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社會向著知識社會轉變的大背景下研究建筑設計創新,必須研究如何轉化為經濟力量以及社會經濟力量如何影響建筑設計創新.應在經濟學中研究建筑學,在建筑學中研究經濟學.
1 以經濟學視角研究建筑設計創新的必要性
1.1 學科交叉的必要性
1.1.1 學科交叉有益于建筑設計創新
1928 年國際現代建筑會議 \\(CIAM\\) 在其成立宣言中呼吁 :"建筑學應該復歸到它的真實層面,即經濟的和社會的層面上去[1]."將其他學科引入到建筑學研究中,這類交叉式的研究已經被證明對于建筑設計創新十分有益.在建筑設計創新中,哲學、宗教、歷史、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都曾經或現在仍然與建筑學相交織,這些研究改變了傳統建筑學的內部規則、標準和術語.美國建筑學者克里斯·亞伯認為 :"建筑被視為一個半自治的語言游戲,服從于自身的規則和準繩,但也受外界影響".他暗示存在著 3 種研究、評判建筑學的途徑 :
1\\) 根據建筑學內部建立的建筑術語、規則和準繩討論問題.2\\)參照不同世界觀的外界標準對建筑學內部的規則、理論提出質疑和挑戰.3\\) 用另一套與建筑學同樣特殊的學科來研究和解釋建筑學[2].這 3 種方法共同描繪了建筑理論研究演進的主要方向.第 1種方法僅允許知識在現有的、既定的學科規則和準則下增長,而后兩種方法是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對知識的發展有著更加激烈、創新性的影響.經濟學與建筑設計創新的交叉性研究,正是運用第 3 種方法來進一步研討建筑設計創新.
1.1.2 建筑設計創新與經濟學的關系
經濟學在整個社會科學中,向上聯系法律、政治、哲學及意識形態,向下聯系環境、資源、文化、歷史、心理等,其橫向構成生產關系以及人際關系,并聯系生產力與科學技術.同樣,由于建筑學交匯科學與藝術,橫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與以上的方方面面都有著緊密獨特的關系.
在建筑設計創新的過程中,經濟問題一直都是一個實際的、必須加以充分考慮的重要因素.建筑設計創新不可能脫離區域經濟這一大環境 :政策法律、經濟制度、市場與中介、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經濟效率、政府效率、經營效率、科研投入與知識積累等,也直接影響著建筑設計創新的產生、規模、影響力、甚至影響建筑師的學識素養等諸多因素.國民經濟、價格水平、貿易交流等宏觀經濟學所關注的問題,直接影響建設投資規模、技術可行性、信息交流等與建筑設計創新相關的諸因素.定價、產量、效益、客戶這些微觀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也與建筑師的收入、作品數量、公眾接受度等關系密切.
"經濟學所有的東西都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原則上 :就是激勵作用."[3]激勵的變化改變做出特定決策的成本和收益,改變人們的行為.經濟學可以解釋在建筑設計創新過程中創新者的行為.建筑學與經濟學理論發展軌跡有很多相同,都是從開始關注"物"轉為后來關注"人",從關注建立理想化的形而上的理論轉為關注于現實的復雜性與可操作的實用性.最終,都關注如何才能滿足"人的幸福".對建筑設計創新而言,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進行交叉性研究,一直是建筑設計創新持久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
1.2 研究的意義
1.2.1 為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建筑設計創新提供新的理論基礎
許多建筑學理論中,對建筑設計創新的分析常會考慮建筑史的傳承影響、形式、功能、技術、場地、文化甚至是政治狀態,但經濟因素常被忽略.實際上,在建筑設計創新中,經濟因素常會對以上因素產生重要的影響,并對建筑師本人的心理意愿、個人行為產生影響,同時也影響著社會大眾的心理和審美趣味.以經濟學作為著手點研究建筑設計創新,可以進一步全面深入了解前人的設計思想及作品產生背景、完善建筑設計創新的分析方法.
1.2.2 從經濟學的角度解析建筑設計創新的產生
建筑設計創新的產生脫離不了具體的社會經濟環境.建筑設計創新的產生需要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內因"指建筑師個人的學識素養、性格天賦等,"外因"是指實現建筑設計創新的社會環境條件.這些社會環境條件與經濟有著緊密的關聯.建筑師需要透視世情、掌控"外因"、因時而動、因勢而發,才能發揮其"內因".理清經濟對于建筑設計創新"內因"、"外因"的種種影響,可以從新的角度更加深刻地探究建筑設計創新的生成機制.
1.2.3 運用經濟學方法豐富建筑設計創新理論及策略
對于建筑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設計創新方法理論的研究,應該順應社會以及建筑學科發展的潮流.在全球基本已步入到工業化商品社會的今天,建筑設計創新已經成為社會生產的一部分,從經濟學角度探研建筑設計創新方法,伴隨采用模型、圖表、公式等科學理性手段,并力求使該方法具有開放性、動態性,可以使建筑設計創新方法理論研究更加貼近于現實、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為建筑設計理論研究提供新的、有益的可能途徑.
1.2.4 以經濟學視角深入分析建筑設計創新的應用
在近現代經濟社會中,建筑設計創新成果已經成為了一種商品或帶有經濟屬性的產品,不僅與市場有關,還涉及需求 \\( 客戶 \\)、供給 \\( 創新者 \\) 兩個方面.其中的需求包括購買愿望、購買能力、炫耀性與基本性消費、需求量、潛在的偏好 \\( 生活方式、宣傳、消費風氣 \\)、消費預期、其他產品價格等 ;其中的供給包括創新的目的、設計管理水平、設計手段、收入、投入、生產要素的價格等許多經濟因素.只有了解建筑設計創新所面臨的復雜社會現實,才能有效地將建筑設計創新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建筑設計創新.
2 建筑設計創新經濟學研究的可行性
2.1 研究方式的可行性
以經濟學視角研究建筑設計創新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 :建筑設計創新能否用經濟學的方法如數字、符號、公式等表達及研究.有人認為在建筑設計創新中包含著某些神秘微妙的心理活動或情感活動,用公式等方法是難以描述的.但事實并非如此 :
1\\) 意識問題.人們很難洞悉他人的內心活動,但很多人可以通過自我的"意識"感知自身內心活動的復雜與微妙,進而推論人的心理活動是神秘的,但現代心理學、神經生物學的研究表明,"意識"是一種不存在的幻覺,人也很難正確地感知自身的心理活動[4],所以由此斷定人的心理活動神秘不可測度并不正確.
2\\) 生理屬性問題.雖然數字符號確實無法準確、全面地表達人的思想,即哲學的"能指"與"所指"的不同,但由當代對于人腦獨有的 :生成性計算、不同概念的融合、運用精神符號、抽象思維的研究表明 :通過語言、文字、符號來思維和表達是人的生理屬性[5].
3\\) 直覺靈感問題.建筑設計創新中,確實存在著靈感、直覺等諸如此類的東西,也難免會懷疑其產生的過程和效果能否由符號、公式或語言等來表達清楚.經濟學家卡尼曼 \\(Gamener\\) 認為人的直覺可以處理知覺、概念并被語言喚醒.直覺既受物理背景影響,也受與歷史背景相關的選擇性注意影響,是可以用科學形式研究與描述的[6].
現當代一些哲學家對科學方法論的批判和反思,其主要指向的不是手段方法的錯誤,而是指向結果的不完整和應用的輕率.在建筑設計創新研究中引入經濟學方法具有可行性.
2.2 指導思想與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2.1 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的契合
建筑學與經濟學在其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上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和共通之處.
1\\) 研究內容相近.經濟學產生于"稀缺性"\\( 相對于人的欲望,經濟物品或資源總顯得不夠 \\) 及由此所引起的"選擇"的需要.建筑設計創新產生于如何運用現有的科技、材料、資金,更有效率、更好地構筑能夠滿足人們生活、生產、精神心理等需求的實體空間.
2\\) 研究目的相同.建筑設計創新與經濟學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現實性需求和欲望.早期經濟學關注于"物"的生產、交換、分配,建筑學關注房屋的建造,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科的深入,它們都發現了相同的目的,即"人的幸福感的滿足".
3\\) 價值取向相同.在經濟社會中,建筑設計創新的過程是產品 \\( 建筑物 \\) 生產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經濟學所研究的關于產品的種種理論,對于建筑設計創新而言,即使不是全部,但是大多會是適用并具指導意義的.
4\\) 創新研究契合.經濟學與建筑學的契合,還體現在對于創新的重視.建筑設計創新研究是為了更進一步、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建筑的效用需求,側重于具體創新實踐方面的研究 ;經濟學中對于創新的研究則更側重于創新對生產、市場、技術等方面的作用.
2.2.2 研究問題方法大同小異
建筑學與經濟學的研究歷程與研究方法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總體而言,二者都經歷了 :1\\) 從求索整體性解決問題的"公理"到承認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2\\) 從力求簡單、明確到承認復雜性與多元性 ;3\\) 從側重神性、物性的分析到側重人性的分析 ;4\\)從重視概念性、總體性的"人"到重視個體性的、活生生的人;5\\)從學科內單一語境研究到交叉融合其他學科的多語境研究 ;6\\) 從簡單的因果論分析到對復雜的關聯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
這一歷程中,主要、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科學分析的方法,建筑設計創新研究最終必須應用于實踐,需要具有相對廣泛的指導性、條理性、可操作性,必須是一種科學化的表述.經濟學常常運用數學等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問題,這可以減少研究者的主觀因素,更加客觀、理性.在建筑、經濟所處的復雜社會現實中,對于復雜問題中關聯要素提煉和簡化后再加以分析研究,是可行及有益的.雖然人們已經知道其分析結果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主觀傾向也仍或多或少地有所體現,但是這些不完善是可以改進的.
3 以經濟學視角研究建筑設計創新的途徑
3.1 建筑設計創新的產生機制
通過研究建筑設計創新產生的經濟環境與條件,如社會需求與供給,思想與科技變化的影響,建筑師的個體性動力,與政治經濟制度、市場及服務,以及與經濟基礎、環境資源的關系等,在此基礎上,經過歸納、提煉,參考經濟學知識生產函數,如Griliches-Jaffe[7, 8]與 Romer[9]等知識生產函數,充分考慮到建筑設計創新的特殊性,可以建立一個建筑設計創新產生模型,并對該模型的數據選取、實證方法、誤差校正等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應用這些理論和模型可以進一步切實可行、科學理性地評估一定社會區域中建筑設計創新的產生能力及可能存在的相關問題,對于進一步做好建筑設計創新、創造適合建筑設計創新產生和發展的環境,提供比較科學的、具有啟發性的指導性意見 \\( 圖 1\\).
3.2 建筑設計創新的策略
由建筑設計創新的目標與策略之間的關系入手,在建筑設計創新目標研究中,首先分別研究建筑設計創新的經濟目標和建筑目標,并通過研究經濟學的建筑成本最小模型與建筑效用最大模型來分析建筑設計創新的經濟特殊性.以此為基礎,針對建筑設計創新的建筑目標,從建筑學研究的重要問題--建筑要素入手,分析、闡釋、論證建筑相關要素與設計策略的適合性問題[11].然后,以建筑要素目標和設計策略作為變量,以建筑設計創新目標與策略之間的適合作為變量之間的關系,借鑒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框架,數理推導建筑設計創新目標與策略相適合的最佳狀態.
由此提出新的建筑設計創新適合策略,揭示設計策略與創新目標適合的條件,以及創新成本與技術有效性的最佳化選擇.為建筑設計創新提供具有啟發性的新途徑 \\( 圖 2\\).
3.3 建筑設計創新的應用
通過揭示實現建筑設計創新所面臨的現實環境及其經濟復雜性,研究實際設計中影響建筑設計創新實現的經濟現實:創新風險、經濟外部性、創新交流、選擇機制 \\( 公共選擇機制與民主參與機制 \\)、信息不對稱 \\( 預期效用、有限理性、信號作用 \\) 等方面,以此為基礎,運用數理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采取分階段建構模型再匯總的方式逐步深入探研 :第 1 階段模型研究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對設計單位的設計過程如何進行有效監督管理 ;第 2 階段模型研究建筑師的創新風險厭惡度 ;第 3 階段模型研究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對客戶建筑效用預期掌握及反映的有效性 ;第 4 階段模型研究建筑設計創新如何有效并具責任感地協調社會公共方、客戶方、設計方的利益訴求.
最后,綜合以上模型,構建一個"影響建筑設計創新應用的數理模型",為建筑設計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現實可行性.
4 結論
建筑設計創新與經濟學的交叉研究,可以為建筑設計創新研究提供新的視角、理論與方法,并取得相應的、有益的理論成果 :
1\\) 研究建筑設計創新的經濟特征 \\( 經濟目的、商品屬性與生產特征 \\) 及其與經濟的互動關系,建筑設計創新與建筑效用、滿足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建筑設計創新的社會經濟價值等.為進一步深入理解建筑設計創新提供新的視角和解釋.
2\\) 研究建筑設計創新產生的經濟環境因素 \\( 社會需求與供給,思想、科技積累變化的影響,創新者的個體性動力,與政治經濟制度、市場及服務、經濟基礎、環境資源的關系 \\),并歸納、總結、提煉以上因素提出相應的關于建筑設計創新產生的數理模型.
3\\) 通過對于建筑學中的重要理論問題-建筑要素的分析,針對建筑要素目標 ;利用經濟學一般框架理論及建筑學的適合理論,提出建筑設計創新適合策略[12].為建筑設計創新提供新的途徑.
4\\) 參照經濟學理論研究并歸納在實際設計中影響建筑設計創新應用的主要經濟現實,以此為基礎,提出相應的影響建筑設計創新應用的數理模型,為建筑設計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在經濟社會中,建筑設計創新與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發現并研究這些顯性或隱性的關聯性,再運用科學理性的方式加以探討和表達,對于建筑設計創新的進一步深入探研十分重要,對于建筑設計創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帕瑞克·紐斯金. 世界建筑藝術史[M]. 顧孟潮,張百平,譯.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360.
[2]克里斯·亞伯. 建筑與個性--對文化和技術的回應[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6.
[3]詹姆斯·D·格沃特尼,理查德·L·斯特魯普,德懷特·R·李.經濟學常識[M].陳強兵,譯.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
[4]Susan B. Consciousn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5: 23.
[5]Marc Hauser. Scientific American[J]. 2009 \\(9\\): 4.
[6]C F Gamener. Behavioral studies of strategic thinking in games[J]. Trends inCognitive Sciences, 2003\\(7\\): 5.
[7]Z Griliches.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D to productivity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10\\): 92-116.
[8]A B Jaffe. Real a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9, 79: 957-970.
[9]PRomer.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 98: 72-102.
[10]韓晨平. 基于數理經濟學視角的建筑設計創新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60, 91.
[11]韓晨平,鄒廣天.建筑設計創新的適合理論研究[J].華中建筑,2012\\(9\\):5-6.
[12]韓晨平,鄒廣天. 建筑設計創新適合理論的數理求解及相關結論[J]. 西安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 25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