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經濟的概念及內涵
教育經濟是指以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當中所發揮的作用、教育投資的利用情況及教育最終產生的經濟效益等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于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經濟學分析的一種分支性的學科。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研究是教育經濟學研究領域中的最基本問題,教育與經濟二者之間存在著多方面、多層次的密切關系。
教育與經濟兩者之間最本質、最基本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經濟決定著教育的需求與供給,從而決定著教育的發展規模、增長速度、教育質量以及教育結構;而另一方面,教育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各種不同熟練程度的勞動力以及專門人才,從而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經濟發展一方面依賴于教育,另一方面又影響和制約著教育。
二、教育經濟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奠基人亞當·斯密在他于 1776 年所發表的代表作《論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把人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當做國民財富的生產要素和主要內容。亞當斯密認為“,社會上所有一切人們能夠學到的有用的才能”是和機器、工具等生產資料等同的財富。19 世紀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運用了“精神資本”這一概念,深入分析了教育在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作用。
而馬歇爾于 1890 年發表的代表作《經濟學原理》一書則提出“,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資是極其有效率的投資”,“所有資本之中最有價值的就是由于對人的教育投資而形成的資本。經濟學家西奧多 W 舒爾茨發表了《人力資本投資》、《教育的經濟價值》等著作,這兩本著作標志著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舒爾茨認為理想的投資方式應該是盡可能增加那些能夠產生最佳預期收益率的資本形式?!彼瑫r還說,“一個國家最大部分的消耗,應該用于對下一代的教育,應該用于對國家未來生產力的促進和培養?!?br>只把少量資源留給中等和高等教育,是一種“頑固的偏見”。 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彭斯(Spencer,1973)提出了“教育甄別假說”,成功地將關于信息不對稱方面的思想方法引入到了教育對經濟發展文獻方面的研究之中。
(二)國內研究現狀
早在公元前我國的墨翟就提出了“教人耕者其功多”這一說法。而管子也有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边@就是說可以按照時間的長短來予以對于教育和生產的投資。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僅僅是一種純消費,更是一種長期的投資,也說明人才的培養是非常巨大的耗時耗力的工程??墒?,當人才脫穎而出時,他必將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對社會產生巨大的作用。
我國當代對于教育經濟的研究是從 1979 年召開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開始的。到了 1981 年 8 月,在全國教育經濟學研究工作交流會上,于光遠、許滌新、董純才等著名教育學家和經濟學家紛紛提倡創立我國的教育經濟學。1984 年 2月出版的厲以寧編著的《教育經濟學》探討了教育的社會經濟功能以及智力投資的經濟效用,該書強調了智力投資的生產性問題。1996 年王善邁發表了《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一書,該書從教育資源的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當前,我國教育經濟領域比較突出的觀點是教育市場論和教育產業論,教育市場論把教育看成是一種經濟行為的操作話動,而教育產業論則以產業劃分的觀點,首先將教育轉性成為一種產業,并運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劃分模式,將其歸入具有服務性質的第三產業。
三、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梢哉f,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最終取決于高等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專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因此,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
然而,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經濟研究中仍然存在著若干問題亟待解決。
(一)教育投資短缺問題
長期以來,教育投資短缺己成為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大障礙。教育投資短缺,是指教育投資供給小于教育投資需求的失衡狀態。這種失衡狀態既可能是供給不足所致,也可能是需求膨脹所造成,還可能是供求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高等教育投資之所以存在短缺問題,多數研究者認為是供給不足與需求無限膨脹所共同導致的。我國的高等教育投資短缺不僅表現為總量性短缺,同時表現為體制性、財政性、結構性短缺。
總量性短缺主要表現為我國高等教育投資總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偏低;財政性短缺主要表現為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性投資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偏低,財政預算內高等教育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更是偏低;體制性短缺主要表現為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投資體制和高等教育投資回報體制限制了民間資本的投入;結構性短缺主要表現為貧困地區高等教育投入嚴重短缺、農村地區高等教育投入嚴重短缺。教育投入的規模和結構不同是區域經濟差異的因素之一。
(二)教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不緊密
目前,我國已經在進行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根據社會經濟特點進行教育改革是主要目標。然而,對于國內高校來說,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仍然不夠緊密,并有待進一步改善。對于學生的教育更多的還是停留在對于知識的傳授上,對于學生科學素質、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應變能力的培養還遠遠不夠,這就意味著有很多教育經濟的投入其結果是無效的。
(三)教育供給與需求不平衡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從其本身來看,確實有別于一般的商品生產活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產品是具有商品屬性的,因而教育同其他任何商品生產部門一樣,都存在著供給與需求問題。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成功地在不到10 年的時間內實現了由精英小眾化教育向普及大眾化教育的重要飛躍,為我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是雖然人才數量提高了,但是人才的培養方向是否同最后人才的流向相一致的問題。在如今的求職市場上,我們發現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與我們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種不平衡與學校的教育方向,學生父母的教育背景、職業以及家庭經濟狀況,教師的教育水平,學生和家長的預期,社會資本對于高等教育的投入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國際學科理論直接本土化每個國家都有其固定特有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所以在社會科學領域當中,也不可能有完全客觀的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適用性知識。我國對于教育經濟學的研究開始得較晚,所以目前我國有關教育經濟方面的理論大多是直接沿襲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而成的,并對于這些成果進行本土化的直接套用。導致的結果就是與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不完全相符,甚至有時相差甚遠。
四、我國高等教育經濟價值的實現路徑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敝挥袑崿F了高等教育的經濟價值,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促進社會經濟增長。我國的經濟學家們指出,高等教育的經濟價值的實現路徑有以下幾條。
1.重視高等教育經濟的投入。教育是混合產品,在我國當前國家資金供給有限的條件下,科學的利用教育資金,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教育事業發展,培育民營教育的發展,加大放開對教育辦學自主、自由競爭的權利,是合乎我國現實的可行之路。從微觀交易角度看,市場契約是教育領域中很多交易的最優契約選擇。按照市場化原則,“誰受益、誰出資”,對非義務教育實行教育成本分擔,對非義務教育收取學費、建立學費制度;總之從各個方面,調動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加大對于高等教育經濟方面的投入。
2.加強高等教育與經濟的互動。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增加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權利,改變政府的撥款方式,向學生或家庭發放學券;鼓勵公立學校轉制,改變政府與公立學校的交易方式,改變政府與學校之間的契約,將某些有公立教育提供的服務轉變為依靠價格制度來維持生產提供;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建立營利性私立學校;適度鼓勵有水平有實力的單位或個人“租借”(租借費可以是零,甚至政府還給予財政補助)教育資源進行辦學等等。以上都是加強高校教育與經濟更頻繁互動的方法。
3.協調供需關系。改變以往以學校課程安排為導向的教育模式,而是以就業市場為導向設置學校相應專業與課程,社會上需要那種人才,就盡量開設那些相應課程,給學生足夠的選擇權利,選擇有利于自己就業方向的專業和課程,解決就業市場需求與學校供應方面的不平衡狀態,促進學生的就業,減少畢業即失業的問題出現。
4.發展本土的學科理論。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我國已經逐漸走上了世界強國的道路,那么在對于教育經濟的研究上也不能甘于人后。經濟的發展一定伴隨著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兩者的發展缺一不可,隨著教育經濟的發展,對于兩者之間關系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我國的學者們也會逐漸發展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科理論。
五、結論
高等教育的發展應該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否則就會喪失其存在和發展的空間;而經濟的發展也應該重視高等教育對其的促進作用,教育對人才的培養能夠成倍地增加他們所能產生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教育和經濟兩者的發展缺一不可,而且要互相協調、互相促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強調教育經濟的重要性的同時要避免導致對于經濟效益的過分追求,避免最終導致人們的價值觀極端功利化、對于他人的物化和異化等等問題的出現。我們追求教育帶給人們的經濟方面的利益,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者生產技能的掌握等等,但不能過分夸大教育經濟的功能,而忽略了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及道德功能。因其結果必然是大學不像大學,而像政府;學場如官場,學場如市場。這也是對于高等教育的一種褻瀆。
參考文獻:
[1] 亞當 斯密.論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57-258.
[2] 弗里德里?!だ钏固?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37-40.
[3]厲以寧.教育經濟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 肖利宏.我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的特點及主要理論貢獻[J].教育與經濟,2009,(4):9-12.
[5] 陳鑫.現代高等教育需求與供給的經濟學分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