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Tulipagesneriana L.)屬百合科(Liliaceae)郁金香屬(TulipaL.)球根花卉,又名洋荷花、草麝香、金香等。郁金香是世界名花[1],在國外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尤其是荷蘭,已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2].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國外引進郁金香種球,進行栽培試驗[3.5].目前,北京、西安、杭州、上海、沈陽等許多城市都開展了郁金香引種試種的研究[6.13],但對沈陽地區郁金香種球露地越冬后生長發育性狀的研究較少?,F以從荷蘭引進的16個郁金香品種為試材,經露地越冬后,研究郁金香生長發育的性狀,以期為遼寧地區郁金香的展示栽培及種球繁育工作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郁金香品種于2013年9月從荷蘭引進,全部為未經低溫處理的自然球,種球周徑大于12cm,具體品種名稱見表1.
1.2試驗方法
2013年10月26日,露地土壤溫度為9~10℃時,將郁金香品種播種于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的試驗地。采用開溝定植的方法,即先用鎬頭開定植溝,溝深15cm,播球后開第2個溝,并將開第2個溝時的土覆蓋于第1個溝上,以此類推。等所有種球播種完成后,從過道處挖土再覆蓋于播種床上,用耙子平整床面,保證覆土厚度為20cm.床和過道寬分別為70cm和40cm,播種株行距為10cm×15cm.每個品種每行播種5粒種球,播種30行,即每個品種播種150粒種球。
露地土壤封凍后,在郁金香播種床上覆蓋一層保溫被,保證種球安全越冬。
2014年3月12日,撤掉保溫被,此時積雪開始融化,所有處理采取相同的田間管理措施和肥水供給。觀測項目及方法參照文獻[7.8].每個品種隨機抽取30株進行測量,3次重復。
1.3項目測定
1.3.1物候期觀測
每個品種有10%植株的幼葉出土的日期為萌芽期,能夠觀察到10%的花蕾由基生葉抽出的日期為現蕾期,有10%的花朵開放的日期為初花期,75%的花朵凋謝的日期為末花期,85%的植株地上部分全部枯黃的日期為枯萎期。
1.3.2生物學特征
觀察葉片數:指被調查的單株擁有最少的葉片數和最多葉片數的區間;葉片寬度:調查植株中部最大葉片,數值為30個葉片的平均值;葉片長度:調查植株中部最大葉片,數值為30個葉片的平均值;株高:指從地面到雌蕊柱頭的長度,數值為30個調查數據的平均值。
1.3.3種球繁殖特性
2014年9月8日,每個品種隨機抽取6個定植溝,將新生的郁金香球挖出,統計新生球的數量和周徑大于10cm的種球數量,并計算每個品種的繁殖率??偡敝陈剩?)=新生種球數量/30×100%;開花球繁殖率(%)=周徑大于10cm的種球數量/30×100%.
2結果與分析
2.1物候期
郁金香的物候期是進行引種觀察的重要性狀,可為以后的生產栽培和推廣應用提供重要的依據。表2結果表明,在沈陽地區大多數的郁金香品種在3月下旬萌發,只有品種'Blue Parrot'和'Uncle Tom'在4月上旬幼芽出土,萌芽期分別為4月5日和4月7日。
4月中旬前后各品種基本能用肉眼觀察到花蕾,其中'Senora'和'Crystal Beauty'2個品種現蕾最早,在4月上旬,現蕾期分別為4月6日和4月8日。'Triumph Blue'、'UncleTom'、'Fringed Familly'和'Black Parrot'4個品種現蕾較晚,現蕾期在4月18.19日。'
Blue Parrot'品種的現蕾期最晚,為4月26日。始花期集中在4月15.22日,品種'Ravani'始花期最早,在4月5日,'Blue Parrot'始花期最晚,在5月1日。有6個郁金香品種的花期較長,達到15d或以上,分別為'Senora'、'Cum Laude'、'Ravani'、'Canasta'、'Mount Tacoma'和'Black Parrot'.'
TriumphBlue'品種的花期最短,僅為5d.余下的9個郁金香品種的花期集中在7~11d.從日期上來看,引進的16個郁金香品種的花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花朵凋謝最早的品種是'Crystal Beauty',花朵凋謝最晚的品種是'Blue Parrot'和'Canasta',末花期都是5月10日。
16個品種的枯萎期差距較大,'Senora'和'Red Baby Doll'植株枯萎的最早,為5月20日,'Uncle Tom'植株枯萎的較早,為5月25日。植株枯萎最晚的2個品種是'Canasta'和'Black Parrot',植株枯萎的時間分別是6月28日和6月25日,'Blue Parrot'和'Purpled Dream'2個郁金香品種植株枯萎時間較晚,枯萎的時間都是6月18日,其它品種的植株枯萎時間集中在5月29日至6月8日。
2.2生物學特征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品種郁金香的葉片數和葉片長度相差不大,葉片數為3~5枚,葉片長度14.5~22.0cm,'Golden Apeldoom'和'Triumph Blue'的葉片較長為22.0cm,'Fringed Familly'的葉片長度最短,為14.5cm.但不同品種的葉片寬度和株高差異較大。品種'GoldenApeldoom'的葉片最寬,達到13.0cm,其次是'CumLaude',葉片寬度為10.5cm,'Crystal Beauty'和'CrystalStar'的葉片寬度都是10.0cm,葉片最窄的是品種'UncleTom',葉片寬度僅為4.0cm,其余品種的葉片寬度為6.0~9.0cm.株高超過40.0cm的有'Golden Apeldoom'、'Triumph Blue'和'Purpled Dream'3個品種,分別為49.0、46.0、43.0cm.株高在30.0~40.0cm的有6個品種,分別為'Apeldoom'、'Crystal Star'、'Black Parrot'、'Ravani'、'Crystal Beauty'和'Mount Tacoma'.株高在20.0~30.0cm的品種有 'Cum Laude'、'Senora'、'Fringed Familly'和'Blue Parrot'.品種'Red Baby Doll'的高度最矮,僅為16.0cm,品種'Uncle Tom'和'Canasta'的植株高度均為19.0cm.2.3種球繁殖特性表4表明,品種'Blue Parrot'的總繁殖率最高,達到620.0%,品種'Golden Apeldoom'、'Crystal Beauty'和'Crystal Star'的總繁殖率也較高,達到400.0%,排在第5位的是品種'Apeldoom',其總繁殖率為363.3%,品種'Triumph Blue'、'Senora'、'Cum Laude'、'Canasta'和'Ravani'的繁殖后代的能力較弱,都沒有達到300.0%.值得一提的是品種'Uncle Tom'沒有收獲到后代小球,可能是由于品種'Uncle Tom'的抗病能力較弱,導致后代小球全部腐爛。在有能力開花的種球繁殖率方面,繁殖率達到200.0%以上的只有'Crystal Beauty'和'CrystalStar'2個品種,開花球繁殖率分別為220.0%和200.0%;多數品種的開花球繁殖率在100.0%~200.0%;有2個品種的開花球繁殖率在100.0%以下,它們是'TriumphBlue'和'Senora',尤其是品種'Senora',其開花球繁殖率只有6.7%.
3討論
近年來,郁金香成為我國球根花卉的新寵,全國各大植物園相繼舉辦了不同規模的郁金香花展[14.17],每年從荷蘭進口的郁金香商品種球的數量都在增長。大規模的郁金香花展,一般選用未經低溫處理的自然球,在秋季種植,翌春形成景觀效果。王文斗[18]研究得出郁金香品種'Apeldoorn'和'Negrita'在沈陽地區不需覆蓋防寒材料,種球能夠露地自然越冬,但是否所有品種的郁金香品種在沈陽地區都能自然越冬,還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為了確保安全,該試驗中所有的郁金香種球都采用了覆蓋保溫被的措施,結果表明在沈陽地區大多數的郁金香品種在3月下旬萌發,4月中旬前后各品種基本能用肉眼觀察到花蕾,其中'Senora'和'Crystal Beauty'2個品種現蕾最早,現蕾期分別為4月6日和4月8日。'
Blue Parrot'品種的現蕾期最晚,為4月26日,始花期集中在4月15.22日。品種'Senora'、'Cum Laude'、'Ravani'、'Canasta'、'Mount Tacoma'和'Black Parrot'的花期較長,達到15d或以上,是布展綠化的理想品種。品種 'Golden Apeldoom'、'Triumph Blue'和 'PurpledDream'株高都超過了40.0cm,可以用作切花生產。品種'Red Baby Doll'、'Uncle Tom'和'Canasta'的植株高度均在20.0cm以下,是理想的盆栽品種。品種'Blue Parrot'的繁殖能力最強,總繁殖率達到620.0%,品種'Triumph Blue'、'Senora'、'Cum Laude'、'Canasta'和'Ravani'的繁殖后代的能力較弱,總繁殖率在300.0%以下。品種'Crystal Beauty'和'Crystal Star',開花球繁殖率最高,分別為220.0%和200.0%,而品種'Triumph Blue'和'Senora'開花球繁殖率最低,不利于種球生產。
參考文獻:
[1] 夏宜平,鄒步政,張愛英。郁金香南移技術有突破[J].中國花卉園藝,2001(6):32.33.
[2] 屈連偉。荷蘭郁金香產業發展歷史及瓦赫寧根大學育種研究現狀[J].北方園藝,2013(24):185.190.
[3] 過元炯,夏宜平。對杭州地區郁金香退化原因的研究[J].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1,17(1):99.102.
[4] 李瑞華,楊秋生。郁金香引種研究[J].華北農學報,1987,2(3):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