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積混凝土主要應用于高層樓房基礎、道路橋梁橋墩和大型設備基礎等,可以使建筑物或構筑物更加堅固,為建筑物提供更大的抗震、抗擊強度,由于混凝土的可模性及相對的性價比,因此受到了建設單位、設計部門的廣泛歡迎.如今,以大體積混凝土作為主體基礎結構的高層建筑比比皆是,大體積混凝土都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想要保證混凝土建筑的質量,就必須要從施工的各個細節處入手,將施工質量問題降至最低.
1 施工特點和常見施工問題分析
大體積混凝土對建筑基層的穩固性建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之所以特別稱之謂大體積混凝土,一般是結構厚度大于 800mm,混凝土量大,由于混凝土結構暴露在外部的表面積很小,加之水泥水化熱較大,以至于混凝土內部的熱量不容易發散,易使結構物產生溫度應力變形.如采取控制溫度措施不當,產生的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極限值,極易使混凝土出現酥爛、崩塌現象.
2 施工前期的各項具體技術操作
2.1 前期設備和施工準備工作
與其他施工不同,混凝土施工時要注意混凝土的調配和運輸時間.如果時間控制不好,就會使混凝土的質量下降,因此,在施工前期就要根據施工的需求提前準備好施工中要使用的澆筑設備和運輸車輛,原料運輸時要嚴格控制運輸時間和距離,提前對材料堆放的場地進行清理和整理安排,盡量減少運輸時間并保證環境中的溫度變化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對于原料供應和運輸的時間安排要準確,以保證施工過程不會由于原料供應出現問題而導致施工過程中斷.
2.2 選用高質量的混凝土配制原料
原料的合理選擇是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的關鍵因素,選擇高質量的原料會明顯提高混凝土的澆筑質量.混凝土原料主要包括骨料、膠結材料和一定數量的粉煤灰及外加劑.骨料通常分成細骨料和粗骨料,顆粒級配相宜的骨料,可提高混凝土材料的密實度.砂宜選用質地堅硬,級配良好,細度模數應為 2.5-3.2 范圍內的人工砂.
粗骨料宜選用級配良好、抗壓強度滿足要求且針片狀顆粒含量 4%左右,粒徑為 10-20mm 的碎石.選擇水泥的標準是選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其水泥標號、安定性必須滿足規范要求,不得采用硅酸鹽水泥.粉煤灰選用應符合 GB/T1596-2005 標準規定的優質粉煤灰.外加劑可選用抗裂防水型聚合物纖維膨脹劑及摻入等級符合要求的?;郀t礦渣粉.通過采用礦粉和粉煤灰雙摻技術,優化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混凝土入模溫度和早期水化熱.
3 澆筑過程中的施工技術分析
3.1 混凝土施工前,應制定大體積混凝土專項施工方案.在澆筑現場,施工人員必須依據每車出廠時攜帶的發料單據對混凝土標號、坍落度、出廠時間、數量,由專人按程序驗收,并重新進行坍落度檢測.
3.2 混凝土的施工應按專項施工方案進行.在澆筑過程中,嚴禁操作工人隨意加水,防止混凝土因水分蒸發引起的毛細孔的增多而產生滲漏現象,同時減少澆筑過程中出現袍漿.
3.3 大體積混凝土的振搗工作質量是決定混凝土質量的關鍵.
振搗時,采用"斜面澆筑,薄層振搗,循序漸進,一次到頂"的原則進行澆筑,不得隨意的留置施工縫.每層砼的澆筑厚度控制在 30cm 左右.振動棒要快插慢拔,避免漏振或過振;澆筑完畢的混凝土,在混凝土初凝前進行二次振搗,避免裂縫的產生.振搗工作的時間要控制適當,過長的振搗可能會導致混凝土的離析而產生裂縫,一般只要在混凝土表面出現浮漿即可停止振搗就可以了.
3.4 混凝土養護
養護工作在混凝土施工中經常被忽視,然而,養護對于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和抗裂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混凝土的二次振搗搓壓工作工作完成后,在混凝土表面用塑料薄膜進行覆蓋,最后加蓋上保溫材料.這樣既可以減少外界溫度對混凝土的影響,也可以保障混凝土表層的濕度.如塑料薄膜破損,應及時灑水養護,并應覆蓋草苫進行保溫、保濕養護,至少養護 14 天,防止混凝土早期裂縫的產生.
4 在施工中對于澆筑溫度的測量和控制.
4.1 為了更好的保障混凝土施工的質量,對混凝土進行溫度測量是不可避免的.測量混凝土溫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使用熱電偶溫度傳感器測量,該種測量方法操作起來非常簡單方便.二是采用建筑電子測溫儀配合預埋測溫導線進行測溫.
4.2 測溫點的布置原則應在有代表性的整個基礎底板最深處、底板四個角點及結構尺寸變化較大的地方,設置在混凝土的下部和中間位置,表面溫度在砼面向下 5-10cm 部位量取.測控的時間應在混凝土澆筑完 6 至 10 小時開始測溫.在澆筑完后的 2 天內,每 2 小時測溫一次;澆筑完后 3-7 天內,每 4 小時測溫一次,7 天后一天測一次,14 天后結束測溫,每次測溫同時須測出周圍環境的溫度.
4.3 溫控指標應保證在入模溫度基礎上的溫升值不宜大于50℃;內部與表面的溫差不宜大于 25℃;混凝土表面與大氣的溫差不宜大于 20 度;每天的降溫速率不宜大于 2℃.
4.4 未能令混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差值小于 25℃, 或者混凝土中心溫度過高\\(如超過 75℃\\)時,可在基礎綁扎鋼筋后期,安裝直徑 50 的鋼循環水管, 以大體積混凝土中心范圍水管間距不大于 4米,以 1000 立方米為一個循環系統為原則,采用循環水管作為輔助混凝土內部進行水冷散熱作用;降低混凝土表面與空氣的溫差可采用在混凝土澆注完成后,馬上搭設不小于 2 米高的保溫棚,棚內安裝碘鎢燈,通過利用碘鎢燈加熱棚中空氣.使用以上兩種方法時,須將混凝土測溫增加到每 1 小時測溫一次,當溫度受到控制時,可減少水冷至停止.
5 結束語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技術在近年來大大的提升了高層建筑的施工效率,并使得很多本來不可能完成的建筑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因而在建筑市場上受到普遍的歡迎.然而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技術對操作的要求也比普通技術要高的多.想要大體積混凝土在實際生產中發揮其實用性,建筑企業就必須保障在澆筑的各個環節中,員工都必須保證操作符合規范,并達到要求.施工前要對混凝土的調配有嚴格的要求,盡量避免在施工前期出現原料配比不當導致混凝土質量問題以至于給工程后期的養護造成不便或引起混凝土裂縫.建筑企業要對他們負責的項目負責,積極努力地提高混凝土澆筑的技術水平,吸取經驗避免重復犯下錯誤.
參考文獻
[1]張鵬,晶波.淺析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澆筑技術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7\\).
[2]陳宇,李國偉,姚東敏.論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澆筑技術[J].科技資訊,2012\\(19\\).
[3]王勁松.從原材料角度談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1\\(3\\).
[4]王征兵,王玉龍.淺談大體積混凝土在工程中的應用與裂縫控制技術[J].科技風,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