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特別是農村水資源的污染更是如此。農村水資源大體上包括農村地區的河流、湖泊、溝渠、池塘以及水庫等地表水,也含有土壤水、地下水部分。農村水污染問題不僅會對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而且也制約著經濟的進一步健康穩定發展,其污染的類型和源頭也是具有多樣性特點的。在當前農村中,對于水污染的認識和治理措施還沒有形成一個健全的體系,存在很多的漏洞,因此,在進行防治和完善時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制定出一套具有針對性和計劃性的應對方案,盡可能地減少污染,把污染源消除在源頭上。
1 農村水污染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1.1 農藥和化肥方面造成的污染
隨著農業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化學農藥和化肥被應用到農業種植中,而農民為了盡可能多的實現經濟效益也加大了使用量,根據國家近幾年的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的農村水污染由于農藥和化肥所引起的比例越來越大,而現在市場上大多數的農藥和化肥最終能被農作物真正的吸收利用僅僅只占到 35%和25%左右,其余的殘留成分都遺留在土壤中,經過雨水或灌溉水的沖擊會滲透到地下水體中,引起地下水中的總礦化度、亞硝酸鹽以及重金屬等含量不斷提高,如果流入到地表水中則會直接導致地表水水體成分發生變化,使水的凈化難度進一步增大,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是不利的。
1.2 農業養殖場方面造成的污染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變化,鄉鎮企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村中多種多樣的養殖場逐漸增多,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集中有序的狀態,地區分布不均衡,特別是在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農業養殖場的布局沒有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國家上一年度的統計資料顯示,有 80%的養殖場在結構設置上并不合理,缺少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僅缺少防滲型水泥池來對牲畜的糞尿進行貯存,而且也缺少在農田中進行就地消解的技術,糞尿的還田率僅僅只有 35%~55%,這樣的話,就會導致大量的牲畜糞尿以及其他的糞尿會直接排放到水體中,給河流和水庫帶來嚴重的污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氧氣的大量缺失又會使得水生生物不能正常生存,同時也會給人畜帶來更高的發病率。
1.3 工業發展方面造成的污染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上現代綠色環保生活理念的普及,原本在大城市中的工業企業開始向農村或郊區轉移,相對于城市來說,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受到的破壞程度很輕。隨著鄉鎮企業的不斷引進和增加,在數量和規模上也呈現出不一致的現象,很多企業由于自身經濟方面原因的限制,使得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夠,大多數的鄉鎮企業中并沒有相配套的污水處理系統,即使有也只是簡單的擺設,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運行。大量的鄉鎮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將大量的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排入到河流、農田或是水庫中,給水體帶來嚴重的污染,而且在相關部門的處罰治理上往往會出于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而沒有進行嚴格的落實,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壞,給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帶來極大的威脅。
1.4 生活廢水和其他廢棄物造成的污染
農村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有了顯著的改變,生活垃圾也日益增多。農村生活中的生活垃圾主要有菜葉、瓜果皮、廢舊物品、塑料袋等,而且這些垃圾的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多,從當前我國農村的實際現狀來看,垃圾清運處理系統的建立和完善還沒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和應用,很多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時的回收和治理,很多的村民會直接把垃圾扔進河道、溝渠中,使其在水流下進行自然消解,這樣就會使水體中化學成分增加,酸堿度失調,不能直接灌溉和取用,導致農村正常用水的不便。另外,在生活垃圾的處理上,缺少統一的規劃指導,人們的居住又往往比較分散,導致垃圾的產生和堆放也較為分散,這對水污染的防治是極為不利的。
2 農村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分析
2.1 加大水資源保護宣傳力度,提升環保意識
相對于城市來講,農村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尚不完善,對水資源的保護認知缺乏。從經濟生活的角度來講,農村居民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往往勝過對環境的保護,從這方面來說,就需要環保部門切實做好立法宣傳工作,把環境保護的各項要點及時向農村延伸,把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及時向人們普及。首先,要把宣傳范圍擴大,以全方位、多層次的方式深入到農村中,把水資源污染帶來的危害進行系統的講解;其次,對領導干部進行宣傳教育,使其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并且會帶動村民在實際行動中探索新的保護方式;最后,加強各種預防措施的引導,在理論認知得到貫徹的基礎上,對各種污染現象的出現進行詳細的分析,然后制定出一套適合的防治方案。
2.2 注重水資源保護的法治建設,構造良好的防治氛圍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體系,重視對農村水污染的防治,在進行立法時要注意其可操作性,對各類建設項目的開展有嚴格的環境審批制度,把環境保護作為第一審批制度,并對制度的執行有嚴格的監督落實,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予以禁止,并且對一些遷移的工業也要做好制度上的規范。對于違法行為要根據制度進行嚴格的懲罰,建立環境民事和行政公訴制度,積極發揮監督機制作用,對環境污染的受害者進行一定的賠償,并根據實際狀況定期的對鄉鎮企業進行污染治理檢查,從制度上形成一種警戒,從而構建良好的水污染防治氛圍。
2.3 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嚴格的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化的原則,積極發展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實現農村經濟的循環發展。(1)要積極的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對農藥化肥的使用有科學的指導,以生物農藥和生物防治技術來降低農藥使用量;(2)對現有的農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推廣合理化和生態化;(3)采用新的生態模式,如“上農下漁”、“四位一體”的生態化大棚,形成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形成“農作物---秸稈---牲畜---沼氣池---農作物”的循環模式;(4)把過去分散的牲畜養殖模式變為集中式模式,把污染治理變為集中治理,對產生的糞尿進行綜合深加工,進一步改良農田土壤;(5)在人口較為密集的地區建立集中的生活垃圾處理廠,并把新型技術加以積極應用,切實提高污水的凈化處理技術,進而改善農村水資源的水質。
2.4 建立健全監督機制,提高公眾的參與積極性
農村水污染防治關系到整個農村居住人口的生活狀況,需要廣大農村居民切實的參與到治理工作中,以積極的行動共同保持水資源的良好。環保部門首先要對相應的監督機制進行完善,給公眾的監督提供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其次要把監督監管的渠道進行拓寬,充分尊重公眾對環境保護問題的知情權和發言權,以各種激勵措施鼓勵公眾積極揭發周圍存在的水污染行為,還可以舉辦專門的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征求公眾的意見建議,把握公眾的實際需求特點,然后進一步的采取措施強化社會監督機制。
3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國家在近幾年加大了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農村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危害,水污染問題是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當前農村水資源污染的現狀,需要相關部門從實際狀況入手,嚴格落實各項政策,積極發展新形勢下的農村生態環保,從而推動農村水資源保護工作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梁維敏,梁瀟,王緹。淺談農村水污染的成因與防治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1(03):142-144.
[2]萬華玲。農村水污染的成因與防治對策分析[J].科技傳播,2011(19):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