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情況
浮山縣位于太岳山南麓,臨汾盆地東緣,總面積940.6 km2,轄 2 鎮 7 鄉,185 個村委,人口 13 萬,其中農業人口 10.7 萬。境內地勢東高西低,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多年來,全縣共建成各類農建工程 385 處,累計完成土石方2 185 萬 m3,流域綜合治理 8 533.3 hm2;綠化工程14 項,1 666.67 hm2;土地開發 333.33 hm2;中低產田改造 1 066.67 hm2;建設各類飲水安全工程 313 處,解決了 567 個自然村、97 267 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
近年來,浮山縣堅持把農田水利建設工作放在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高度,堅持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圍繞產業抓農建,依托項目促農建,捆綁資金推農建,創新機制活農建,全面鋪開以農業節水、土地整治、飲水安全、改善生態為重點的農建工程,極大地推動了全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展,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2、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建設標準偏低,老化嚴重
浮山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大部分為幾十年前所建,基本上不符合排灌標準,經多年運行,老化嚴重,不能發揮其應有功能。另外,提灌工程能耗大,效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數低,不能滿足灌溉需要。
2.2 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分散
近年來,浮山縣對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大多為一些小型工程,項目分散,致使資金使用效率低。再加上農村稅費改革、“兩工”取消后,出現了勞力組織難、連片治理難、資金投入難、現有水源污染嚴重整治難、上級資金捆綁使用難等問題。
2.3 農田水利工程缺乏管理機制
目前,農田水利工程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產權不明晰,致使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混亂,長期無人維修,工程實際效益難以有效發揮。
3、 發展對策
3.1 圍繞產業建設抓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圍繞全縣“草食畜、干鮮果、小雜糧”三大主導產業,依托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通道綠化、旱作農業、流域治理,實施“引水、植樹、保水、改土”等項目,帶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整體規劃,幫助農民徹底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3.2 統籌謀劃,部門聯動,形成合力,促進農田水利建設工作
要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工作,政府必須高度重視,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主要內容,對水、田、路、林、機、牧提出明確的發展目標,同時要求各涉農部門在項目“建設主體不變、資金使用用途不變、管理職能權限不變”的前提下,對工程項目進行聯體實施,使涉農部門分工協作,統籌兼顧,有效克服過去涉農部門工程項目分散,資金使用效率低下,整體效能不佳的狀況。水利、國土、林業等部門要在縣委、縣政府統一組織下,工程統一規劃,人員統一使用,資金捆綁投放,任務分工包干,有力促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3.3 產業聯動,增強效力,讓農田水利建設為新農村注活力
政府要始終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貫穿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全過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圍繞調產抓農田水利建設,抓好農田水利建設促調產,通過產業融合,提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質量和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優化升級。建設規模大、起點高、效益好的農田水利工程,同農業結構調整、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改善全縣農業基礎設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為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打好基礎。
3.4 創新機制,廣籌資金,為農田水利建設提供動力和資金保障
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機制,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注入新的活力。一是企業幫扶。鼓勵引導廠礦企業對農田水利建設工作進行幫扶。二是社會融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的原則,鼓勵社會各界、個人及工礦企業參與小型設施的承包、租賃、拍賣和股份制合作,并允許繼承、承包、有償轉讓。三是項目投入。加強縱向聯系,想方設法上項目,爭資金,組建項目梯隊,大的不放,小的不丟,千方百計加大水利水保投資。四是財政補貼。培養工業反哺農業的理念,逐年提高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支出比例。
五是以勞代資。嚴格執行國家的稅費改革政策,按照農民自愿的原則,堅持“一事一議”,積極動員廣大人民群眾投身農田水利建設工程。
3.5 創新模式,加強管理,推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認真總結農田水利建設工作的經驗,創新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模式,強化監管,力求把每項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建成富民工程、效益工程。后續管理要到位,堅持管理始于建設,落實管理措施,確保工程效益。根據國家有關政策,采取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所有權,出讓使用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切實推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