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縱觀中國電網調度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一直伴隨著電網的發展而不斷進步。近30年來,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消化吸收階段,解決了各級調度技術支撐之急需;二是發展創新階段,滿足了全國聯網初期調度控制的需要;三是趕超先進階段,支撐了建設世界一流的堅強智能電網調度機構[1-9]。
第一階段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滿足跨省區域電網調度運行監控技術的需求,電力部組織從國外引進了“四大網”(華北、華東、華中、東北)能量管理系統(EMS)及開發技術,主要基于通用小型計算機VAX、專用操作系統VMS、專用網絡協議DECnet等。當時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和南京自動化研究所(現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等開發單位,以引進工程為依托,以引進技術為基礎,進行了全面消化吸收和技術再創新,并研制了適用于各級調度的數據采集與監控(SCADA)系統。
第二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為了滿足全國互聯電網初期調度運行的需要,經過十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技術積累,開始奮起直追。恰值精簡指令計算機(RISC)、開放操作系統(UNIX)、因特網技術等在國際上迅速發展,為中國奮起直追提供了重大技術機遇。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開發了新一代調度自動化系統CC-2000(榮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電自動化研究院(現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研發了SD-6000,OPEN-2000調度自動化系統(后來 于2005年 升 級 為OPEN-3000系 統,榮 獲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2個系統推出后,迅速占領了國內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其技術水平總體上與國際業內巨頭西門子公司的SPECTRUM系統、ABB公司的SPIDER系統等持平,在適應中國國情的應用方面已經超過了上述國外系統。
第三階段始于21世紀初。2003年8月14日北美大停電事故發生后,各國都開始研究大電網在線安全穩定分析預警技術,國家電網公司于2004年立項開展了基于大規模并行計算技術的大電網動態穩定分析和預警的研究,驗證了多路多核集群服務器可適應電網調度控制業務需求。
2008年初,中國大范圍冰災對電網造成嚴重破壞,“5·12”汶川地震更是對電力設施造成毀滅性破壞,但當時的調度自動化系統難以滿足多級調度聯合處置重大電網事故的要求,調度中心也缺乏異地容災備用的能力。地震發生后,國家電網公司快速決策,立即著手新一代調度控制系統的研發。根據全球電網發展趨勢,國家電網公司于2009年全面啟動智能電網發展戰略,在調度控制領域重點推動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其基礎平臺簡稱D5000平臺)的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
2010年底,10家試點單位的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上線運行。至2013年底,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已部署到國家電網公司全部32個省級以上調度控制中心,并迅速推廣應用到59個地市調度控制中心,覆蓋了國家電網公司范圍內全部國家等級保護四級系統,實現了特大電網多級調度控制業務一體化協同運作,促進了大規??稍偕茉从行{,為特大電網調度提供了須臾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手段,已成為堅強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1系統總體結構
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由國家電網公司總部統一組織、集中研發,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和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單位負責具體研制,各級調度控制中心參加總體設計和功能設計??傮w技術路線是:立足安全性高的軟硬件,采用多核計算機集群技術提高系統運行可靠性和處理能力,采用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SOA)提升系統互聯能力,將原來一個調度中心內部的10余套獨立的應用系統,橫向集成為由一個基礎平臺和四大類應用(實時監控與預警、調度計劃、安全校核和調度管理)構成的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如圖1所示。同時,縱向實現國、網、省三級調度業務的協調控制,支持實時數據、實時畫面和應用功能的全網共享,如圖2所示。
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并實現了滿足特大電網調度需求的大電網統一建模、分布式實時數據庫、實時圖形遠程瀏覽等關鍵技術,攻克了多級調度協同的大電網智能告警及協調控制、全網聯合在線安全預警等重大技術難題。
隨著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成功開發和規?;瘧?,推動了電網調度控制技術的升級換代,實現了電網調度業務的“橫向集成,縱向貫通”,實現了特大電網的實時監測從穩態到動態、穩定分析從離線到在線、事故處置從分散到協同、經濟調度從局部到全局的重大技術進步,提高了調度機構駕馭大電網的能力、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能力以及應對重大電網故障的處理能力,保障了電網的安全、穩定、經濟、環保運行。
2重大技術突破與應用成效
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之所以能夠開發成功并快速實現規?;瘧?,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①目標明確,滿足了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的業務需求;②勇于創新,在技術層面取得重大突破;③團結協作,統一組織全行業技術力量聯合攻關。該系統完成的大量技術突破和應用成效如下。
2.1特大電網的可觀測性大幅提高
針對特大電網多級調度中心的全網實時數據共享和調度業務協同需求,制定了多項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研發了分布式實時數據庫、圖形界面高效遠程瀏覽和大電網統一建模等關鍵技術,研發了支撐電網調控業務、統一標準的一體化D5000平臺,率先解決了特大電網多個控制中心實時工況共享的重大技術難題。其中,實現的技術突破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研發了開放安全的D5000平臺,實現了調度控制業務的橫向集成和縱向貫通,支撐了特大電網多級調度的協調運作。
2)研發了高效的安全服務總線、動態消息總線、跨安全區郵件總線和廣域流轉的工作流引擎,實現了電網調控中心內部以及電網調控中心之間的安全高效數據傳輸與交換。
3)研發了面向電力系統設備、支持公共信息模型(CIM)標準、廣域分布、直接定位的實時數據庫技術,建立了覆蓋國家電網220kV以上設備的分布式實時數據庫,解決了多級調度高效共享實時數據的世界級難題。
4)研發了支持海量數據存儲的時間序列實時庫和無損壓縮的時間序列歷史庫,實現了大電網動態數據的高效存儲與訪問。
5)提出了國際標準IEC61970-555“CIMBasedEfficientModelExchangeFormat(CIM/E)”,研發并應用了特大電網統一建模技術,實現了電網模型數據在多級調度中心的源端維護、全網共享和在線使用。
6)提出了國際標準IEC61970-556“CIMBasedGraphicExchangeFormat(CIM/G)”,研發并應用了多級調度及變電站圖形界面遠程瀏覽技術,實現了可視化與地理信息系統(GIS)融合的圖形界面通用集成環境,極大地提升了圖形生成、交換、瀏覽和維護的效率。
2.2特大電網的可控制性得以加強
通過研究多級調度協同的大電網實時監控、綜合智 能 告 警 和 安 全 控 制 技 術,實 現 了 國 家 電 網500kV及以上電網故障的全網聯動實時告警,率先解決了特大電網多級調度協調控制和故障聯合處置的世界性難題。其中的技術突破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研 發 并 應 用 了 面 向 電 網 事 件 及 統 一 支 持IEC61970,IEC61968和IEC61850等多種對象模型的電網運行實時監控功能,有效支撐了大電網調度的一體化協調運行和分布式備用。
2)研發了基于安全標簽、數字證書和硬件加密的安全遠方控制功能,實現了人機登錄、服務鏈接、命令傳輸、命令執行的全過程安全通信和訪問控制。
3)研發并應用了考慮電網安全約束、多區域、多目標 的 自 動 發 電 控 制 (AGC)和 自 動 電 壓 控 制(AVC)技術,實現了特大電網多級調度的有功無功協調控制。
4)提出了多級調度協同的大電網綜合智能告警方法,構建了面向全網的電網故障實時告警體系,實現了多級調度告警信息的實時共享,增強了大電網故障的全景感知和協同處理能力。
5)提 出 并 建 立 了 基 于 服 務 的 廣 域 測 量 系 統(WAMS)分布式應用體系,構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網動態監測系統(覆蓋1500多個廠站),實現了電網實時監測從穩態到動態、從局部到全局的重大技術突破。
2.3多調度中心協同運行和在線安全預警的能力大大提升
研發了基于特大電網實時實測運行工況、事件觸發、多級調度互動的在線動態安全預警技術,提高了特大電網安全狀態評估的及時性,解決了長過程多重連鎖故障預警處置的重大難題[10]。其中的技術突破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研發并應用了國、網、省三級調度聯合互動的在線動態預警功能,建立了大規??鐓^潮流數據在線共享、任務并行處理和計算分布協同機制,解決了特大電網動態預警分析的數據快速準備和多級調度協同計算的技術難題。
2)研發并應用了基于事件觸發和周期啟動的大電網多重相繼故障動態跟蹤預警功能,實現了跨區電網靜態安全、暫態穩定、電壓穩定、短路電流和小干擾穩定的在線計算,為調度應對多重相繼故障提供了技術手段。
3)研發并應用了低頻振蕩預警和在線小干擾穩定分析相結合的低頻振蕩綜合分析功能,提高了低頻振蕩在線監測與分析的精準性。
4)研發并應用了綜合考慮電壓水平、開機方式和負荷分布等多種因素的輸電斷面裕度在線分析功能,實現了電網斷面穩定水平的在線校核。
5)研發并應用了基于軌跡靈敏度法[11]、考慮發電機動態功角特性的暫態穩定輔助決策功能,實現了調度對大電網及時有效的預防預控。
2.4電網運行經濟性和新能源消納能力持續提高
研發了適應節能與經濟等多種調度模式、考慮新能源消納、兼顧安全與經濟的發電計劃模型與方法,開發了日前、日內和實時發電計劃優化決策軟件,實現了自適應負荷變化的多目標發電計劃優化決策和精細化安全校核,解決了大規模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有效消納和節能發電調度等重大技術難題,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1)研發并應用了多目標、多時段的安全約束機組組合(SCUC)和安全約束經濟調度(SCED)關鍵技術,解決了時空耦合、兼顧安全與經濟的特大電網發電計劃協調優化難題。
2)研發并應用了多時間尺度母線負荷預測關鍵技術,采用多模式自適應方法,提升了預測精度,為發電計劃和安全校核提供了高質量的基礎數據。
3)提出了發電計劃靜態、動態和暫態三位一體的安全校核方法,實現了對發電計劃的功角穩定、電壓穩定和小干擾穩定安全校核,實現了大電網安全運行的預防預控。
4)研發并應用了日前、日內和實時發電計劃的自適應滾動優化技術,結合短期和超短期風電/光伏功率預測,提高了大電網消納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
5)提出并建立了國、網、省三級調度計劃協調優化機制,研發了多級調度計劃編制的協調優化技術,提升了特大電網運行的經濟性、安全性、節能性和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
2.5電網調度抵御重大自然災害和集團式網絡攻擊的能力顯著增強
按照國家等級保護四級結構化安全要求,基于安全可靠軟硬件研發了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創造性地構建了省級以上分組分布式備調體系,基于分層虛擬專用網(VPN)建立了調度專用數據網雙平面,構建了更加堅強的電力二次系統縱深安全防護體系。
1)研發并應用了滿足國家等級保護第四級安全要求的電網調度控制系統,研制了基于橢圓曲線密碼體系(ECC)的調度數字證書、調度安全標簽、內網安全監控、新型安全通信網關等專用安全設施,提高了調度控制系統抵御集團式網絡攻擊的能力。
2)建立了基于VPN的大規模調度專用數據網絡,骨干網采用獨立雙平面組網,多層接入網采用雙歸方式接入骨干網,網絡覆蓋了各級電網調度機構、110kV及以上主要變電站和發電廠,保障了電力生產控制業務實時數據通信和控制指令的安全傳輸。
3)研發并應用了“國調網調異地互備、省級調度異地共備,地縣調數據獨立采集、業務上為下備”的分布式備調核心技術,已建成省級以上協調運作的分布式特大型備調系統,實現了數據、系統、業務、場所和人員等5個層面的容災備用,提高了電網調度抵御重大自然災害、重大事故及外部攻擊破壞的能力。
3技術展望
雖然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技術突破和顯著的應用成效,但是,特大電網的安全經濟運行、大規??稍偕茉吹母咝{、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加快、快速發展的IT技術、不斷惡化的網絡安全形勢等,都不斷對調度控制業務提出新的要求,調度控制技術本身也在不斷發展,因此還有許多技術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1)平臺與應用的集群化和服務化技術。雖然D5000平臺的體系結構是按集群化目標設計的,在線穩定分析(DSA)實現了數百、上千個處理器的大規模并行計算,離線穩定分析和次日調度計劃安全校核也采用了大規模集群服務器,網關服務器和前置服務器也采用了任務動態分擔的自動均衡技術。然而,還有一些傳統應用程序如SCADA/AGC、計量、水電、計劃、調度運行管理系統(OMS)等,仍然是單進程運行于雙機或多機熱備用服務器,既沒有發揮本機多核的處理能力,也沒有利用多機集群的冗余能力。后續可以考慮首先實現傳統應用進程的多線程化,然后實現多機集群的功能分擔和負載均衡,繼而優化調整系統架構,進而實現基于集群的并行處理和冗余備用,大幅提高系統可靠性和處理能力。另一方面,雖然D5000平臺和應用功能都是按照SOA設計和開發的,而且專門為應用功能提供了標準化的服務總線,大大簡化了應用程序的服務化改造。但是仍有不少安全Ⅱ區和安全Ⅲ區的傳統應用程序尚未完成服務化改造,有的改造還很不徹底,造成這些應用程序之間難以相互協同,多級調度之間 難 以 縱 向 貫 通。因 此,下 一 步 將 加 快 推 進D5000平臺上所有應用程序的服務化改造。根據業務性質和接口標準,各類應用均可改造為以下三種類型的服務之一:自動提供式服務(如SCADA等)、訂閱推送式服務(如事件告警等)和請求響應式服務(如畫面瀏覽等)。
2)變 電 站 模 型 與 電 網 模 型 互 動 映 射 技 術。IEC61970定義了電力系統設備和網絡結構公用模型,IEC61850定義了變電站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的分相詳細模型。多年來相關專家一直試圖實現這兩個標準模型之間的相互轉換。實際上,IEC61970描述的是整個電網模型,主要為電網運行控制服務,而IEC61850描述的是設備分相模型,主要為變電站設備運行服務,兩者之間的關聯是電網一次設備,因此直接映射即可,不需轉換。但是,如何實現變電站模型與電網模型的映射與互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特別是如何將變電站配置文件(SCD)中的電網模型提煉出來實現電網和變電站的模型與圖形的“即插即用”、模型與圖形的相互轉換以及如何建立相應技術標準等。
3)實時通用服務協議。在SOA中,主要以文本方式進行服務訪問,效率較低,難以支持實時服務;而實時數據通信的應用層協議眾多,包括IEC60870-5-101,IEC60870-5-102,IEC60870-5-103,IEC60870-5-104及TASE.2等,需要統一;變電站的IEC61850系列標準具有自描述特性,定義了變電站詳細模型和60類典型服務,已經廣泛應用,但也暴露出實時效率低、與模型關聯太緊、單個數據編碼沒有面向對象等問題。實時通用服務協議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開發的,其基本原理是將從IEC61850繼承并擴展的幾十類服務及報文結構直接映射到TCP/IP上,采用面向對象的二進制M編碼技術,實現服務和報文數據結構的動態自定義,機制簡單、容易實現、實時性強、可靠性高,并能兼容以往各類實時通信協議。
4)基于NoSQL的集群數據庫技術。近年來關系型數據庫技術發展很快。在數據庫訪問方式方面,傳統結構化查詢語言(SQL)主要是為方便事務(transaction)處理的原子性而設計的,非常接近自然語言,語法靈活,但解析復雜,效率較低。目前業界正從OldSQL發展到NewSQL,進 而 發 展 到NoSQL。對于電網調度控制業務而言,關系型數據庫和SQL主要應用于歷史數據、調度計劃、能量計量和OMS等非實時業務處理,確實存在庫體結構性差和訪問效率低等問題,需要繼續跟蹤研究進行優化。在數據共享方式方面,主要有3種方式受到關注:共享磁盤方式、無共享方式和兩者相結合方式。目前,在電力系統應用中,多采用基于磁盤陣列的雙機熱備用方式,切換時間較慢,可靠性不高,處理效率較低,急需研究開發NoSQL的集群式關系數據庫,大幅提高系統可靠性和處理效率。
5)可信計算和安全免疫技術。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體系由結構安全、本體安全、基因安全、物理安全和安全管理等5個方面構成,細分為11個層次。其中,結構安全分為4個層次,包括安全分區、網絡專用、橫向隔離和縱向認證;本體安全分為4個層次,包括業務無惡意軟件、軟件無惡意漏洞、整機無惡意芯片和芯片無惡意指令;基因安全是基于可信計算技術實現全系統的安全免疫和版本管理;物理安全是對核心業務系統進行數據、系統、場所和業務等冗余備份;安全管理是對核心業務進行全系統、全過程、全環節和全人員的安全管理。安全防護技術非常重要,但“三分技術,七分管理”,一些技術上做不到或近期難以實現的安全措施,只有依靠更加嚴密的安全管理來彌補。隨著網絡攻擊和安全防護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個時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另一時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安全防護是一個永無休止且攻防互長的發展過程,因此安全防護體系也要不斷發展并逐步完善。
6)實時數據采集的整秒同步和分級閉環時間同步監測。目前各級調度SCADA穩態數據的時間同步性不是很高,大多采用變化傳輸,基本上是隨來隨送,多級轉發的總體時延可能達10s以上,這意味著穩態實時潮流數據并不是嚴格同一時刻的實測數據,尤其是聯絡線兩端功率的不同時性表現得尤為明顯,容易對后續的電網在線穩定分析造成不利影響。此問題不僅與全網時鐘同步精度有關,更與廠站數據采集方式及調度數據轉發方式密切相關。其實,目前變電站側合并單元輸出的4kbit/s數據流中,已經對采樣值(SV)數據幀進行了編號標識,0ms時刻對應于0編號,但后續處理模塊并沒有對此重要信息予以利用。不同廠站內及同一廠站內不同合并單元的時間同步性可通過基于乒乓原理(三時標或四時標)的分級閉環監測體系實現在線監視,即各級調度控制中心監測管理直調廠站和下級調度的時間同步狀況,廠站監控系統監測管理站內主要二次設備的時間同步狀況,從而實現電力系統時間同步的閉環管理,進而提升不同廠站內及同一廠站內不同合并單元的時間同步性。另外,部分調度機構前置系統轉發程序的定時器設置方式過于簡單,大多沒有考慮整分整秒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后,有望實現全系統穩態實時數據采集的整秒同步。
7)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深化應用。目前數值天氣預報主要用于風電功率預測和光伏功率預測,空間分辨率已達5km×5km,時間周期達到15min。除了風電和光伏之外,數值天氣預報還可以用于水情預報;宏觀尺度的數值天氣預報可用于系統級負荷預測,微觀尺度的數值天氣預報可用于母線負荷預測;與雷電定位系統相結合可用于電網故障的快速判斷等。
8)保護定值單的標準化及導入導出。傳統繼電保護定值單為紙質蓋章的文本文件,正本由直接調度機構下發到繼電保護運維管理單位,由其人工輸入繼電保護裝置,同時由調度臺將副本傳真到廠站運維單位,用于進行定值核對。顯然這種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技術進步和業務需求,急需將繼電保護定值單電子化??梢砸罁桑牛茫叮保福担暗囊巹t統一繼電保護裝置名稱和定值項目名稱,采用CIM/E技術實現定值單的標準化描述,利用調度數字證書和安全標簽對定值單進行數字簽名,包括制單、審核、批準、執行和校核等各環節,通過安全Ⅰ區傳輸到保護裝置,保護裝置根據預先存入的相關調度機構和人員的公鑰鑒別并導入包含數字簽名的定值單,同時保護裝置導出裝置定區中的定值單,以便于定值校核。
9)配電網數據通信技術。目前的調度數據網絡是建立在基于同步數字序列(SDH)技術的電力特種光纜(OPGW等)傳輸網之上的調度控制專用業務網絡。之所以采用SDH技術,是由于繼電保護的快速響應和等時延的特殊需求所決定的。然而在10kV配電網上,繼電保護的響應速度比主網低,在隨電纜溝道鋪設的光纖傳輸介質上不再建設SDH設備,轉而采用無源光以太網(EPON)或工業以太網交換技術。在統計復用的技術體制下,如何確保調度控制業務與其他業務的安全隔離,需要深入研究。同時,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將匯集到35kV變電站的多條EPON線路轉接到調度機構,至少存在電路層、網絡層和應用層等3種方式需要進行深入論證。
10)在線穩定計算的動態解耦技術。目前,大電網潮流的分網解耦計算技術已經非常成熟[12-13],大電網穩定的分網解耦計算已用于故障集不大的離線計算。實 驗 表 明,在 萬 兆 以 太 網 上,將 電 網 分 為14塊時隱式積分法計算速度最快,加速比為7.4倍,但分網更多時,計算速度反而下降,當分網到24塊以上時,計算速度比不分網時還低。因此,該方法還不適應于故障集很大的在線應用。另一方面,電網等值技術已經應用于潮流計算,但無法適應電網穩定計算。為了支持在線穩定分析,目前的措施是全網共享220kV及以上電網模型和實時數據,各級調度重點分析自身所關心的故障集,計算結果全網共享。但是該方式對實時數據和模型數據的匯集、傳輸、存儲和維護的要求較高,同時對電網分析計算程序速度、收斂性等的要求也較高,運行壓力較大。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在線穩定計算的動態解耦技術,實現根據電網地理位置的動態解耦,同時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故障集過濾技術,僅對臨界故障進行詳細時域仿真計算。
11)運行方式自描述及動態解析技術。電網運行方式是指導調度運行控制的主要技術依據。目前,年度運行方式(含夏季方式和冬季方式)、月度方式和特殊方式等,均為紙質蓋章的運行控制管理規定,調度計劃人員據此安排發電計劃、交易計劃和檢修計劃等,調度運行人員據此進行實時調度指揮和控制操作?,F在的運行方式是給人看的,由人執行的。然而,隨著電網規模的不斷增大,運行約束日益復雜,大規??稍偕茉磶砀嗟碾S機性,傳統紙質的運行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迫切需要電子化的運行方式描述,在保留人可讀的基礎上,實現機器可讀,進而實現電網運行狀態的動態識別、運行方式的動態解析以及兩者的動態匹配,同時也可完成在線穩定分析中實時斷面與安控策略的自動匹配,對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意義重大。
12)短期電力市場的多級多時段優化技術。中國電力市場的發展幾起幾落,總體上落后于歐美的電力市場。雖然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中設計了支持日前電力市場和實時電力市場的模塊,省級以上調度控制系統具備了支持短期電力市場運行的能力,但畢竟還沒有實際測試驗證的環境,也沒有明確的市場規則,缺乏實際電力市場運行考驗。特別是,中國多級電力市場的空間結構和多時段電力市場之間協調配合等問題,都需要密切結合電力市場的實際情況加以逐步研究與完善。
4結語
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是智能電網運行的神經中樞。本文闡述了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的總體結構,從大電網可觀測性、可控制性和多級調度的協同性、電網運行經濟性及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系統自身安全性等方面系統總結了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取得的主要技術突破與應用成效。結合未來電網的發展需求,從基礎平臺、基礎數據、分析與計算、電力市場發展、配電網等方面全面闡述了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迫切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技術問題,并展望了相關技術的應用前景。
參 考 文 獻
[1]辛耀中,米為民,蔣國棟,等.基于CIM/E的電網調度中心應用模型信息共享方案[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3,37(8):1-5.XINYaozhong,MIWeimin,JIANGGuodong,etal.SchemeofapplicationmodelinformationsharingbetweencontrolcentersbasedonCIM/E[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13,37(8):1-5.
[2]王益民,辛耀中,向力,等.調度自動化系統及數據網絡的安全防護[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1,25(21):5-8.WANGYimin,XINYaozhong,XIANGLi,etal.Securityandprotectionofdispatchingautomationsystemsanddigitalnetwork[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11,25(21):5-8.
[3]姚建國,楊勝春,單茂華.面向未來互聯電網的調度技術支持系統架構思考[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3,37(21):52-59.YAOJianguo,YANGShengchun,SHANMaohua.Reflectionsonoperationsupportingsystemarchitectureforfutureinterconnectedpowergrid[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13,37(21):52-59.
[4]張伯明,孫宏斌,吳文傳,等.智能電網控制中心技術的未來發展[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9,33(17):21-28.ZHANGBoming,SUNHongbin,WUWenchuan,etal.Futuredevelopmentofcontrolcentertechnologiesforsmartgrid[J].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09,33(17):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