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已成為“國家戰略”.2015 年 1 月,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下發后,各地社科系統圍繞《意見》指出的“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的智庫建設轉型改革動作頻頻。智庫的競爭力歸根結底由研究成果的社會影響力所決定,所以圍繞提高智庫產品影響能力建設的舉措是當前地方社科智庫建設的主題。
一、主要問題和比較優勢---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地方社科系統在新型智庫建設中存在諸多限制和問題。一是偏理論輕應用的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現狀短時期內難以扭轉。二是以論文著作為核心的職稱評定體系的指揮棒與決策咨詢類文章的改革導向存在沖突。三是以獲取資源為主要目標而拼湊的創新團隊建設缺乏集群效應。四是重產出輕推介的發布渠道難以適應新時期信息流通規律。五是地方社科系統在人才待遇方面與黨政、高校及民間智庫的優勢逐漸減少。這些問題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地使得智庫成果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地方社科智庫和地方黨政、高校及民間智庫相比也有一些比較優勢。一是社科系統比黨政智庫具備更加完備的學科體系和相對較小的行政壓力,可以更加獨立客觀的調查研究、分析問題;二是社科系統與黨政部門聯系較為密切,比高校智庫擁有更多的行政推介資源,專職的研究人員也比同時肩負教學任務的高校專家更為職業化,且更容易組建穩定的項目團隊;三是社科系統比民間智庫擁有更為穩定的財政支持和科輔后勤保障。這些比較優勢都是堅定社科系統做好新型智庫轉型工作的信心來源。地方社科系統要打造新型智庫,就要首先正視自身問題,深挖潛力,放大優勢,進一步優化布局,改革科研運行機制,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機制,學習借鑒并創新成果發布和推介手段,不斷擴大社科智庫對社會思想和地方決策的影響力。
二、人才與團隊建設---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
人才是智庫影響力建設的第一要素。地方社科系統的專家學者大多長期在社科系統工作,較少到黨政部門和企業交流任職,這與西方智庫人才的“旋轉門”機制有很大的不同。社科專家多熟悉理論和宏觀政策,但對操作性政策一般缺乏了解,信息渠道多靠個人能力,缺乏行政手段收集情報文獻。社科系統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就要積極向黨政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推薦專家學者掛職任職;推薦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到系統外專業對口單位和部門學習鍛煉,探索制定研究人才引進或兼職辦法,積極穩妥地通過協同機制向外單位同行“借智借力”;建立與智庫績效考評辦法和相應的職稱評定與薪酬分配制度,合理提升智力貢獻在收入中的比重,如果人才待遇遠低于本地相同科研單位,智庫建設就很難取得成效。要加強以應用對策研究為主的創新團隊建設。創新團隊的組建必須以研究問題為中心,不能搞“拉郎配”,只重項目申報,不關心成員在團隊中的實際作用。要特別注重團隊文化和協作精神建設,注重適當吸收科輔和行政人員參與團隊建設,形成合力,提高項目運行效率。
三、體制機制和制度---渠道通暢水自流
智庫建設有其內在的規律和特點,要順應這個規律,深化內部管理體制、制度和運行機制的改革。一是要深化內設機構改革。應統籌分析國家和地方改革發展戰略方針政策,既著眼長遠,同時根據形勢發展需要不斷優化學科布局,勇于在自身的研究實力與研究特色的基礎上,打破所、室、中心等內設部門的行政建制,成立跨部門、跨學科的創新學術團隊,通過內設機構調整,逐步建立以應用對策研究為主體、以優勢特色學科研究為支撐、以重點和優勢學科為依托的科研體系。對受制于機構編制相關規定,不能快速實現機構改革的,可以成立組建研究中心,作為實體機構運行。二是深化科研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圍繞課題立項、經費管理、成果評價等關鍵環節,通過科學化的制度安排激勵研究人員提交高質量的咨政報告。在立項上要加大重大現實理論問題的扶持力度。在遵守財經紀律的前提下,優化報銷制度,提高科研績效在工資中的收入比例,在項目資金中適當體現智力型勞務收入。修訂科研考核辦法和優秀科研成果獎勵辦法,將決策咨詢類成果納入科研考核與獎勵范疇。三是深化職稱評定改革。目前,多數省市自治區的社科系列職稱評審主要依據論文和著作這兩大塊內容。應加大決策咨詢類成果的在職稱評審中量化指標體系的研究,提高對應用對策研究成果評價對職稱評定的影響程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應用型研究崗位,并制定相應的具體條件,從體制和機制方面確立以應用對策型研究為主的科研導向。
四、注重發揮傳統學科優勢---天生我才必有用
地方社科系統自成立起,雖然突出了地方優勢特色學科,但基本多是按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大類仿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設置相關小而全的研究所、中心。這既是歷史形成的結果,也是各省市自治區多年來落實中央關于全面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精神的現實要求。新智庫突出對策應用的要求很容易產生新的學科不平衡問題。對此,地方社科系統應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局部和全局的關系,數量和質量的關系,要對基礎學科的創新項目成果給予高度扶持。一門學問能夠發展成為系統知識的學科層面,一定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物,有著現實的需要。比如邊疆史地、民族宗教等學科在和平穩定時期可能處于默默無聞狀態,一旦出現領土、領海糾紛或民族宗教問題,基于學科研究之上的政策建議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一方面,基礎理論研究要加強與社會經濟等現實問題的聯系,要主動對接人民的期待和黨委、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應用對策研究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學術積淀,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有見地、有影響的應用對策成果。即使是人們公認的純學術研究,也應在新型智庫建設中,要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結合實際,積極創新。例如,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從機構名稱上看很難和智庫掛鉤,但他們編送各地供領導參閱的內部資料《清史參考》就有著濃厚的“歷史照進現實”的意味,2014 年至 2015 年 4 月,圍繞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的系列文章有《甲午 120 年祭》《三國干涉還遼與清政府毀約再戰之議》等;圍繞法治與反腐的有《清代刑部秋審處及其司官》《乾隆朝外八廟營建貪腐案》《江南的“鋪戶當官”與官商關系》《晚清的訟師》《兩江總督趙弘恩與地方社會治理》;反邪教的《乾隆年間太湖自殺慘案與張保太大乘教》等,這些嚴肅的學術文章短小精悍,多在 3000 字左右,大字體,無引文注釋,適合短平快閱讀,為領導干部學史用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五、創新成果推介工作---服務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酒香還需瓶子新,酒香還需勤吆喝”,一個是包裝,一個是宣傳,這些商界常用的戰術,在社科智庫的成果推介工作上也是可借鑒的。在包裝上,一些地方滿足于期刊論文式的決策咨詢建議,只重視大部頭的研究報告,年度藍皮書系列換湯不換藥,設計老套;在宣傳上,沿襲計劃體制內的成果發布形式,著作和論文發表之后便束之高閣,不懂信息化時代的智庫資源開發。社科成果凝聚著社科人的智力心血,沒有理由在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上出現梗塞,作為公共服務,更需要深入末端和“售后”,不斷創新載體、形式和發布渠道。一是要善于學習借鑒。要想方設法收集研究黨政軍智庫和民間智庫的研究成果,借鑒和吸收他們靈活多樣的成果內容與形式,建立內部的情報交流學習系統。社科系統內部也應加強交流與學習,建立內部相互通報的渠道,對兄弟單位顯有成效的做法應重點參考。如北京社會科學院主管、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主辦的《領導決策信息》《改革實踐經驗》《壹周學“習”重點》《深改檔案》等刊物,引入了平面設計的理念,通過色彩和圖表清晰和美化了報告內容,拋棄傳統的引文注釋規范,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鏈接”“批注”“圖示”等方式,深度解讀,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送的內部政策研究成果《調查研究報告擇要》每期也就是 3000 字左右,陳述問題開門見山,意見建議干脆利索?!爸v管用的話,不講虛話,講反映自己判斷的話,不講照本宣科的話?!?/p>
二是要開發智庫成果的“新聞眼”要素。所謂“新聞眼”,就是記者獨特的觀察事物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在信息時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決策咨詢類報告的首要影響的對象是黨政決策者,如何讓決策者從海量的信息中引起關注,就需要我們要像做新聞那樣敏銳地發現問題,引入全新的概念,快速精準地反應,同時要有深刻獨到的分析,簡潔明了的敘述,穿透表象,凸顯價值。
如新華社(新華網)主辦的《內部參考》《網絡輿情參考》人民日報(人民網)主辦的《思想理論動態參閱》《網絡輿情》等系列,從標題、內容到結構,都應加強學習借鑒,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三是要合力打造成果轉化平臺。在智庫建設萬馬奔騰的時代,光靠個人或一個部門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必須要整合系統內部所有資源,甚至要組建專門的成果推介團隊開發人脈、調動資源、協調關系。比如一些學力深厚的老專家、老學者,對現代傳媒技術和決策咨詢類文稿寫作并不熟悉,這就需要有我們有專門的編輯團隊對其論文和文章進行二次加工,在標題和內容的形式上做更加符合決策層閱讀習慣的編輯整理。除傳統的內部決策參考、學術報告、媒體宣傳外,還應加強網絡推廣,對不涉密的研究成果在以專件向有關部門和領導呈報的同時,通過網站、微信、會議等平臺及時發布,以擴大影響,主導熱點問題研究的話語權。四是要重視品牌建設。品牌就是招牌,讓人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你。要建立健全品牌建設的相關管理制度,從規劃、維護到考核都要有一套管理辦法。重視標示在智庫品牌建設中的承載和傳遞作用,地方社科智庫應在調研分析、要素挖掘的基礎上,設計能夠突出特色、簡介明了的標示,植于決策咨詢類成果的紙質或多媒體頁面中,以達到讀者在海量的信息載體中能夠有效識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國智庫如何參與改革決策?[N].北京青年報,2013-11-11.
[2] 本刊特約評論員。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J].遼寧經濟,2015(04) .
[3] 朱旭峰。中國智庫建設 10 大關鍵詞[J].理論學習,201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