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作為復雜而龐大的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既是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又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的一項角色外行為,帶來的社會資本為企業提供了顯著性差異的外部制度環境, 甚至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戰略性影響。近年來持續發生的“三氯氰胺”、“瘦肉精”事件、“郭美美”、“壹基金”危機以及“加多寶”義捐等等社會責任行為,都給企業、組織甚至整個社會的形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因此,有效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高企業的社會資本,對企業的進退存亡至關重要。
不過,企業自身是以盈利為導向的經濟組織,其最終目的是實現股東利益,創造利潤。而事實上,由于可利用資源的專用性和有限性,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所耗費的資源主要來自于組織的冗余資源。 由于不同類型的冗余資源容易產生不同的社會責任動力機制,企業只有對冗余資源進行合理分類、分配,才能高效實現社會責任,獲得社會責任的直接效應和溢出效應,以期基于冗余資源的全局性發展。
一、組織冗余資源及其分類
企業的生產和服務的提供離不開外部政策、環境和合作商的支持,更離不開內部資源的支撐和投入,由于受決策有限性和技術局限性的制約,任何企業都不可避免地產生冗余資源。 上世紀六十年代,由 Cyert 和 March(1963)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冗余資源的定義,強調冗余資源的超量性和可控性。 Bourgeois(1981)又把組織冗余資源界定為組織中一種實際的或潛在的應對環境變化的資源緩沖物,它可以使組織成功地應對內部調整和外部制度環境變化的壓力,以及根據外部環境而實施戰略變革,全面地指出了冗余資源的緩沖性和雙態化的特點。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企業冗余資源問題也越發重視,方潤生(2008)教授總結認為,組織冗余資源是企業在生產既定水平產出下,超出當時技術可能性的最低限度投入所產生的資源存積及其功能和價值潛力,側重于從冗余資源的技術性和價值性的兩個角度研究。但是企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終歸是有限度的。 我們認為,冗余資源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減少內外環境變化的威脅,掌握的超過企業本身價值創造能力被閑置的和可自主利用的資源。冗余資源具有有限性、價值性和多樣性等特點。
冗余資源的諸多特點對企業實施社會責任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Singh\\(1986\\)根據冗余資源是否被組織的生產過程所吸收而將冗余資源分為已吸收冗余資源(Absorbed Slack)和未吸收冗余資源(Unabsorbed Slack)兩個維度。 已被吸收冗余資源是指已經嵌入到企業指定的價值鏈創造體系中, 難以挪作他用的冗余,主要包括操作冗余和人力資源冗余(Voss,2008)。 未吸收冗余資源主要是指那些沒有被應用于企業常規化的產品或服務創造的過程中而閑置的冗余,典型表現為企業的流動資金和潛在貸款。
二、社會責任的界定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它是隨著企業的日臻發展和社會文化的深入認識逐漸被提出來的。 Carroll(1991)提出著名的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的模型,依次是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開啟了國外對社會責任的分類研究。 國內學者周祖城(2005)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應該承擔的,以利益相關者為責任對象,包含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在內的一種綜合責任結構,倡導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應該從社會角度而不應該從企業角度。 不言而喻,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均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投入或參與,只不過主體不同,提供的資本形式也有所不同,股東投資者提供的是物質資本,而非股東投資者提供的是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本,他們的利益同樣需要得到滿足。企業來源于社會,也必將回饋于社會,這是孕育于市場經濟沃土下典型的社企關系,而社會責任恰恰是有效實現社企融合的橋梁。 因此,基于社會責任的諸多模型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除了考慮企業作為“經濟法人”和“規制法人”角色(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的同時,還需要承擔“公益法人”的角色,如員工福利、慈善捐贈,社區建設,環境保護、綠色科研等。同樣,基于社會責任的多種形式,企業冗余資源是否被企業流程所吸收,對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效度亦尤為重要。
三、組織已吸收冗余資源和社會責任
企業中已吸收冗余資源會抑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承擔社會責任,屬于企業的角色外行為。 已吸收冗余資源主要包括操作冗余和人力資源冗余,從交易成本理論的角度來講,操作冗余和人力資源冗余往往具有高度的資產專用性,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比較少。高度的資產專用性決定了操作冗余和人力資源冗余重配成本高,指向性強,這類資源多數情況下只能用于企業的某些特定方面。 操作冗余已經處于企業的半消化階段,具有明顯的路徑依賴效應,一般對其均有約定俗稱的使用規則,操作冗余進入社會責任的使用軌道,難免出現與社會責任類資源難以匹配的困境。
德魯克(1999)的“社會責任有限性”觀點認為,如果企業某種社會問題牽涉到的社會責任超過其能力范圍,可以有理由地拒絕承擔。相對于操作冗余,人力資源冗余的處理可能更為靈活。人力資源冗余作為企業資源核心,它的調動勢必會影響到企業正常生產結構。 不過,作為社會角色中的資源使用者,面對有限資源,企業經濟收益的理性目標更容易戰勝社會責任的感性目標,最大化地統籌已吸收冗余資源的專屬性使用,優先滿足其股東目標。 更重要的是,對企業決策層來講,與履行社會責任相比,操作冗余和人力資源冗余占用成本較大、影響范圍廣,會直接地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或服務,為了減少無效或低效冗余,企業會優先解決已吸收冗余資源的難題,避免其對正常作業流程的影響,這在側面抑制了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投入和重視。 在資源強專用性、高轉換成本和有限性的基礎上,已吸收冗余資源扮演了抑制企業社會責任的角色。
命題 1:企業已吸收冗余資源與社會責任負相關。
四、組織未吸收冗余資源和社會責任
雖然不同類型的社會責任活動所需要的冗余資源也是有差異的, 但未吸收冗余資源主要來源于富余的資金或者潛在貸款,與已吸收冗余資源相比,其使用方式受約束小,社會責任的配置范圍廣,可以多形式地實現社會責任,如員工福利、慈善捐助、公益營銷等行為更多地與財務冗余相關,尤其是資金冗余,使未吸收資金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避免資源閑置和浪費;其次,從企業角度出發,通過承擔社會責任可以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減少利益相關群體摩擦等發展阻力,如:社區建設、公共政策的履行。 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也表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帶來良好的社會聲譽可以幫助企業吸引優秀人才, 激發員工士氣,從而產生長期收益,如:職工福利、職外生活;最后,在當下社會風氣日漸浮躁、群眾文化渴望“正能量”的轉型時期,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出更大的榜樣效應, 幫助企業贏得即時或潛在的行業優勢,產生較以往更大的社會溢出效果,既直接地增進社會福利,又無形地擴大產品和企業的社會影響力。這些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滿足帶來的巨大社會效應,對于擁有滿足正常生產流程之外的冗余資金和潛在貸款的企業來講, 完全有動力去爭取和實現其最大價值。
作為實現社會責任的重要依賴,未吸收冗余資源越多,利用冗余資源的方式更加自如,成本獲得最大化避免,越為其實現社會責任提供緩沖空間,產生的競爭優勢越明顯。 如果企業的內部資源比較緊缺,未吸收冗余資源更是奢望,資源經?!按蚣堋?,社會責任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因此,在數量足余的情況下,企業利用未吸收冗余資源靈活配置和低轉換成本的特點,主動增加未吸收冗余的社會責任性投資,平衡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取得巨大社會直接效應和溢出效應,獲得政府政策支持、良好的社會反饋和持續的顧客市場,也不失為一種理性決策。
命題 2:企業未吸收冗余資源與社會責任正相關。
已吸收冗余資源會抑制企業創造空間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社會責任負相關;未吸收冗余資源更有利于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社會責任正相關。企業在社會轉型時期,面臨著經濟環境之外諸多考驗, 需要在冗余資源對社會責任影響較大的基礎上,企業管理者深刻認識到二者的關系,戰略性留存一定量的未吸收冗余資源,或者已吸收冗余資源能夠權變地轉化為未吸收冗余資源,限制已吸收冗余資源的局限性,化被動為主動,變威脅為機會,從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冗余資源與社會責任的有效過渡和對接。
參考文獻:
[1]孫德升,尹玨林.冗余資源與企業社會責任———以福布斯慈善榜上榜房地產企業為例[J].南方論叢,2012,12(2)48-52,58.
[2]方潤生,王長林.組織冗余理論研究綜述[J].中原工學院學報,2008,19\\(3):13-18.
[3]周祖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形式與內涵[J].理論學刊,2005\\(2):58-61.
[4]徐二明,楊慧,呂源.中國上市公司的組織冗余與公司慈善[J].經濟管理,2013,34(1),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