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建筑設計指由建筑設計者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對建筑的施工和使用過程做出全面的規劃,它一般是通過圖紙和文件等方式體現出來。建筑設計雖然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項重要環節,但其卻不僅僅存在于建筑工程內部,更受到整個社會文明的影響,所以當代建筑設計必須要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建筑設計也應當要基于生態文明的視域下發展,這也是人們對現代建筑的必然要求。以下筆者就來簡單談一談基于生態文明的建筑設計研究。
1 基于生態文明進行建筑設計的意義
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采伐和對生態環境的干擾也越來越多,因而使得地球上越來越多的生態系統逐漸開始發生退化,譬如環境污染、森林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土地退化等等。面對著這些愈發嚴峻的環境與資源問題,人們漸漸開始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做出深刻思考。對于建筑而言,由于其在施工和使用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許多廢棄垃圾、污染氣體以及噪聲等,同時建筑物本身也是一種能耗非常高的事物,其中所必要的照明系統、供暖空調系統、動力系統以及生活或辦公設備系統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若想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實現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當代建筑設計者在進行建筑設計之時,必須要考慮到生態文明這方面問題,要學會充分利用自然、發展自然、讓建筑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即是發展綠色建筑。這既是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也是人們對建筑品質的更高追求。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讓建筑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才能夠讓人們享受到更加健康和舒適的建筑環境。因此可以說,基于生態文明進行建筑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基于生態文明的建筑設計類型
1\\) 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的最主要優點是能夠利用覆土來充分改善建筑的熱工性能,從而令建筑更加節約能耗。同時,生土建筑還有許多其他優點,如防塵、防震、防風暴、防噪聲、防放射性污染以及防大氣污染等,以及其非常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生態化綠色建筑。
2\\) 節能節地型建筑
節能節地型建筑的設計出發點是力求節約更多的能源與資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能源與資源的可循環利用,譬如將建筑物中的一些生活廢棄物進行再利用等。節能節地型建筑的設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它需要建筑設計者不斷利用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術來充分開發與利用自然中安全和潔凈的可再生資源,從而取代傳統的不可再生資源,以為人們創造出一個個更加健康與舒適的生活與工作空間。
3\\) 生物建筑
生物建筑的設計出發點是從整體角度來看待人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它將建筑物視為一個生物般的有機體,并對其中的種種建筑學問題進行深刻研究。比較有名的生物建筑設計概念如“蜻蜓農場塔”,它的設計理念和特點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a. 對種種傳統和自然材料的建造方法進行了重新審視與研究,在采暖與通風等方面采取的并非機械設備,而是自然技術; b. 無論是在建筑的總體布局方面還是在其室內的細節設計方面,都深刻體現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關系,注重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使建筑物顯得非常溫和; c. 利用科學與合理的方法來確定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注重人們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對建筑環境的影響,而非只注重建筑技術方面的問題。
4\\) 自維持建筑
自維持建筑是一種基本可以完全獨立維持全部運作的建筑,它一般只需要接受來自外界的自然環境輸入。自維持建筑并不與煤氣、水、電等市政管網相連,它是利用太陽能、風能、雨水等自然資源來為自身運作提供必需能源,并同時能夠處理自身所產生的廢棄物。如果用生態系統觀對自維持建筑進行描述的話,它可以被稱之為一種近乎封閉的生態系統,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調節的功能。
3 基于生態文明的建筑設計要點
1\\) 注重建筑的總體布局
基于生態文明進行建筑設計之時,應當要將建筑的整體布局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一般的生態化綠色建筑要具有較大面積的綠化帶和景觀帶,并且還要對人們的生活區、娛樂區與商業區等進行科學劃分。如北京市碧桂園生態小區就是一個典型的生態化綠色建筑群,它在設計之時采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理念,把人與自然緊密相連,既凸顯出了時代感,又充滿傳統文化氣息。北京市碧桂園生態小區的總體布局科學合理,它主要分為中軸景觀帶、宅間綠地景觀、濱河景觀帶以及東面休閑運動區四大分區,每個分區既獨立又相連,充分體現出了“生態化”理念\\(見圖 1\\) 。
2\\) 遵循三大基本原則
基于生態文明進行建筑設計之時應當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則,即舒適化原則、運用自然原則和自我調節原則。舒適化原則就是要求建筑設計者在進行建筑設計之時要盡量將其設計得更加舒適、更加滿足人們的需求,如令建筑室內的空氣質量更加優質、溫濕度環境更加適宜、視線環境更加廣闊、光環境更加充足以及聲環境更加安靜等; 運用自然原則就是要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風能、雨水等自然資源來代替傳統的不可再生資源,從而減少建筑的能耗,并為人們創造出一個更加健康的建筑環境; 自我調節原則就是要讓建筑本身具有較好的自我調節功能,使其能夠對通風、采光、溫濕度等方面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以及能夠進行自我凈化、減少污物和噪聲排放。
3\\)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基于生態文明進行建筑設計之時應當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太陽能、風能、雨水等。太陽能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它在建筑當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如利用太陽能熱水器進行燒水可以大大減少煤、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時還能夠減少污染或有毒氣體的排放; 其次,利用太陽能光電技術發電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某些用電高峰時節的建筑用電問題,方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 再者,利用太陽能蓄熱技術能夠幫助人們冬天采暖,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能源消耗。風能和太陽能一樣,也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利用小型或者微型風力發電機發電能夠為建筑提供綠色電能,以及合理利用風能還能夠為建筑室內提供優質的空氣質量,從而改善室內環境。雨水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資源,在建筑當中合理利用雨水系統能夠節約很多能源,如在一些高層建筑當中,就可以利用屋頂花園雨水儲存與利用系統來進行水資源的儲存與循環利用,這在北方水資源相對匱乏地區的建筑設計當中尤其值得推廣。
4 結語
基于生態文明的建筑設計應當要遵循舒適化原則、運用自然原則和自我調節原則,并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雨水等自然資源,以及注重整體布局的合理。
參考文獻:
[1] 金 熙,沈守云,解明鏡. 基于生態技術理念的建筑設計量化策略[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3\\(2\\) :105-109.
[2] 李睿揚,陳曉蔓,衣慶泳. 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3\\(3\\) :53-55.
[3] 夏 謙. 探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 中華民居\\(下旬刊\\) ,2014\\(1\\) :83,86.
[4] 葉 玲. 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研究[J]. 科技傳播,2014\\(5\\) : 125,127.
[5] 徐 芳,李 娟. 基于生態文明下的綠色建筑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31\\)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