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字PCR;絕對定量;拷貝數;實時熒光定量PCR.
自1985年Kary Mullis發明PCR技術以來,PCR技術一直是生物醫學領域中重要的實驗方法。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目前核酸定量的主要方法 是 實 時 熒 光 定 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數字PCR(Digital PCR,dPCR)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是對傳統PCR方法的技術革新,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在于計算核酸拷貝數方法不同,dPCR方法采用了新的定量策略和實驗思路,可以對核酸的拷貝數進行絕對定量,相比于qPCR不需要建立標準曲線,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已有很多基于微滴或芯片的商業化dPCR平臺應用于分子生物學、醫學等各個領域,并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從dPCR方法的發展歷史、原理及其應用方面進行了闡述。
1 dPCR的發展歷史。
1992年,Sykes等[1]從非淋巴細胞和正常體細胞背景中鑒定突變的白血病細胞,檢測了復雜背景下低豐度的IgH重鏈突變基因。該研究中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原則:有限稀釋、終點信號的有或無及對數據泊松分布的統計處理,為以后dPCR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97年,有研究利用玻璃毛細管作為載體進行PCR反應,可以對模板分子進行定量,驗證了Taq-Man探針可以檢測模板單分子,尤其在微小的反應體系中,發展了單分子定量技術[2],為dPCR單模板擴增提供了技術支持。
1999年,Bert Vogelstein和Kenneth W.Kin-zler[3]正式提出了dPCR的概念,可以將指數型函數轉化成線性函數,對模板進行有限稀釋,根據熒光信號的有或無進行精確定量。實驗利用384孔板對樣品進行稀釋、擴增,來檢測結、直腸癌糞便樣品中c-Ki-Ras基因突變,對數據進行泊松分布的處理。研究還提出了數字PCR的另外一個優勢,由于糞便樣本中含有大量的PCR反應抑制劑,通過對樣品進行稀釋,提高了對反應抑制劑的耐受程度。
2003年,Devin等[4]提出了BEAMing技術,包括小珠(Bead)、乳濁液(Emulsion)、擴增(Amplifi-cation)、磁性(Magnetic)。利用包被鏈霉親和素的磁性珠子和生物素標記的寡核苷酸,形成微乳液,進行PCR擴增,通過流式細胞儀檢測熒光標記來進行計數,這個技術為以后微滴式dPCR的產生提供了技術依據。
2006年,Fluidigm公司第一個生產商業化的基于芯片的dPCR儀,主要包括EP1系統和BioMarkHD系統。2009年,Life Technologies推出了OpenArray和QuantStudio 12K Flex dPCR系統,2013年,Life Technologies又 推 出 了QuantStudio 3DdPCR系統,采用高密度的納升流控芯片技術,將樣本均勻的分配至20 000個單獨的反應孔中。
2011年,Bio-Rad公 司 推 出 了 基 于 微 滴 的QX100dPCR儀,利用油包水技術,將樣品平均分配到20 000個微滴油包水中,利用微滴分析儀對微滴進行分析;2013年,Bio-Rad公司推出在QX100基礎上的升級QX200dPCR儀。2012年RainDance公司推出了RainDrop dPCR儀,在高壓氣體驅動下,將每個標準反應體系分割成包含100萬至1 000萬個皮升級別微滴的反應乳液,提高了dPCR儀的檢測范圍,適于檢測濃度差異較大的樣品(表1)。到目前為止,dPCR的擴增載體從多孔板、毛細管發展到目前的芯片和微滴,降低了反應成本,提高了PCR反應的分液數目和實驗的靈敏度。
2 dPCR的原理。
dPCR的原理是將含有核酸模板的標準PCR反應體系,平均分配成上萬個和數百萬個PCR反應,分配到芯片或微滴中,使每個反應中盡可能含有一個模板分子,進行單分子模板PCR反應,通過讀取熒光信號的有或無進行計數,經過統計學泊松分布的校準進行絕對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