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校心理疏導工作中,常常出現心理疏導技巧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效果不佳,學員反應敷衍甚至冷漠的現象。這些問題往往是和心理疏導中溝通態度,溝通方式,溝通載體,溝通內容上存在的誤區有關,因此,在心理疏導中,澄清心理疏導中的溝通誤區對掌握相應有效的疏導溝通方法,正確運用疏導溝通技術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溝通態度上的誤區
由于軍校心理疏導的特殊性,在給學員做心理疏導時,身份是十分特殊的,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管理者一方面又是疏導者,雙重身份的轉換,最后往往把心理疏導變成了思想教育。甚至有些同志認為給學員做心理疏導不能和像地方一樣應該像疏通水龍頭一樣,只有壓一壓,訓一訓才能暢通。于是在心理工作中總是用慣有的干部口吻,高高在上的姿態來說教人,改變人。這些誤區嚴重影響著溝通的效果,直接導致疏導的失敗。社會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原理“自我價值保護原則”.人有一種自我支持的傾向,當感受到自己被控制,被操縱時,心理會出現抵抗反應。根據這個原理我們來看一看,當我們的者疏導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擺出一副教訓人、改變人的架勢,結果就會招致學員的心理抗拒,更多的心理能量放在了內心的抵抗上,至于你說什么可能不那么在乎了。在心理疏導中,尊重和接納是對待來訪學員的最基本態度。只有尊重和接納,才能創造一個安全、溫暖、信任的氛圍,學員才能放下思想包袱,進一步敞開心扉。怎樣尊重和接納呢? 把官兵看作是在人格、情感上彼此平等獨立的個體,不以自己的價值準則和好惡為標準,而是完整地接納和信任官兵。尊重每一個來訪學員,不管他是富裕貧窮,地位是高還是低,能力是強還是弱,無條件地接納每個學員,不管你是否喜歡還是不喜歡。
二、溝通方式上的誤區
有了正確的態度接下來就要進入疏導工作的準備階段,這時候我們常常集中思考在疏導中要和來訪者談論的內容,很少有人會思考在疏導中該如何去有效地傾聽。大部分同志認為,做疏導工作就是靠說,說得好,說得精彩,才能疏導成功,這其實是心理疏導中最大的誤區。
我們看一個心理疏導者是否入門不是看他會不會說而是看他會不會聽,會聽才是心理疏導者入門的標準。我們甚至可以很武斷地說,心理疏導有效與否的依據就是看在整個疏導過程中,是說得多,還是聽得多,是疏導者說得多還是學員說得多。我們和學員溝通的目的是為了相互的理解,達到心與心的交流,如果沒有很好的傾聽,就不能理解學員所表達的意思。在疏中做到有效的傾聽,避免進入溝通方式上的誤區就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用耳: 就是在傾聽過程中不輕易打斷對方,不要急于判斷。輕易打斷對方往往是因為我們要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一種自我主體意識的體現,但在疏導中容易成為溝通的障礙。不要急于判斷就是不要用自己的感受、體驗、經歷去判斷,讓我們的學員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完。
在給學員做心理疏導的時候,我們常常就先入為主,傾聽太少,很容易下自以為是的判斷,這些行為無疑使給學員原本受傷的心靈增添了委屈,雪上加霜。因此作為軍校心理疏導者要從一個興奮的說話者成為一個耐心的傾聽者,用耳聽,就是要不打斷,遲判斷。
用眼聽: 聽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動作等弗洛伊德曾說“凡人皆無法隱瞞私情,盡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緘默,但他的手指卻會多嘴多舌”,他認為,交流中僅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在有意識和認知的狀態下進行的。大部分是無意識的通過聲音、姿態、表情和手勢等傳送各樣的信號,手勢和姿態比語言包含更多的信息。因此我們在跟官兵溝通時,既要聽清他說什么,更要用眼聽清他是怎么說的。
用心聽: 既要聽清事實,更要聽出背后的情緒、想法以及行為模式。我們說聽清事實很容易,但要聽出事實背后的情緒,習慣,需要一定的歷練。我們舉個例子:
兩個學員出公差運梯子不知怎么搶擊碰到了一起。對此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表述方法,從這些不同的表述中可以發現每個人背后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對人對事的態度性格思維方式等線索。比如第一句甲“你碰到我了”對事件作了客觀的描述,第二句乙“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以負責的態度作了自我批評,但同時這種人也可能凡事都自我歸因,自省自責自卑退縮,第三句丙“要不是為了避開前面的人我是不會碰到你的”表明是別人的過錯不是自己的責任,這種人可能常推諉容易有攻擊性,第四句丁“今天真是倒霉”則含有宿命論的色彩,凡事易認命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這些都需要我們用心去傾聽。
三、溝通載體上的誤區
在心理疏導中并不是一味沉默被動聆聽,我們還要作出恰當的反應,鼓勵學員表達出自己的觀念和感受。在鼓勵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忽略非語言反應,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三個誤區載體上的誤區。非語言行為指交談中的坐姿、坐位、手勢、握手的方式、面部表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早在 1972 年就公布了他關于“沉默的聲音”
的研究成果: 人與人的交流非語言行為占 85%,可以看到非語言行為所傳遞的信息遠遠超過語言所傳遞的信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你向一個根本聽不懂中文的老外微笑,并用熱情友好的動作說: “你真苯,”估計對方也會投以你友好的微笑。所以在與學員交流中非語言行為也是十分重要的。疏導者目光不定,輕敲桌子,擺弄著筆等這些非語言動作傳達的信息足以讓被疏導者失去興趣和希望。我們該如何做出恰當的非語言行為呢? 社會心理學艾根留給人們的SOLER 溝通模式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S: 表示坐姿或站姿要讓對方看見。學員做到你的左手邊,這樣他即能和你保持視線的接觸,又很容易把暫時分開一下 O: 表示姿勢要自然開放可以適時的點頭,時有微笑,做出鼓勵的手勢,甚至可以輕拍對方。
L: 表示身體要微微前傾
E: 表示目光接觸,一般我們把目光放在鼻子為中心的這個三角區就可以了。當對方傾訴時多看一些,自己說話可以有一些移開。如果我們的學員有意避開目光,就不要一味的盯著以免加劇他的緊張。
R: 表示放松
如果你做到,那么你傳達給我們學員的是“我很尊重你,對你很關心,我的內心是接納你的,這里很安全,請放心”.
四、溝通內容上的誤區
很多軍校疏導者在對學員疏導中會一上來就一大堆的大道理來安慰我們的學員,把學員想成執行力 300% 的 SU-PERman,認為只要道理分析好說出來,學員就一定會照辦,其實學員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有先入情才能入理,只有設身處地地深入學員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他的思維和學員建立良好的同感基礎了,許多問題甚至不用說理方而大事化小,迎仞而解。入情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 共情。共情就是從學員的心理出發,用對方的心情去感受,通過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讓我們的學員敞開心扉,這是心理疏導順利推進的關鍵。那么又如何做到共情呢? 這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時常??梢韵氲胶i熖炜?,卻往往還是從自己出發去看他人的困擾,痛苦。同樣或相似的經歷和遭遇的缺少使我們很難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那我們該如何做到共情呢? 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 學員在講述事情的時候,我們要思考這個學員他現在的感受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比如: 不能理解一個你可以從這些感受與他的性格,他的經歷的聯系感受原因?
第二: 等學員把某一問題表達完整后,我們準確地把我們理解的東西表達出來傳達給我們學員?
第三: 適時驗證自己是否與學員真的產生了共情。
比如我們以開導一個人際關系有問題的學員為例子,你表示共情: “別人不愿意和你玩,你很失望,難過,我不知道我這種感覺是不是準確的”綜上可得,在心理疏導中只有擺正溝通態度,學會傾聽,妥當反應,適時共情,才能做到有效的心理疏導,避免走入疏導溝通誤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