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明在《體驗學習解讀》一文中提到“體驗式教學”,最初源于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做中學”的經驗學習理論。庫伯\\( David A. Kolb\\) 于 1984 年提出了經驗學習的四階段周期,即具體經歷———反思內省———抽象歸納———行動實踐,成為公認的體驗學習的經典理論。體驗式教學模式有區別于傳統的“教師傳授—學生接收”的單向教學模式,是指教學以一定的理論指導為基礎,讓學生去親身感知、領悟知識,并在實踐中得到證實,從而使學生能真正自由獨立、情知合一地進行學習的實踐創新型教學模式。
體驗式教學理論和實踐多應用于常規教學中,在建筑學科內的運用較少。本項目基于“體驗式教學理論”完成的小洲村研究調研對廣州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認知研究具有借鑒意義,且過程中“體驗式教學”理論的運用的經驗和成果也對建筑學科提供了一種創新學習體驗。
1 傳統調研方式
在對小洲村進行傳統式調研過程中,我們著重以傳統調研中的宏觀視角去整理和研究小洲村,力求達到對小洲村全面客觀的了解。我們需要做到對當地風土人情、歷史文脈和居民生活的了解,對當地城市空間形態和建筑空間形式的理解,追尋其歷史沿革和發展立場以求得時間維度的完整視角,這一過程主要通過翻閱資料和走訪詢問完成; 對水系、建筑和節點的分析則是通過現場調研繪制圖紙拍攝照片等辦法獲取數據信息,再通過技術圖紙的手段表達。
2 體驗式調研方式
2. 1 總結、歸納和應用體驗式的調研方法
體驗式教學理論下的調研模式,以親身體驗為基礎,加以三種重要的調研方式: \\( 1\\) 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對場地存在的問題和潛在的價值進行思考,對比不同類型人群的生活需求和空間感受。\\( 2\\)情境體驗。通過系統性的情境模擬的方式感知居住、工作和游玩的感受。\\( 3\\) 實踐體驗。與當地居民共同體驗生活,感受傳統生活方式及其空間的感受。
2. 2 四種角色的代入對主要的村落空間形態的認知
本次調研以小洲村旅游觀光區為研究范圍\\( 2004 - 2008 發展起來的空間\\) ,這個范圍包含了以華臺山為中心至水系兩岸的村落空間,范圍內混合了游客、村民、藝術家、藝術學生主要四類不同使用人群,具有代表性。
2. 2. 1 居民村落中對小洲村的空間形態影響最大的角色莫過于居民。居民在村內活動類型及使用空間類型最多,是對小洲村進行空間認知的最重要的角色。
\\( 1\\) 生活。村落內長期居住的原居民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一般出外打工,早出晚歸; 老年人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或理內,家務工作,或出外,三五成群拉拉家常; 到了晚上,幾個小店鋪為居民提供談天說地的空間。居民時常利用村落的公共空間進行私人利用,對于其他人群可能造成不適或不便。河涌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位于家門口的水源,使用起來還是十分方便。街巷是連接各住戶的一個紐帶,村落中只有河邊道路和極少數的街巷可以通過運送貨物的三輪車。街巷對居民的影響之大體現在村落內絕大部分的街巷只有居民通行,而街巷空間除了交通功能外,居民們會利用街巷做家務,娛樂\\( 如打麻將,下象棋等\\) ,甚至是發呆。
\\( 2\\) 生存。如果說小洲村慵懶悠閑的氣質是人們所向往的“生活”,那么小洲村內的商業發展就是村民“生存”的產物。作為一個傳統古樸的小村落,為了迎合商業的發展,居民改造自己的住宅,以嶺南特色美食,農家樂,民宿等增加收入。更有甚者,把單層傳統住宅改造成多層現代住宅出租。這種情況在近兩年發展極為迅猛,以至于村內煙塵四起,空氣混濁,終日縈繞裝修的噪音,使居民們怨聲載天卻又對這種情況感到無奈。
2. 2. 2 藝術工作者小洲村保留下的水系特色,嶺南文化的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聚集,在小洲村尋找創作的靈感,主要以關山月等大師的到來以及藝術村的建立為標志,小洲村一系列的文化創意產業的迅猛發展和藝術工作者到來有著密切的關系。
\\( 1\\) 水系。小洲村的水系是村落的一個重要特征。藝術家最能感受到村落內的河涌水系對整個空間的價值。在尋找工作室的地址時,一般選擇河道邊的建筑。對于藝術家的抽象思維中,對于村落的記憶都寄托在水系當中。無論是創作靈感的空間,或者是村落的路線,重要位置的定點,都會以水系作為記憶的基準。
\\( 2\\) 建筑空間。因為公共建筑的便利性,一部分藝術工作者選擇入駐公共建筑,如一些廢棄的公祠等,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使公共空間私有化?;蚶霉步ㄖc廣場作為作品的展示、行為藝術等的藝術空間。部分藝術家選擇民居中的特色建筑或者其他傳統建筑,進行局部或者整體改造,作為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沿街的空間可用作作品展示與售賣,沿街商鋪改變了村落的沿河立面,也改變了人的空間感受。比如對有特色的立面產生喜愛的情緒,產生駐足行為,但是因為聚集的人數變多而產生空間擁擠的心理感受等。
2. 2. 3 藝術類學生小洲村出現大量以培訓藝術生為目的的畫室,從各地聚集到小洲村的學生成為小洲村長期停留人群之一。出于方便考慮,畫室會提供鄰近住宿,學生也會選擇租住在附近。
\\( 1\\) 往返畫室與住宿。村中的畫室多設置于村口附近,而住宿分布相對分散。往返于畫室與住宿兩點之間,是學生體驗小洲村空間形態的主要方式。對于初來的學生,迷路在所難免; 而一段時間后,他們能自如穿梭,偶爾其他路徑往返兩點。
\\( 2\\) 寫生地點。小洲村內具有較多景點,然而一些古村落的重要特征如河涌、巷道也是學生絕佳的寫生地點。但是除了少數的幾個廣場,小洲村公共空間的尺度多數較小,長期逗留進行創作易造成交通堵塞,創作也受周遭環境影響。
\\( 3\\) 課外生活。學生的課外生活也是對小洲村空間體驗的一個部分。在緊張學習之后,學生渴望會在村中尋找一種解壓的方式,或是到酒吧感受喧鬧,或許是閑坐橋邊感受流水潺潺。同樣的空間形態在不同的學生眼里,觀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內容也不盡相同。
2. 2. 4 游客總體而言,小洲村在游客眼里由以下元素組合而成:
\\( 1\\) 巷道空間。初進小洲村,街道邊的墻畫,一下就把人帶進藝術空間當中。各種街巷有各具特色的小店,抑或耳目一新的裝修,抑或文藝休閑的氛圍,無不在描繪著小洲村的藝術氣息。而一些很明顯狹窄而陰暗的窄巷,沒有路標的指示,也沒有游客的蹤跡,常常直接被忽略。
\\( 2\\) 河涌橋梁。在小洲村游覽的時候,游客的視線幾乎沒有離開過河涌。即使迷路,只要找到河涌,就能找到方向。小河涌并不清澈,但這種水鄉情懷,以及河涌兩邊古樹,枝椏盤虬,增添不少愜意。與河流相呼應的便是各種新舊橋梁。橋梁不僅作為交通空間,更是有居民在橋梁上談吐傾訴,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 3\\) 拆建與改建。近年來小洲村沿河部分不少地方都在拆建與改建房屋,環境雜亂,不免讓一些想要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游客有些失望。
2. 3 四種角色對相同的村落空間形態產生不同的認知
對于小洲村內特殊的空間形態研究,我們主要通過三個不同的方面表現理論與實感的差異。在真實的空間使用的情況下,理論分析與實際情況下不同人群對空間形態的認知不盡相同。
\\( 1\\) 高寬比。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對高寬比例的取值進行了解釋: 鄰幢間距\\( D\\) 與建筑高度\\( H\\) 之比為 1. 5 ~2 是使用最多的數字。當 D/H <1 并逐漸減小時,則有近迫感,其空間如同剩余空間;而當 D/H >1 并逐漸增大時,則有遠離感; 當 D/H = 1 時,建筑高度與間距之間存在著某種勻稱。
在小洲村中,D/H <1 的窄巷空間及 D/H =1 的河涌邊商鋪空間占大多數\\( 圖一\\) 。窄巷空間排布緊密,進深極長,這種空間理應給人近迫感,使人感到不舒適。但是這樣的空間被加以利用,精致布置,卻給人以溫馨親近的感受,這種空間為游客帶來了新奇的感受; 對于居民,窄巷空間僅作為交通空間; 對于藝術家,顯然這個空間吸引力不足。河涌邊的街道 D/H 約為 1. 5,是各類人群最常使用的交通空間。對于游客,這是最為主要的游玩路線; 對于居民,是集休閑娛樂,交通休憩于一身的使用空間; 對于藝術工作者,是主要的靈感來源及作品展示空間。
沿街商鋪空間比例勻稱舒適,但是隨著使用人群的交叉,慢慢形成了一個具有近迫感的空間。
\\( 2\\) 底界面與側界面。底界面即地面,街道的底面處理可以影響街道的空間劃分,組織流線,甚至人的心理感受。側界面是由沿街的建筑物以及其他裝飾構成的豎向立面,側界面的高低與底界面的寬度共同影響啦街道空間的深度。側界面組織的節奏與韻律是街道結構的關鍵。
使用頻繁的底界面與人們的關系最為密切,側界面則具有觀賞性要求\\( 圖二\\) 。小洲村街巷橋梁的鋪地都使用古老的麻石材料,時空穿越感只有在傳統古村落才能愈演愈烈。街道的側界面除了由建筑立面構成,還有使用者的行為。由于村落街巷空間狹窄,一些寬敞的街巷便成為了很好的晾曬空間。對于居民來說,這是極為方便舒適的,但對于游客與藝術工作者來說,這樣的界面極度影響了觀賞性及藝術性。
\\( 3\\) 開敞與封閉。格哈德·庫德斯認為,私密的小型廣場可以擁有較高的邊界。邊界高度與廣場寬度的關系在 1∶ 1 或 1∶1. 5 時顯得更為完整,邊界顯得親近而且具有保護作用。當上述關系為 1∶ 5 ~ 1∶ 8時,廣場空間將顯得十分開敞,利于舉行大型活動。對于中等大小的廣場,要建立私密性,上述比例在 1∶3 ~1∶ 4 很有利。
[3]村落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間是簡氏公祠的前廣場,此外還包括河涌兩側岸線、橋頭路口等,在特定時間會舉行祭祀、聚餐、貿易、競賽、集會等村民集體活動。這些地方保持著較為開敞的空間格局,與周邊密布的街巷空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次我們能依稀分辨出原有的傳統村落肌理,即一種“街巷空間 + 公共空間”的空間組織模式。簡氏公祠的前廣場顯然是作為一個開敞空間吸引人群使用,但是在使用過程中,適用人群多為居民,夜晚涼爽清幽的情況下進行鍛煉休閑。即使在白天,也極少游客及藝術家逗留,因為開敞的空間形態中卻缺乏活動類型。
相反,一些較為幽閉的古屋空間,缺少自然光線與活動空間,卻意外得到游客與藝術家的青睞。
3 傳統調研方式與體驗式調研方式的結果對比
傳統調研方式提供了宏觀理性的信息,優點在于調研后對場地又實際客觀的認識,對后期工作的正確展開方向打下了基礎。而缺點在于單純地對數據和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往往忽略了人的心理感受對空間認知的影響。
體驗式調研與傳統調研的區別在于體驗式調研重視感官體驗。拋棄現有的主觀思維,親自代入角色,而非以專業者的角度看待空間,是模擬角色的重點。體驗式調研關注點較為細微,容易缺乏全面認知,過分強調人的感受容易忽視客觀事實,但是真實反應了人的思想情感,關注“生活節點”的互動以及與社會接軌,吸引對“人”的關注,也是對古村落的良性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傳統調研具目的性,單刀直入,直奔主題,獲得結果。而體驗式調研,在曲折中尋找答案,從不同的方向入手,或許過程中繞了彎路,但無疑思考得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圖三\\) 。
4 研究結論
本項目通過將學生角色分別擬定為居民、藝術工作者、藝術類學生、游客四個身份在小洲村“生活”一段時間,通過觀察,采訪,以及親身體驗,完成了對小洲村村落內空間形態的認知研究。試圖模擬一個真實的身份,聯想村落空間形態與行為的關系,形成設計者為“自己”的使用而思考設計的一個環節。通過這種感性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發現平時在設計過程中被忽略的細節。當然,古村落的形成與歷史文脈有著莫大聯系,而體驗式的調研方法只能局限于當前的時間狀態。
從傳統調研的“過去”加上體驗式調研的“現在”,才能形成更以人為本的“未來”。因此只有將兩種調研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才能不斷在創新中發展。
參考文獻
[1]\\( 日\\) 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街道的美學》,2006.
[2]黃謙,牟江. 成都市歷史傳統街道空間形態的分析對比研究———以寬窄巷子與錦里古街為例. 517 -6611\\( 2011\\) 36 -22442 -04.
[3]格哈德\ue5f9庫德斯.《城市結構與城市造型設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