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設計創新引進的“畢爾巴鄂效應”
在人類歷史與建筑的歷史中,一個地區出現的建筑設計方面的創新,如新的建筑形式、新的建筑技術常常會被其他地區引進、效仿,今天這一現象因一個西班牙小城的變化再度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班牙的畢爾巴鄂還是一座靠海的工業小市鎮,隨著鋼鐵、造船業的衰退而沒落。1997年,這幅破敗的景象隨著一座美術館的進駐而改觀。由美國建筑師蓋里設計,造價9 000萬美元的古根海姆美術館,吸引著歐洲龐大的藝術愛好者群體。
1997年底,美術館開幕,一年之內就吸引130萬參觀者;到第三年時,帶來的經濟效益已超過4.5億美元、共吸引400多萬游客,僅僅6年,啟動項目的資金便全數收回,為該地區帶來1億5千萬歐元的收入并創造了4萬5千個就業機會。城市活力隨之復蘇。在一座幾乎被人忘卻的中等城市中引進一個域外的創新性建筑,就徹底完成了城市復興的這一模式,打動了各地區的各級政府。如今,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給地方經濟帶來的效益已成為眾多城市的研究課題。畢爾巴鄂也因此在2004年威尼斯雙年展,榮獲世界最佳城建規劃獎。
弗蘭克·蓋里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古根海姆美術館的成功被稱為“畢爾巴鄂效應”\\(The Bilbao Effect\\)并被歐洲、中國等其它城市爭相效仿?!皩芏嗟胤絹碚f,這就是個簡單的公式?!崩摺つ量怂拐f,“規劃一座文化中心,找個明星建筑師,然后萬事大吉?!钡F實的窘境在于,許多城市在引入了明星建筑師的創新性設計作品之后,其所預期的神奇效應并沒有出現,而與之相伴的卻是爭議與債務、浪費與負擔。拋開經濟、社會、管理等因素,單就建筑理論研究而言,其中緣由值得進一步探研。
二、建筑設計創新引進的風險
對于社會總的趨勢而言,技術具有流動性。在常態上,技術傳播往往存在一個由高到低的過程,即由技術先進地區向技術落后地區的擴散過程;落后地區可以得到新技術的溢出效應。建筑設計創新如技術一樣也存在一個傳播過程。在建筑史中,古印度窣堵坡的廟門“陶然”\\(Tora-nas\\),曾經對中國的牌樓和日本的鳥居產生過重要影響;意大利建筑師帕拉第奧除了在威尼斯的兩座教堂外,其設計的建筑物都只在意大利維琴察附 近,但 借 助 其 論 著 《我 的 建 筑 藝 術 觀》\\(IQuotto Libri dell'Architecture\\)一書的傳播,對18世紀的英格蘭、美洲、前蘇聯建筑師都產生過巨大影響。
但是建筑設計創新的引進比之于技術的引進有時更加復雜,并時常伴隨著失敗的風險。人們經??吹?
\\(1\\)由于不同地區的技術及社會環境不同,建筑設計創新在一個地方可能產生的社會及經濟高效率,在另一些地方可能就產生不了。
\\(2\\)由于不同地區人的建筑效用需求不同,在某些地方被認為是先進的新建筑,在另一些地方可能用處并不大。
如果把建筑設計創新的引進看做建筑技術從先進地區向相對落后地區的部分轉移,就會發現建筑設計創新引進也有相似的例子:16~18世紀其他歐洲國家對文藝復興建筑風格的引進是這樣的:意大利建筑師破除陳規所形成的文藝復興建筑一過阿爾卑斯山就變樣了,因為意大利以外的人大都不了解古典法規,更不知道破除什么陳規,文藝復興建筑的細部、模式、結構緩慢地滲透,先是法國,隨后遍及歐洲。它們有時被采用,但常常是被簡單地照搬,很不協調地被附加在那些基本上仍是哥特風格的建筑上。
建筑設計創新引進的風險主要涉及:建筑設計創新引進中的主導權問題、匹配性問題、效率損失問題、選擇性引進等問題。
三、建筑設計創新引進中的問題
1.建筑設計創新引進過程中的主導權
在現今社會中,人們經常認為社會政府由于其生存、發展的需要,或由于其民主的執政方式會比私人部門更好地為全體民眾著想。在許多城市建設計劃中,政府被看作是能夠確定社會中個人效用偏好加總的機構。但經濟學家穆勒卻認為:“在所有的較為發達的社會中,如果政府加以干預,絕大部分事情將會比聽任這些事情自由,讓對這件事情感興趣的個人來做要差”。
在“畢爾巴鄂效應”中,人們常常關注政府部門的決定與投資,但忽略了“古根海姆基金會”這一私人的、專業的機構所起的巨大作用。
建筑設計創新引進的主導者需要面對兩個高難度的問題:權衡當下的投入代價與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平衡當下人們的實際愿望與未來的未知愿望。在這些問題面前,建筑設計創新的引進實際上非??赡苁屡c愿違、產生偏差。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效仿“畢爾巴鄂效應”的失敗者的出現,如西班牙海港城市阿維萊斯的奧斯卡·尼邁耶文化中心項目、加利西亞區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由建筑師彼得·艾森曼設計的“文化城”等。
2.建筑設計創新引進過程中的匹配性
如果將某地的一個建筑設計創新引進應用到另一個地區,可能面臨匹配性的問題。
\\(1\\)社會環境的匹配。熊彼特強調:“技術進步的大敵不是缺乏有用的新思想,而是那些出于種種原因力圖保持現狀的社會勢力”。這些勢力以各種各樣的面貌出現———經濟、資源、文化傳統等。一個建筑設計創新在某個地方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其資源利用是適合的,但到了另一個地方很可能就不是。
\\(2\\)利益的匹配。建筑設計創新的引進是一場社會總收益超過總損失的正和游戲,但有贏家也有輸家。建筑設計創新引進的社會成本可能因地而異,且差異甚大。建筑設計創新在一個地區的引進、應用,需要這一地區相關行業的整體支持與配合,其收益由設計者、使用者、投資者等獲取,而成本往往由另外一些人承擔\\(同業競爭,新材料、新方法、新的施工技術改變的成本等\\)。
3.建筑設計創新引進過程中的效率損失
在建筑設計創新的引進過程中,也存在著與效率損失的風險。
①一個社會對于“引進”的熱衷可能同時壓抑本地創新者的創新熱情及效率。
②學習、引進、消化一個建筑設計創新的過程也意味著一定的投入和風險。
③學習者本身可能產生的理解偏差和不成熟的改變影響引進的效率。
比如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設計師的來去并不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滲透到歐洲各地的唯一途徑。有些思想表現在當時意大利大量生產的書籍和圖冊上。由于大多數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建筑師,從未見過古典遺址,也沒看到過這些遺址在文藝復興時的派生物,他們特別要依靠這些書籍,并且往往由于沒有理解古典復興的真諦,而將這些書籍當做‘萬靈藥’,信手拈來其中的一些想法亂用一氣\\(偶爾也有優秀之作\\)09”。
4.建筑設計創新引進與模仿
建筑設計創新的引進不可避免的涉及模仿這一問題。伯拉孟特設計的坦比哀多曾被廣泛模仿:吉布斯設計的英國牛津拉德克利夫照相館、霍克斯莫爾在英國約克郡霍華德城堡設計的陵墓以及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倫敦圣保羅大教堂、華盛頓國會大廈等。
20世紀西方建筑理論,對建筑中的模仿行為持一種嚴厲的批評態度。瓦格納說:“決不要去做那種從其他范式中拷貝、模仿的事情”。但是,只要建筑設計創新引進存在,這些批評也仍減少或消除不了建筑設計領域中的模仿現象。
在人類漫長的建筑歷史中,模仿在絕大多數時間和地點都是合理性的行為,至少應該承認其在效率上具有一定的優勢。模仿不可能產生創新,如果要在建筑設計創新引進中,通過模仿產生建筑設計創新,一般可能有以下5種情形:①大幅度跨越時代的模仿\\(如歷史上的各種復興類風格\\)。②延續改變性模仿\\(如新現代主義建筑對現代主義建筑的模仿和延續\\)。③與一定社會審美趣味沖突性的模仿\\(如后現代主義建筑對歷史的模仿\\)。④混雜性模仿\\(將不同風格混雜在一起\\)。⑤同化性模仿\\(引進的創新與本地域的風格相融合\\)。
5.建筑設計創新引進與信號作用
“畢爾巴鄂效應”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選擇一個具有鮮明創新特征的“明星建筑師”。在現實中,這種選擇需要依靠對建筑設計創新者的信息分析?,F實社會中的信息可以分為外生的與內生的兩類。外生的信息是指人為附加的信息即“信號”,而內生信息則是指真實的信息。
建筑設計創新引進中的信號作用與市場中的信號顯示具有相似性。經濟學家斯彭斯考斯認為由于人們常常難以在購買前獲得相關商品或服務的內生信息。廠商會通過宣傳廣告等強調一些與商品真實信息沒有必然關系,但能夠較為明顯地顯示廠商好壞或能力的“信號”來吸引消費者。這樣的“信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也可能會扭曲真實的內生信息。
人們針對某一建筑項目選擇建筑師時,常常也是依靠某些外在信號來作出判定,如學歷、單位、聲譽、甚至是國別等。像弗蘭克·蓋里以及在世界各地設計“標志性”建筑的建筑師們,其世界性的聲譽至少部分是由于它們那一個個可以識別的作品及宣傳,可以被對當代建筑感興趣的人認出來,這是一種信號顯示。另一方面,一座城市確實可以通過匯聚這類建筑而獲得聲譽,因為這些建筑作為信號,表明該城市在國際性的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在“畢爾巴鄂效應”中,這種信號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在對建筑師的信息不能全面了解的情況下,信號選擇不失為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1\\)這一方法并不總是能夠真實地反應具體建筑師的能力,也不意味著最終設計成果的高效用。
\\(2\\)這一方法會使信號強者占有相對有利的競爭態勢,壓制信號較弱者展示自身才華的機會。建筑師的外在信號一般都存在一個從默默無聞到漸漸有名的逐漸增強的過程,只依靠一時的信號選擇的方法會對建筑設計創新產生遲滯作用。
\\(3\\)依靠外在信號選擇建筑師,可能會損害建筑設計領域的正常發展,使得建筑師更關注于加強自身的外在信號而不是提高其自身實力。
\\(4\\)依靠信號來選擇建筑師,會進一步放大建筑師的自身外在信號,在強烈的信號作用之下,信號強的建筑師有可能利用自身與建筑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影響客戶,灌輸不恰當的理念導向。
四、結論
由以上論述可見,理想的建筑設計創新引進狀況,應該具有以下條件。
\\(1\\)就一個地區而言,對于區外建筑設計創新的引進是一個系統化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專業人士、民間的力量必須有機協作、交流互動。
\\(2\\)在建筑設計創新引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兼顧本地區社會組織、民眾的人文環境、物質條件以及經濟利益,慎重、磨合、妥協地解決建筑設計創新引進中的匹配性問題。
\\(3\\)在針對建筑設計創新引進進行充分的項目風險評估的同時,提出有效的方法保證和提振本地區建筑設計人員的創新熱情。
\\(4\\)建立本地區高效的設計機制,使之有能力理解、消化、改進引進的建筑設計創新,在一定程度的學習、模仿基礎上,發展本地的建筑設計創新。
\\(5\\)在對“明星建筑師”相關真實信息的充分了解基礎上,強化對其的激勵與監管機制。
\\(6\\)理想的建筑設計創新引進狀態,不是單向度的引進,而是不同地區之間的互動。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正如16世紀南美洲與西班牙、葡萄牙的接觸,融合而成南美巴洛克風格,同時印第安文化滲入歐洲產生了西班牙“鍍 金 風 格”\\(Plateresque\\)、“科 瑞 古 拉 風 格”\\(Churrigueresque\\)。
\\(7\\)理想的建筑設計創新引進狀態是一種動態平衡,是不同地區的相互影響,提高本地建筑設計創新水平的主要途徑不是如何引進其他地區建筑設計創新的問題,而是如何提高自身設計水平以達到能夠與其他地區交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英\\)帕瑞克·紐斯金.世界建筑藝術史[M].顧孟潮,張百平,譯.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DANIEL K,AMOS T.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79,47\\(2\\):263-292.
[3]\\(美\\)喬爾·莫基爾.富裕的杠桿———技術革新與經濟進步[M].陳小白,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336.
[4]\\(英\\)大衛·史密斯·卡彭.建筑理論:下冊[M].王貴祥,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12.
[5]MICHAEL S.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35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