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宣州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1.1 化肥施用現狀 宣州區作物播種面積常年保持在13.6萬hm2左右,在化肥施用中,普遍存在地區、作物間的不平衡性和化肥利用率偏低等問題。據統計,2009年宣州區化肥總施用量3.92萬t,到2013年增至4.48萬t;單位面積施用量增至339.4kg/hm2;氮、磷、鉀肥施用量(折純)分別為1.73萬t、0.76萬t、0.51萬t;化肥平均利用率僅為32.8%.化肥被農作物吸收利用的養分較少,剩余的60%以上的養分通過揮發、淋溶、隨水等各種途徑流失,并進入水土環境中,造成土壤板結、水體富營養化等污染問題;此外,化肥中過量的重金屬成分長期積累在環境中,被農作物吸收,極易損害人類身體健康。為此,自2011年起,宣州區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13年推廣面積增至4.88萬hm2,推廣面積逐步擴大,但增長緩慢,農戶接受困難。
1.2 農藥施用現狀 目前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控仍然以化學防治手段為主。隨著農藥監管體系的逐步完善,高毒、高殘留農藥被禁止施用,目前市場上的農藥均為低毒、低殘留農藥,但由于農民防治技術水平低,長期過量施用農藥,不僅造成了病蟲的抗藥性,縮短了藥劑的使用壽命,更造成了農藥殘留、農田土壤污染及水污染現象嚴重。
另外,由于種植戶以及農資經營戶對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意識不強,導致田埂邊、田邊小池塘旁或村邊的小河邊隨處可見農藥包裝廢棄物,直接造成了水體污染,威脅家禽及人類健康。
1.3 農地膜使用現狀 據宣州區農業環保站2014年4月份調查統計,2009-2013近5a全區地膜使用量逐年增加,2013年全年地膜使用量增至593t,覆蓋種植面積達1.05萬hm2,其中煙草使用面積達0.46萬hm2,其余用于蔬菜及其他農作物。近5a全區地膜用量合計2 657t,地膜回收量合計2 103.44t,殘留量合計553.56t,殘留量占總用量的20.83%.據調查,煙草種植戶、種植大戶及專業合作社組織地膜回收率基本達到90%以上,而一般農戶的地膜回收率僅為10%~15%.隨著覆膜栽培技術應用面積的逐年增大,地膜帶來的農田“白色污染”日趨嚴重。由于生產這些農用塑料薄膜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資源,如不加以有效地回收利用,將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此外,由聚乙烯制成的地膜本身無法降解,任由其大量殘留在土壤中,不僅會嚴重破壞土壤環境,而且會阻礙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多年后農田將有可能無法再生長作物。
1.4 畜禽養殖污染現狀 據統計,宣州區2013年生豬出欄18.64萬頭,蛋雞存欄75萬只,肉雞出欄2 070萬只,肉牛出欄1 133頭,奶牛存欄165頭;生豬養殖專業戶253戶,蛋雞養殖專業戶13戶,肉雞養殖專業戶272戶,肉牛專業養殖戶21戶。從規?;B殖場常年存欄量概算,如以生豬為例,一頭生豬從仔豬到出欄,產生糞 0.4t,尿0.6t,加上用于沖洗糞尿的水,總共可產生近2t污染物。
宣州區生豬年排放的污染物超過37萬t,這還不包括母豬、牛羊以及家禽的排泄物。畜禽養殖糞便污染對環境的危害有:一是造成大氣污染。養殖業糞污所揮發的有害氣味對空氣產生影響,主要有惡臭、有害氣體和攜帶病原微生物的粉塵,對人類健康直接構成威脅。二是造成水源污染。畜禽糞尿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氮、磷、病原微生物、抗生素、重金屬等,這些高濃度未經處理的糞便經過沖洗和下雨沖刷流入附近溝渠和河道,并滲入地下,使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惡化,嚴重時造成魚類大量死亡,嚴重影響人畜飲水、疾病傳播和生態平衡等。三是造成土壤污染。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通過污染水源,流入土壤造成水源性土壤污染,改變土壤成分,破壞土壤的基本功能,對農作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1.5 水產養殖污染現狀 宣州區是水產養殖特色地區,2013年全區水產養殖種類共計18種,主要以蝦、蟹、胖頭魚等特種水產品為主;養殖面積1.7萬hm2,飼料年投放量達3.7萬t.目前本區蝦蟹魚養殖采取的是生態養殖技術,注重種草移螺和生物制劑的使用,發展的是凈水漁業,不僅不產生污水,還能通過水草的凈化作用,減少水中氨氮等物質含量,達到凈水目標,對周邊環境無影響;胖頭魚養殖則主要使用生物肥肥水,由此造成了大溝水質過肥,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水體富營養化現象。
1.6 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現狀 宣州區現承擔農村清潔工程垃圾處理工作任務的鄉鎮有18個,街道辦事處2 個,總人口約 82.4 萬,截至 2013 年底農業人口數為65.560 9萬,農村日產生活垃圾約110t.在垃圾處理方式上,宣州區以“戶集、村收、鄉處理”為主,農村垃圾主要分為農業廢棄物、工業品廢棄物、建筑垃圾和生活積存垃圾等4類,其中農業廢棄物和生活積存垃圾由農戶投放到田間、地頭漚肥返田;建筑垃圾要求各村建立垃圾填埋場,設低洼點集中堆放,用作填坑修路備用;工業廢棄物中不可回收的有害垃圾定點投放,進入垃圾無害化處理程序。
1.7 區域水土流失現狀 根據安徽省水土保持公告數據,宣州區國土面積25.4萬hm2,無明顯水土流失侵蝕的面積21.8萬hm2,占國土面積的85.87%;水土流失面積共計3.59萬hm2,占國土面積的14.13%.全區丘陵區以輕度侵蝕為主,輕度侵蝕面積 2.89 萬 hm2,占國土面積的11.40%,中度侵蝕面積0.64萬hm2,占國土面積的2.53%,重度侵蝕面積0.05萬hm2,占國土面積的0.20%.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如下:破壞土地資源,降低土壤肥力,影響農業生產;惡化生態環境,導致生態功能下降;淤塞河湖庫塘,抬高河床,降低水利工程效益,致使洪旱災害頻繁;縮短航運里程,影響交通運輸;影響水環境,降低人民的生活質量。
2 綜合治理對策及建議
針對宣州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為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繼續搞好全區農業面源調查工作,及時掌握全區污染狀況,并因地制宜做好防治工作。具體應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長期不懈地對農業生態環境加以保護:
2.1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加強執法 一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報刊、網絡、媒體等開展生態警示教育,廣泛宣傳《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普及生態保護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面源污染危害的嚴重性,加強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二是認真貫徹執行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對不符合相關農業生態環境法規的企業和個人進行嚴厲打擊。
2.2 全面推廣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技術 針對農民盲目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農產品品質下降、病蟲害耐藥性增加、農村面源污染加劇等問題,應全面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程,并通過建設一批化肥農藥減量控害增效示范區,切實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一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通過優化氮、磷、鉀肥比例,改良土壤,控制過量施肥,減少化肥損失,提高化肥利用率,減輕化肥污染。目前該技術在宣州區主要用于大田作物推廣,需進一步向蔬菜、茶葉等經濟作物擴展應用。二是全面推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重點推廣選用抗病品種、種子處理、性誘劑誘殺、燈光誘殺、生物防治、生態控制和科學用藥技術。推廣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適時合理規范用藥,從根本上避免農民濫用、亂配農藥的習慣,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劑量,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統防區用藥采用集中配制,將用后的塑料瓶和塑料包裝袋帶回進行集中處理,減少農藥包裝物亂丟亂棄的現象。以點帶面,加快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的完善和推廣。
2.3 加強地膜合理使用 一是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群眾對地膜污染危害嚴重性的認識,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覺性。二是制定有關地膜回收的優惠經濟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的企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自行進行回收,實行以舊換新的方法,將舊地膜進行綜合利用。三是加強農資管理和制定農用地膜殘留量標準。加大市場農資管理力度,要求農用地膜生產企業和經銷企業按照國家強制性標準進行生產和經營,增強農地膜的韌性,農用地膜的最低厚度不能低于0.008mm,以此保證農用地膜的質量和確保農民使用后能夠順利回收。四是加快研制開發易降解、無污染的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根除地膜污染。五是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所謂適期揭膜技術是指把作物收獲后揭膜改變為收獲前揭膜,篩選作物的最佳揭膜期。適期揭膜具有地膜韌性好易回收、增強土壤通透性、促進作物生長、抑制田間病蟲害和便于后期田間管理的優點。
2.4 推進畜牧養殖業糞污處理技術改造 集約化、規?;B殖場的家畜糞尿及污水若處置不當,不僅對土壤、水體、大氣造成嚴重的污染,而且還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和養殖業的安全生產。目前畜牧養殖業糞便處理技術總體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因此急需推進畜牧養殖養殖業糞污處理利用技術改造,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相結合,與當地客觀實際緊密結合,正確處理集中與分散、處理與利用、近期與遠期的關系,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目標,應用先進技術和工藝,實現技術改造,從源頭減少糞便及污水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