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的眾多實證研究表明,學習策略與學生的學業成績關系密切,對其產生顯著影響[1-4];學習策略因素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有關高中語文學習策略的研究也表明,學習策略同樣顯著影響學業效果,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5-6]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提升學優生,轉化學困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謂學困生,就是在課程學習方面“由于學習基礎和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或不足而導致學業成績低下的群體”.[7]學困生是基礎教育階段較為典型的一種群體;它與另一作為相對概念存在的學優生群體共同構成我們目前基礎教育階段“培優轉困”的對象。
既然學習策略對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如此之大,那么對于高中語文學科的學困生、學優生群體來說,他們學習策略的發展水平現狀如何呢?學習策略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力又如何呢?通過相關文獻梳理,我們發現以往的相關研究并未對此加以明確;而且就數量來說,對語文學困生的研究較少,以高中階段的語文學困生與學優生的學習策略發展水平差異為切入點加以研究的就更加有限。
為促進高中語文學困生轉化,本文將在具體考察高中語文學困生、學優生學習策略發展水平現狀基礎上,共同探討高中語文學困生、學優生的學習策略與其自身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特別是通過學優生與學困生學習策略發展水平的差異分析,為當前高中語文學困生轉化工作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一、研究方法
1.被試選取
根據學困生定義和統計學抽樣原理,以學生一個學年兩次期中、一次期末考試的語文平均成績作為劃分標準,我們從湛江某高級中學高一、高二各20個不同層次班級(實驗班、中等班、普通班)選取成績排名前、后各30%的學生作為施測對象,最后得到有效被試967人,詳見表1.
2.研究工具
本文經過項目設計、預試修訂,最后形成“高中語文學習策略問卷量表”這一測量工具。
首先,在原有學習策略相關量表[6,8-9]基礎上,結合當前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實際,研制了涵蓋語文學習結果、學習認知策略、學習監控策略三個分量表的問卷初稿。然后,對問卷項目的適切性展開修訂,經過湛江某校高一年級多位學生及相關教師第一次預試之后的共同評價,修改和刪除了相關項目,形成十三個維度77個項目的調查問卷;再選取湛江某校七個不同類別班級400名學生實施第二次預試調查,獲得312份有效問卷,依據項目區分度、信度、結構效度分析的共同結果,刪除與修訂了部分問卷項目,形成高中語文學習策略正式調查問卷。
該正式問卷量表主體包括十三個維度,62個題項。學習認知策略量表包含四個維度,分別是語文知識認知策略、語文閱讀認知策略、語文表達(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認知策略、語文認知鞏固策略;學習監控策略量表包含七個維度,分別是計劃監控策略、情緒監控、學習注意監控策略、時間監控策略、學習支持策略、動機-努力監控策略、調節-反思監控策略;學習效果量表包含知識掌握和學習效能兩個維度。
問卷量表題項采用6點計分(避免趨中反應),分數越高,表示策略發展水平越高,分數越低,表示策略發展水平最低。最后,以每個項目得分的平均數作為各量表統計分析的數據。經測,學習認知量表、學習監控量表、學習效果量表三個分量表的Cronbach\ue10bsα同質系數分別為0.927,0.961,0.858,整個量表的Cronbach\ue10bsα系數為0.973,表明量表十分理想。
3.施測方式
以班為單位,采用團體測試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將問卷發給學生,由主試向學生說明指導語,待學生完全理解要求后開始作答。測試過程中,被試在遇到不理解的項目時,可隨時向主試個別詢問,測查時間約為20min.
4.數據管理
本文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22進行管理與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