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鋼琴對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大有裨益,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彈鋼琴作為一個有效訓練孩子注意力集中的一種方式。但一直以來大多數家長對兒童的鋼琴學習中產生的厭學情緒頭疼不已。在我國,一般學習鋼琴正好發生在孩子人格發展最重要的時期,在這過程中,鋼琴的初級學習較為枯燥,由于絕大多數鋼琴教師在教學中都過分強調技術的訓練,很少重視兒童的心理,使兒童產生厭倦,鋼琴學習變成了“挫折學習”,就產生了鋼琴學習的“厭學期”.
一、兒童鋼琴學習“厭學心理”剖析
(一)幼兒時期的感知能力
心理研究者發現幼兒期(3歲-6歲)即學前期。幼兒的心理是單純又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所以機械的反復、長時間的注意,都會使兒童難以承受。這時期兒童的感知能力發展較快,除各種音程外,還可聽辨一些簡單的和弦??梢杂涀“说绞」澋臉非???梢酝暾匮莩?、演奏一般的樂曲。對音樂的興趣逐漸增大。但是他們此時最根本的心理特征就是缺乏自我意識--不易分清質與量、因與果、主體與客體、現象與本質等關系,他們絕大多數的主觀意識及認識世界的方法是靠家長及教師傳授的。所以這個時期的兒童對直接感性認識接受得較為積極,而對間接理性認識接受得較為被動。雖然鋼琴樂曲的演奏必須投入大量情感,以感性因素居多,但是,在基礎的技巧訓練的過程中卻是理性因素居多。理性控制加感性抒情,對于這一時期的兒童來說未免有些困難。所以兒童們所表現出來的偏好,在欣賞鋼琴音樂時常常表現得較為主動,而學習鋼琴理論與技能時卻表現得較為被動。
(二)學琴動機失衡
“愿意”,“不愿意”的問題,是心理學一個重要課題。這里涉及到“動機”的問題?!皠訖C”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學問題,但在如今的音樂教育中常常被簡單化了。當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投資越來越大,多數家長在選擇孩子接受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切實際的盲目心理、從眾心理甚至是攀比心理。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學習音樂的天賦,所以家長要搞清為什么讓孩子學琴,盲目、隨大流、攀比學琴是否可??!
(三)學習環境緊張
老師要求家長陪課,很容易使琴童產生緊張、依賴等各種心理情緒,往往回課效果不理想。兒童有希望獲得所在群體贊許或接納的需要。因為接納產生安全感。這種交往需要是構成兒童學琴動力的重要源泉,而家庭和父母是孩子最初需要感覺被接納的地方和人。但不難發現的是,交往需要已經成為家長“高壓政策”起作用的心理基礎。許多孩子表現聽話“愿意”學琴,實際上并不是真的愿意,只是為了討好家長,獲得家長的接納。所以越來越多的兒童學琴并不是自己內在學習動機激發的需要,而是滿足家長的需要。
長期的為了滿足家長需要的被迫學琴,也讓孩子“會了一樣技術,恨了一門藝術”.只有給學習鋼琴的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令孩子進步,才能促使我們的鋼琴教育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營造鋼琴學習良好的家庭環境
(一)樹立正確的學琴年齡觀,學琴并不是越早越好
大家都聽說過,彈好鋼琴必須練好“童子功”,因此很多家長在孩子兩三歲時就開始培養其彈鋼琴,其實不然。有醫學文獻稱:4周歲以下兒童最好不要安排正式學習鋼琴。因為4周歲以前骨關節、韌帶和骨節囊都較松弛,如果此時開始強度較大的鋼琴學習,容易使這些組織受到損傷。如果練習時間過長或用力過猛,嚴重者還可能使骨骺受損,這不但不能達到學琴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斷送孩子學琴的前途。因為骨骺直接關系到骨骼的生長狀況,手指骨關節骨骺受損以后,可能導致手指長短、粗細發生變化。起初不易察覺,但隨著年齡增長,手指缺陷就會愈加明顯,嚴重者還會出現拳頭都握不攏的情況。即使身體各方面條件都較好的兒童,也應該盡量減少訓練時間和強度。對于骨骼、關節還未完全發育成熟的孩子來說,過早練習鋼琴,有可能影響兒童手部骨關節、韌帶生長發育,嚴重者還可能導致骨骼發育畸形。
(二)避免學琴中的功利心態
起初學琴,家長們抱著陶冶兒童情操和豐富業余生活的態度,可是隨著兒童越學越深,越彈越好,琴爸、琴媽就越希望孩子能更好,于是考級考證、各種比賽的壓力讓孩子們身心倍感疲憊。久而久之,厭倦情緒隨之而來,對鋼琴由愛生恨的情緒也愈加明顯。
其實,在學琴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端正和堅持讓孩子學琴的動機,認清鋼琴學習與其今后成就和發展之間沒有必然性這一問題。即不能隨大流,也不能隨之任之。不強迫孩子一定遵照家長的意愿去學習,而是更多地注重對孩子音樂興趣的培養,這樣才不會孩子容易把學琴當作苦事,使孩子的鋼琴學習陷于被動。
(三)避免急躁情緒
啟蒙初期是以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為主,不強迫孩子練琴。當然,這里不是指只單純的只上課,不練琴,只是家長應該在練琴時間方面適當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孩子的興趣萌發時及時讓他們練琴,而不是一定非要每天定時定點按部就班。還有,孩子如果表現出不愿練時千萬不可打罵相逼,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學琴過程中孩子需要穩定情緒,家長也需要穩定情緒。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障礙,出現問題應避免急躁,更不能打罵懲罰。只要有進步就應當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揚。因為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學鋼琴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對自己能力的無法肯定,使他們感到不可抗拒的壓力。孩子需要一種感情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如果家長的態度是“叫你練琴就練琴,沒什么條件好談”,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心理摧殘。
(四)家長不可完全不管,聽之任之
由于孩子年齡小,自制力和控制力都較差,所以在初學階段,家長應引導孩子如何聽懂老師要求,領會樂曲等等。家長不僅要做到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興趣,幫助培養孩子獨立的學習能力和建立科學的練琴方法。
(五)練琴過程需要家長的陪伴
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影響極大,父母良好的榜樣作用也是影響兒童情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示熱情、愉悅、樂觀等良好的情感,會對兒童的情感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鈴木先生說:“想讓孩子學琴,必須父母先學琴。當孩子看到父母彈琴,產生了興趣,提出了要求后,再教孩子學?!?/p>
和諧的、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包括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豐富的生活內容、和睦的家庭生活、父母良好的情緒示范和正確的教養態度等等。合理的生活環境不僅有助于兒童身體健康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有助于兒童情緒的穩定。并且豐富的生活內容會使兒童對生活和學習擁有濃厚的興趣,在生活中感到快樂與滿足;相反,單調、枯燥無味的生活,容易使兒童產生厭倦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父母在督促兒童練琴時可采用一下方法:
1.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兒童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兒童的情感發展。父母如采用民主的教養方式,公正地、平等地對待兒童,不恐嚇、威脅兒童,不溺愛或過分嚴厲地對待兒童,不對兒童提過高過多的要求,不以放縱或專制的方式對待兒童,也有助于良好的情緒及良好的個性的形成。所以,在學琴過程中,家長的參與度在琴童與教師之間起到紐帶的關鍵作用。
2.跟孩子一起唱譜,打節奏。讓孩子感覺到他們在練琴的過程并不孤獨,而是有爸爸媽媽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啟蒙時的練琴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有效練習半小時,因為時間太長反而會使孩子厭煩。對于好動的孩子,就采取間斷練習的方法,練一會,玩一會,家長講述與樂曲有關的音樂故事再好不過了。
三、增加學琴的趣味
(一)和孩子一起唱。有些曲子配有歌詞,要和孩子一起唱,有些曲子可以編些小游戲小故事,既可以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孩子學琴的趣味,一舉兩得。
(二)增加互動機會。讓孩子做小小鋼琴家,家長做觀眾,讓孩子展示一下一周的練習成績。有條件的話可以定期邀請親友家學琴的孩子一起來個才藝展示,這樣孩子和家長間都能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興趣及培養良好的習慣。
四、啟蒙老師非常重要
學習鋼琴,啟蒙階段是最重要的。啟蒙老師最主要引導孩子入門,培養孩子的興趣,并能傳授孩子正確的彈琴姿勢和正確的手型。幼兒鋼琴教學的對象是幼兒,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幼兒對象的特殊性,不僅要讓兒童會彈琴、彈好琴,培養孩子嚴謹的學習作風,還應該培養兒童愛彈琴、在彈琴中尋找快樂。
(一)首先,鋼琴教師要了解并根據兒童的認知方式設計教學
兒童最容易接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和富有情趣的事物。幼兒的鋼琴教學,是發揮兒童的模仿能力、開發兒童形象思維能力、訓練和發育小腦,促進自主神經和手腳運動協調的最佳教育方式。但是,從鋼琴教學實際出發,由于3-4歲得幼兒自制能力較差,對父母的依賴性強,所以這一時期的鋼琴教學可以以練耳訓練為主,通過聽力感覺這種感性的方式逐漸培養幼兒的樂感及節奏感,待5-7歲再開始進行音符、樂譜和指法的系統訓練,開始常規的融入理性方式的幼兒鋼琴教學。
(二)把握特點、因材施教
對于不同類型,不同氣質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切忌“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例如:外向型的幼兒,精力充沛、熱情直爽,課堂上顯得較活潑,思維敏捷、反應快,具有學習潛力,這是他們積極的一面。但有的幼兒個性強,好勝意識濃,甚至還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意識,這樣學習中易產生浮躁情緒,易感情易沖動難以自制。所以對于這一類型的孩子,首先要予以肯定,使其保持和發揚積極、熱情和好勝的氣質特點,再提出可行的奮斗目標,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求勝心,最重要的是從嚴出發,改變一切不利因素,曉之以理、耐心說服,不縱容,不遷就,幫助他們樹立踏實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己解決困難以增加信心。
(三)再次,要注意兒童情緒的變化
對兒童來說,他們的情緒很容易真實地暴露出來,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及時洞察孩子的情緒變化,調整相應的教學策略。而日常學習生活中,要經常提醒兒童注意調控自己的情緒,如當兒童在非常興奮的狀態下時,要提醒他保持冷靜,與同伴分享快樂;如當兒童處于十分焦慮狀態時,要提醒他保持平靜的心態才能解決問題,過度焦慮于事無補。如果遇到兒童上課情緒不佳的情況,教師可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身處其中,引發其消極情緒,然后再曉之以理,讓他們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來消除以后遇到的消極情緒。穩定情緒的鍛煉,要從平時做起。這樣才更有利于為學生建立良好的教學環境,而不會占用上課時間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情緒,更有利于鋼琴教學中兒童情感的培養。
五、結語
鋼琴教學是一門融高度技術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為一體的學科,特別是在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的教學方法進入了一個更新換代階段。兒童鋼琴教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課題,雖然在很多的音樂教育家的努力探索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去研究、去分析。在今后的發展中,以注重幼兒美育培養的鋼琴教學,光靠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靠家長的密切配合,和有關部門相關政策的支持與協助,只有這樣,才能從主體上,也從根本上讓兒童始終認為學習鋼琴成為一件愉快而有意義的事情,才能讓讓兒童在鋼琴學習中并快樂著。
參考文獻:
[1] 王洪生。兒童音樂心理學淺說[J].中國音樂教育,1995.
[2] 李重光。怎樣教孩子學音樂[H].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3] 讓·皮亞杰著,傅統先譯。教育科學和兒童心理學[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
[4] 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5] 代百生。鋼琴教與學的心理訓練[J].鋼琴藝術,2000,3.
[6] 應詩真。鋼琴教學基礎訓練的幾個問題(上、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
[7] 李斐嵐。試談幼兒鋼琴教學[J].人民音樂,1980,5.
[8] 黃海青。琴童教師和家長的啟示篇[N].音樂周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