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筑既可以體現出一個國家的建筑水平,又可以傳承當地的文化,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歷史文化與建筑的結合可以最大限度的體現出我國綜合魅力,提高我國建筑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度。
我國建筑產業的發展應該與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融合,應用互聯網技術與高性能計算機硬件逐步擴大建筑項目模式,BIM對數據信息的匯總,可以提高建筑設計的實用性和可靠性,是未來我國建筑設計工作發展方向的必然趨勢。建筑設計信息化與BIM的結合可以貫穿到建筑產業的每一個細節,對建筑應用技術進行革新,所以建筑設計師必須要深入到BIM內部中,對各個階段的設計工作進行指導,體現出現代化技術的綜合管理水平?,F代建筑需要在現有技術的條件下,對BIM技術進行革新,使其可以滿足更多的建筑需求,BIM技術的應用存在很多技術層面問題,建筑人員通過技術的融合和研究,可以體現出BIM技術的優勢和作用。
1.BIM在中國建筑設計中的發展現狀
1.1BIM技術概述
BIM主要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建筑信息進行處理,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設定不同層面的含義,建筑組織設計人員對BIM的概念理解不同,所以在BIM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要結合建筑設計的要求,部署合理、科學的建筑工作。BIM的核心理念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BIM中囊括了建筑工程中的所有幾何信息及功能屬性和工程周期中的信息,通過一個仿真的可視化平臺,使這些信息可以服務于工程的設計、規劃、施工等一些列的過程中。第二類是可以在數字環境下保持數據的更新和共享,換句話說就是如果某一個特定的地方對信息進行了更改,其他關聯區域便可以在第一時間的到最新的數據信息,這樣就方便與各相關部門和各個設計施工單位可以全面清晰的了解整個項目的進程[1]。BIM技術從設計過程的資源、行為、交付三個基本維度出發,給出設計企業的實施標準的具體方法和實踐內容,可見,BIM(建筑信息模型)不是簡單的將數字信息進行集成,還是一種數字信息的應用,并可以用于設計、建造、管理的數字化方法,這種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環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個進程中顯著提高效率、大量減少風險。所以應用BIM技術既可以提高建筑設計水平,又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傳統的建筑技術,提高建筑設計水平,滿足現代人對建筑工程的需求,BIM技術的應用必須要基于實際的設計理念,在技術的內部對建筑工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
1.2BIM技術在中國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現狀
我國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方面可以對BIM技術進行評價,從實際應用的現狀中總結發現BIM技術是一種應用于工程設計建造管理的數據化工具,通過參數模型整合各種項目的相關信息,在項目策劃、運行和維護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進行共享和傳遞,使工程技術人員對各種建筑信息作出正確理解和高效應對,為設計團隊以及包括建筑運營單位在內的各方建設主體提供協同工作的基礎?;诖?,BIM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生產效率、節約建筑投入成本,縮短建筑工期。近幾年,經過我國建筑人員的不斷研究,BIM技術逐步為我國建筑行業知曉,我國很多具有資質的建筑行業分別成立了BIM技術小組,以此深入到不同地區的建筑設計工作中,對其設計思路進行指導[2]。目前,我國建筑設計的步驟主要是:建筑項目策劃、設計、招投標、施工、運營維護等,每一個階段的施工和設計都會應用到BIM技術。首先,建筑設計人員會利用BI技術設計出建筑軟件,用BIM核心建模軟件對建筑設計的內容進行審核。然后,確定BIM技術層面,提供建筑管理服務體系,可以提供各種資訊服務,用來解決建筑設計難題,最后,確定BIM技術使用的用戶類型,建筑設計人員要積極學習BIM技術,把BIM技術應用到實際的建筑設計工作中,建筑和工程類專業的實踐活動會應用到BIM技術內容[3]。
以上的分析可以充分體現出BIM技術在我國建筑設計工作中的應用現狀,建筑設計工作人員要對現有的建筑條件進行詳細的分析,確定建筑設計中可能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并積極組織設計人員應用BIM技術對不確定因素進行處理。當然,BIM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因此,建筑設計人員要懂得揚長避短,最大限度的體現出BIM技術的優勢。
2.BIM技術在我國建筑設計中發展的障礙
2.1來自BIM技術設計中的障礙
建筑設計的不確定因素主要包括:設計單位使用BIM技術時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作為基礎、同一工種之間的相互協作、建筑師與工程師設計理念的不同。設計單位使用BIM技術時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和時間,如果設計者不能領悟到BIM技術的精髓就很難駕馭技術要點,同一工種之間的協作存在很大的難度,這也會影響到建筑設計的水平,建筑師與設計者對于BIM技術理念的了解不同,很容易扭轉建筑設計的思路[4]。來自BIM技術設計中的障礙嚴重影響了BIM技術在我國建筑設計的發展前景,基于長遠發展目標,建筑設計者還是要認真學習BIM技術內容,明確BIM技術應用的特點。在建筑工程整個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實現集成管理,因此這一模型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時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為的模型,但是要想BIM技術要想更好的應用在建筑產業中,將建筑物的信息模型設計非常有難度,同時,BIM技術要想更好的與建筑工程管理行為模型進行完美的組合,還需要在建筑管理的一定范圍內,對BIM技術進行模擬。
2.2來自專業應用軟件的障礙為了提高我國建筑設計水平,很多設計者會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對設計內容進行調整,使其可以達到先進設計標準,但是眾多科學軟件融合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現技術沖突。BIM技術軟件比較齊全和成熟,國內應用的BIM軟件具備一定的基礎,但是很多設計者并不能合理操作BIM技術,使軟件的執行能力直線下降[5]
。因此,在建筑設計工作中,建筑設計者必須要結合實際的建筑設計內容,強化自己專業技術的操作能力,使BIM技術可以深入到設計體系中,對設計內容進行調整?,F代技術的進步和提高,簡化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建筑技術與計算機軟件的結合,還需要經過實際的驗證和模擬,這樣才能使BIM技術更加合理的應用在建筑設計中,專業應用軟件的使用可以提高建筑設計的準確性,并能體現出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為了突出建筑特點和建筑水平,建筑設計人員必須要利用專業應用軟件對建筑工程進行評價和驗證。以此,充分體現出建筑設計的重要性,使BIM技術可以與現代化科學軟件合理融合,可以為設計者提供建筑設計的靈感,克服專業應用軟件的難度和問題,是提高BIM技術應用水平的重要內容。當前建筑業已步入計算機輔助技術的引入和普及,例如CAD的引入,解決了計算機輔助繪圖的問題,而且這種引入受到了建筑業業內人士大力歡迎,良好地適應建筑市場的需求,設計人員不再用手工繪圖了,同時也解決了手工繪制和修改易出現錯誤的弊端。在此基礎上,我國建筑設計人員必須要基于BIM技術的實際內容,明確計算機技術應用存在的難度,通過技術的融合,使其BIM技術可以達到最優的功能效果,并能從根本上提高建筑設計的性能。
3.BIM技術與建筑設計文化融合的發展趨勢
3.1BIM技術與建筑文化融合的形式
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為建筑設計者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使建筑設計者更加重視文化的重要性,并把建筑思想與文化傳統聯系起來,提高建設設計的水平。目前,建筑與文化的融合呈現出多元化的形式,建筑設計者既可以展現出當地設計風格,又可以與國際設計思路接軌,展示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規劃設計作品,使建筑設計作品可以傳遞出業界最前沿的學術思想,并探討城市與建筑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推介中外建筑文化的最新資訊。BIM技術與建筑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建筑設計者對城市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從實踐工作中找到我國建筑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用科學的思想和手段逐步提高我國建筑設計水平。
3.2BIM技術與建筑文化融合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國際綜合經濟市場對我國提出的考驗也越來越多,我國要想穩定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抵抗力,就必須懂得應用先進的技術和思想,對現有的文化進行傳揚。BIM技術與建筑文化融合的發展趨勢必然會帶動我國整體建筑產業的發展水平,建筑設計者要懂得回顧和總結城市在建設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教訓和成功經驗,建立系統的現代化建設設計模式。融合思路可以深入到地域文化中,體現出城市建筑內在的文化理念與品質,開發商需要根據技術與文化融合的內容對地產項目進行定位,確保其策劃和經營的理念可以滿足現代建筑設計的要求,建筑師、規劃師要以長遠發展目標位基礎,設計出建筑的文化氣息。
BIM技術與建筑文化的融合滿足我國市場經濟體制變化的形式,所以建筑設計者要最大限度的體現出技術與文化融合的力量,為未來建筑事業的進步提供合理、科學的依據。
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筆者明確意識到了現代建筑設計的重要性,建筑設計與文化的結合也是體現建筑設計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現代化科學技術為基本保障的情況下,建筑設計者要充分體現出設計優先性,合理應用BIM技術,使其可以指導建筑設計者的設計思路和設計行為。BIM技術在我國建筑設計工作中的應用雖然存在一定的缺點,但是其先進的技術理念依然可以提高建筑設計水平,建筑設計者要找到自身技術應用的不足,強化技術操作能力?;诖?,BIM技術一定可以長期發展的目標,逐漸普及到我國建筑設計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尹航,張國慶,李明媚,等.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設計管理初步研究[D].重慶大學,2013.
[2]方婉蓉,高清化,孔慶輝,等.基于BIM技術的建筑結構協同設計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3.
[3]鄭聰,陳慧英,宮艷艷,等.基于BIM的建筑集成化設計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12):122-123.
[4]趙源煜,馬德凡,李德龍,等.中國建筑業BIM發展的阻礙因素及對策方案研究[D].清華大學,2012.
[5]程斯茉,劉亞靜,戴欣桐,等.基于BIM技術的綠色建筑設計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