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渡鎮位于貴州省開陽縣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丘陵山區,鎮內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開陽縣乃至貴州省的優質“雙低”油菜生產基地。發展油菜生產對促進楠木渡鎮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栽培管理等水平不高,近年來在油菜生產中出現了一些病害。霜霉病 [Peronosporaparasitica(Pets.)Fr.]是油菜生產上的常見病害之一,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冬油菜產區。油菜霜霉病在條件適宜的年份和地區,可以導致大面積10% ~ 50% 的植株發病,嚴重時 100% 發病,使油菜單株減產達 10% ~ 50%[1],嚴重影響了油菜的品質及產量。
1、病原
油菜霜霉病病原真菌為寄生叉霜霉菌,菌絲無色、無隔膜,寄生于寄主細胞之間。孢子囊為無色、單胞、卵圓形。孢子囊梗由菌絲直接產生,如樹枝狀,頂部分叉、小梗尖細,向內彎曲。卵孢子為淡黃色、近圓形、表面有皺紋。一般以卵孢子或休眠菌絲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附著種子上越冬越夏,在適宜環境下易萌發。卵孢子和孢子囊可借風雨或農具傳播,萌發抽出芽管,從氣孔或表皮侵入寄主組織發展為菌絲,菌絲產生孢囊梗從氣孔伸出,孢囊梗產生孢子囊,孢子囊借媒介傳播進行再侵染。侵染后期,菌絲產生卵孢子。
2、發病原因
2.1 品種抗性
由于霜霉病具有周年發生的特點,一般化學防治方法費工費時,且效果不理想,故選用相對抗病的品種為較為理想的預防方法。目前,油菜品種均對霜霉病沒有高抗性,霜霉病發生與品種及株型有關,在現有的油菜品種中,一般認為甘藍型油菜較抗病,芥菜型油菜次之,白菜型最易發病[2]。葉片、莖稈越密的品種易發且危害越重。
2.2 氣候因子
霜霉病的發生流行與氣候條件,尤其是溫濕度關系密切。其中,溫度決定病害出現的遲早和發展速度,降水(濕度)決定病害發展的嚴重程度。冬季氣溫低會影響病菌的萌發和侵染,所以冬季油菜發病輕;當氣溫上升到 12 ~ 25℃時,若遇連續陰雨,該病快速蔓延、擴展。
2.3 栽培管理
連作田塊發病明顯易發病且重于輪作田塊,水旱輪作發病明顯輕于復種。土壤薄瘦和黏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種植密度大和氮肥施用導致油菜徒長等均會加重病害的發生發展。
3、病狀
霜霉病主要為害葉、莖和角果,常常導致油菜不能結實或結實不良,種子品質下降和減產。發病初期葉片上有淡黃色斑點,后擴大成黃褐色大斑,受葉脈限制,病斑呈不規則狀,濕度大時葉背病斑出現白色霜狀霉層,底葉先變黃枯死。莖和花序受害,先出現水浸狀病斑,后擴大成不規則狀黃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上生霜狀霉層?;ㄐ蚴芎Ρ憩F為彎曲、變形、腫胖、花器變大呈龍頭狀,表面有霜霉狀物。嚴重植株整株均有霉狀物,不能結實,最后干枯死亡。
4、防治措施
4.1 農業防治
最好根據試驗示范結果,選擇相對抗病的品種進行種植。實行輪作,盡量不連作,與玉米、水稻、高粱等實施 2 年以上的輪作,最好實行水旱輪作,可大大降低霜霉病的發生與危害程度。田間開好三溝,平時注意清溝排滯,降低田間濕度。合理施肥,防止偏施、遲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油菜植株抗病力。早期摘除基部老黃葉,花期摘除中下部黃葉帶出田外,用作飼料或漚肥。油菜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植株等集中燒毀。
4.2 藥劑防治
于初花期病葉率達 1O% 時開始噴藥,視病情防治 1 ~ 2次,陰雨天數多時最好防治 3 次,隔期 5 ~ 7d 防治 1 次,植株上下部均要噴藥??捎?5O% 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1000 ~ 1500 倍液,或 7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或 25% 甲霜靈可濕性粉劑 500 ~ 700 倍液噴施。汪彥欣等試驗表明,用80% 烯酰嗎啉防治,其防效較高,持續時間較長,可以在生產上推廣應用[3]。尉吉乾等研究表明,0.3% 苦參堿乳油和 25%烯酰松脂銅水乳劑對油菜霜霉病的防效相對較好,第 2 次施藥后 14d 防效分別為 48.74% 和 45.91%;2 種藥劑對油菜安全,具有較長的持效期,可以作為防治油菜霜霉病的有效藥劑推廣使用,在霜霉病發病前期或初期用藥最好,推薦使用濃度為300 ~ 500 倍液[4]。
【參考文獻】
[1] 劉紅雨,劉勇一,牛應澤,等 . 油菜不同人工合成系后代材料的霜霉病抗性 [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3,21(2)122-125.
[2] 文雁成,張書芬,王建平,等.對甘藍與大白菜種間雜交合成的甘藍型油萊的研究 [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1999,21(4):8-11.
[3] 汪彥欣,尉吉乾,岑銘松,等 . 油菜霜霉病防治的藥劑篩選試驗 [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5):20-21.
[4] 尉吉乾,徐文,吳 耀,等 . 油菜霜霉病新型防治藥劑的防治效果 [J].江蘇農業科學,2010(5):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