污染。 據統計,2011 年全市農業源 COD 排放量高達 22 413 噸, 占全市總排放量的43.4%,在 三大污染源 (工業污染源 、農業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中占比最高; 生活氨氮排放量達 2092 噸,位居三大污染源中第二.
(二)工業點源污染形勢嚴峻
農村工業點源污染主要指農村鄉鎮企業排放的生產廢水污染。 近年來,湖州市雖然對工業污染問題采取多種措施進行了綜合治理,使工業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但農村工業污染仍然嚴重。在 2011 年全市工業各行業污染物排放統計中,紡織印染、化工、造紙等三大行業中廢水排放量、COD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均位居前三位,總量分別占到83.8%、80.42%和 85.78%, 而它們的工業增加值總和卻僅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 25%左右.特別是那些分布分散、規模小和經營粗放的鄉鎮企業,由于建設違法、成本低、環保法制意識薄弱等原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向河溝、 水庫和農田, 嚴重污染了周邊地區的水環境?!耙粋€廠,污染一條河”的情景經常發生 ,使相應河段水體變黑、發臭,大批魚蝦死亡。 部分鄉鎮企業(主要集中在造紙、印染、化工、礦產、建材等),大量雜亂堆放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又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二次污染。 此外, 竹制品加工業的 COD 排放量、皮革行業的氨氮排放量占比也都較高,迫切需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降低排放,實現清潔生產。
(三)農村生活污染情況堪憂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湖州市小城鎮建設迅猛發展,農村居民的居住區集中度越來越高;加之外地來湖州市工作生活的人口不斷增加,農村用水量進一步增加,同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逐漸增加。 另外,由于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理嚴重滯后,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尚未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導致大量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水體, 使農村水污染問題進一步惡化。 據統計,2011 年湖州市農村人口約 180 萬人, 按 60 升/(人 .日) 估算, 全市每年農村生活污水生產量為 3900 萬 噸左右 ,COD、 氨 氮 、 總磷產生量分別為 11706 噸、1 171 噸及 234 噸左右。 雖然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鎮級污水處理廠全覆蓋的目標,但由于資金保障不足、 設施不完善等原因而運轉不順暢;加之配套管網建設不到位,導致不少鄉鎮的生活污水納管率、處理率不高,仍然有直排河道的現象,未實現應納盡納。 河道流經村莊,水質惡化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四)水環境管理體系亟需完善
對于水環境管理政策體系來說, 包括了環境經濟政策、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環境立法、環境標準以及水環境管理法規制度等。 近年來,湖州在環境保護政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逐步制定了《湖州市水資源綜合規劃》、《湖州市區水域保護規劃》等一系列的制度文件, 水環境管理體系不斷地完善。相對于水環境管理發達地區來說,湖州的水環境管理體系還有很大的欠缺。目前政府相關部門既是管理者,又是操作者,社會公眾在防治水污染方面的參與度不高; 制度規范缺乏明確的權責界定,造成在引入市場機制時政府職能管理部門和企業之間權責不明, 無法規范政府部門和企業的行為,為部門利益介入企業經營提供了灰色空間;水環境管理經濟手段尚待完善, 在形式上仍不夠多樣化,在實施上缺乏可行性,在體系上尚不完備,手段只停留在排污收費和水費等,不能滿足水環境管理的需要.
二、湖州農村水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生產的外部不經濟和消費的外部不經濟是導致環境污染的原因。 以外部性理論為基礎,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包括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
農村水污染的產生既有制度失靈的原因,又有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的影響。 具體表現在城鄉分治的污染治理現象、不完善的市場體系及環境政策失靈、粗放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與生產方式、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非協調發展等。
(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現實
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存在城鄉分治的現象,這就直接導致城市和農村間的環保資源、利益與承擔環保責任上嚴重的不協調。 一方面,農村由于在水環境防治資金投入上的嚴重不足,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落后,不能滿足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的需求,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加??;另一方面在城鄉分治的政策下,污染從城市向農村鄉鎮轉移的趨勢加強。 加上農村、鄉鎮水污染具有滯后性的特點, 難以監測與監控,政府門對農村水污染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農村水體內的有害污染物以更為隱蔽的方式積累。
(二)市場失靈與政策失靈
在水環境保護領域,市場失靈通常是指水資源作為一項公共物品,使用水資源而獲得的利益由使用者本身享有,而水環境惡化的后果卻由整個社會來承擔。 排污者現期的經濟利益大于環境保護者現期的經濟利益,加上環保意識欠缺,水污染行為在所難免。 由于市場失靈的存在,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即使是最有效配置資源的手段,也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來進行指導。 而政府制定的環境政策,由于決策失誤、成本制約、經濟抵制等因素的影響有時也會出現政策體系不夠完善的現象。 例如,政府實行的排污收費政策,其原始目的是希望通過征收排污費來抑制排污,同時為污染治理籌集資金,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出現了收費越多,污染就越嚴重的困境。
(三)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制約
湖州地區土壤肥沃,氣候適宜,雨熱同期,農業生產發達。 目前,湖州的傳統農業正處于向現代農業轉型期,在農業生產技術上普遍采用常規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有機肥料施用量大幅減少,為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增加產量,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等生產要素。 據初步統計,2012 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8.48 億元。 但是隨著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導致了農業生產活動的外部不經濟性,主要表現在高度專業化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子系統,缺乏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性。 種植農作物的農戶與飼養畜禽的農戶相分離,不像傳統農業那樣植物、動物相互利用廢棄物質和能量,因而物能得不到充分利用. 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 甚至導致農田土壤污染。 一方面是土壤有機肥力不足,另一方面卻是畜禽糞便污染成災、水環境惡化。
(四)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對農村水環境具有負效應。 目前,湖州市經濟粗放發展特征仍較明顯,尚未從根本上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人口、經濟發展的相對集中也造成水污染排放的相對集中,單位國土面積污染負荷高,對全市水環境質量帶來的影響與壓力增大。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高速發展,大力推進了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鄉鎮工業發展迅速,但由于處于起步階段,其增長方式基本上以依靠投資拉動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 落后于農村工業化的城市化水平,導致污水處理基礎設施的欠缺,而在利益的驅動下,某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項目通過項目轉移從城市到農村繼續發展,這些污染嚴重的項目大部分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有也是形同虛設,沒有規范運行,以至于小型工礦和鄉鎮企業為主的經濟區域越來越多。 有段時間已經形成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壯觀”.
三、優化湖州農村水環境的對策建議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農村水環境保護工作,是新時期對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展現代工農業,建設生態文明。 低碳經濟的興起為人類加強水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導向和路徑。
(一)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低碳工業
發展低碳工業,綜合運用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在水資源利用過程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減輕供水不足的壓力和負擔,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如何建立高效節水的鄉鎮低碳產業結構,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堅持產業間結構調整與產業內結構升級并重,改造提升傳統高污染行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并舉,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并進,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雙輪驅動,加快形成低碳產業體系,提升人居生態環境質量。 加大鄉鎮產業低碳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加大污染減排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投入,強化對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和重點區域的環境監管,并對“十五小”企業一律關停,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技術和產能。 同時在一些城郊結合部搭建工業集約化、產業化、規?;l展的平臺,把旅游商品、山區資源和高新技術開發作為鄉鎮工業發展的主導方向, 對所有新上項目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
(二)轉變生產方式,發展低碳農業
要把發展低碳農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來抓,切實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創新農作制度和種養模式,大力發展生態養殖、資源循環利用、水旱輪作、間作套種、種養結合、立體種養等多種模式。 如發展農村小規模種、 養殖結合模式---即發展生態循環養殖模式。開發、推廣和應用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研究采用多效抗蟲害農藥,發展低毒、高效、低殘留量新農藥。 積極推進物品投入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環境影響無害化,鞏固規模畜禽場污染治理成果, 擴大水產溫室養殖污染治理試點,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 要充分挖掘農業生產中的漁、茶、竹文化、蠶絲以及稻作等傳統農業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集休閑娛樂、農活體驗、科技教育、文化傳承和優質農產品生產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 積極發展城市微農業,不斷強化農業功能,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三)加強綜合治理,實現低碳生活方式
要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農村改水改廁、生態農業、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等考核指標,重視水環境保護,防止城市落后產能向農村轉移。 修建養殖場時,注重水環境,建好處理糞污沼氣池。 通過發展沼氣工程,可以為農村糧食生產提供優質肥料,增加清潔能源供給,生產生態農產品,減少農民的生活與生產成本,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能源效益的統一。 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動員農民群眾養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讓廣大村民意識到生活環境惡化的現狀和嚴重的危害性,使之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自覺維護農村環境衛生。 村民新修住宅時指導修建糞污處理池,以自然村指定位置挖掘垃圾掩埋坑,同時開展適合農村特點和實際污水處理適用技術,研究并推廣農村生活污水、人畜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技術,在末端對污染源進行收集和處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四)完善政策體系,增強環境管理能力
為了低碳理念在水環境優化不同階段的有效落實, 政府部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的公共政策,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倡導低碳理念。 一是建立能夠逐漸反映出能源和環境稀缺水平及真實成本的價格體系;二是我國水環境優化的低碳技術還處于初期, 必須依靠政府的管理和政策的引導,制定清晰、穩定的鼓勵支持政策,采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經濟手段倡導低碳行為;三是完善農村水環境保護規劃和制度建設,特別是有關農村水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把水環境保護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依法治理農村的水環境。 由于農村水環境問題十分復雜,在管理上涉及多個部門和領域。 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污染防治的責任主體和組織實施機構統籌農村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整治工作。 消除水環境管理的城鄉差異,加大對農村水環境管理的資金投入,實行城鄉一體化的管理。 構建形式豐富的涉水主體水環境管理的參與監督體系,充分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垃圾治理,維護良好水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此外,要建立健全農村污染排放標準,同時征收非點源污染稅,將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降低農村非點源污染產品的供給。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S]. 中發[2011]1 號。 2010-12-31.
[2] 湖州市政協課題組。 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整治 著力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EB/OL]. (2013-03-22)。
[3] 寧鐳。 我國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研究---以泰安市城市周邊為例[D]. 山東:山東農業大學,2011:48.
[4] 沈滿紅。 環境經濟手段研究[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95.
[5] 嚴旭陽,張宏艷,王卓然。 農村水環境問題的經濟思考[J]. 北京社會科學,2009(4):43-46.
[6] 孟雪靖。 農村水污染經濟問題研究[D].黑龍江:東北林業大學,2007:20.
[7] 郭輝,張術環。 政府在低碳農業技術創新中的角色探析[J]. 前沿,2011(9):100-102.
[8] 金書暢,曹榮慶。 論低碳經濟的制度局限及我國的應對政策[J].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