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程標準 》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 :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盡可能地運用諸如各種音像資源、計算機軟件、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服務。 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上開始越來越多的運用起電教手段。那么在科學課堂中,該如何來待機而動,最大限度發揮電教的輔助教學優勢,優化課堂實效呢? 筆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目前現代電化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課堂上運用的誤區
1.用虛擬演示代替實驗。 這一點反映在課堂上,出現了遇到有些難度的實驗, 老師就直接用多媒體虛擬演示來代替實際實驗操作,認為這樣更為直觀,簡便,容易讓學生理解。 殊不知,實驗是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小學生通過理解實驗原理操作實驗儀器,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等活動,使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鍛煉,實驗是上述能力的綜合訓練,又是創新思維能力得以發展的基礎和源泉。 用虛擬演示來代替,勢必造成學生缺少了實際操作經驗,限制了他們思維和能力的發展。
2.圖文并茂的滿堂灌輸。 現代電化教育技術帶給課堂的是多元的教學素材,讓課堂做到圖文并茂。 如果我們把這種圖文并茂與靈活的教學機制結合, 生成我們精彩的教學, 那何愁學生不愛科學。 可是還是有為數不少的老師在運用現代電化教育技術時,只是把它作為一種道具和途徑。 利用它,一股腦的把知識傾倒給學生,不給學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時間,這與傳統的滿堂灌毫無差別。
3.為了使用而使用。 這樣的情況在公開課上非常普遍。 目前公開課上要用多媒體似乎成了一種規定,于是乎,只要是上公開課,必定要搞的相當熱鬧。 例如筆者前些時間聽的一堂科學公開課,上課老師把課堂變成了多媒體演示課, 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從多媒體里展示出來,而黑板上除了課題,就一無所有了。 一堂課下來,教學效果也不見有多大提高。
二、小學科學課堂合理運用現代電化教育技術的時機選擇
(一 )創 設 教 學 情 景 時 運用 ,在激 起 學 生 興趣的 同 時發展科 學 探究能力
1.創境質疑時。 科學探究離不開質疑,質疑能力的培養是科學教學的重點。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一段情景,將我們要提出的問題隱藏其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些問題,提出質疑,那么就不僅提高了學生課堂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例如在上《物體的密度》這一課時,一上課,我就利用了這樣一段錄像片,在相同的燒杯內分別裝上同質量的水銀和水,用電子秤稱出其質量,又用電子秤稱出同質量的鐵塊和棉花,讓學生觀察之后,我問學生,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或是什么現象? 很多學生都積極舉手,質疑提問,并由此引出新課。 這樣簡化了問題的抽象性,也培養了學生觀察生活、觀察實驗的能力。
2.創境激情時。 現行小學科學教材中,有許多枯燥的內容 ,只依靠教材上的文字、圖片和教師的說教,對學生的觸動不大,起不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卻可以把這部分內容集成、豐富,就能形象、生動、直觀地給學生提供圖文聲像等綜合信息。如在教學教材里有關污染的內容時, 我把自然界中水域的污染、大氣的污染、水土流失、森林破壞、動物濫捕等內容制成課件,使“污水、黑煙、裸土、在死亡線上掙扎的野生動物”與“綠水、藍天、碧野、各種活潑可愛的生靈”形成強烈的對比,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提高了他們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
(二)突破教材重難點時運用,讓學生形象、具體、直觀地學習科學科學
課堂上, 實驗是學習科學知識、 發展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 但有些實驗由于器材和操作性等原因限制無法進行,或者實驗的變化過程比較隱蔽,無法被學生直觀感受,單純靠講解或圖片,教學效果必然打折。 此時利用電教手段,就可以打破這樣的局限,讓實驗清晰起來,化靜態為動態,使學生很好地理解掌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將現實條件無法做到的實驗 ,比如短路的危害,鐵水的溫度,氫氧焰的溫度,失重的情景,火山噴發等等可以用多媒體演示出來。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把實驗現象不很明顯需要擴大出來才能觀察到的實驗虛擬的演示出來。 比如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物質的分子與水分子是怎樣作用的;沙土、黏土、壤土的蓄水能力,冷空氣、熱空氣之間的對流等,都可以用多媒體虛擬演示出來。
(三)因材施教時運用,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發展
學生的認知水平是不同的,在進行科學教學時,教師不可以一刀切,應該考慮到不同水平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能力的不同,而靈活運用現代電化教育技術。 教學時,發現某個知識點,有個別學生難以理解,就可以用電教手段來幫助他;而當發現某些聰明的學生需要更進一步研究時,同樣可以讓電教手段成為他們的助手。靈活的使用現代電化教育技術, 才能讓學習吃力的和學有余力的都能學到所需的。
(四)搜集資料、拓展知識時運用,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拓寬知識面
科學課堂上,教材中資料較少,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學生活躍的思維,常常會提出很多教師一下子無法回答的問題,而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 就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去尋找感興趣的相關資料或答案,讓他們在尋找的過程中,學會區分資料的價值,這樣既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積累,還極大的提高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如對于恐龍,學生很感興趣,教學時,有位老師就讓學生交流自己已知的,并提出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去老師事前已經準備好的幾個網站查找,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后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孩子們把這些零碎的知識,梳理整合,寫成了一篇篇關于恐龍的科學小報告。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會更深入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來。 只要我們能夠擺正學生———教師———現代教育技術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地位,恰當選擇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時機, 就會讓科學課堂教學進行的精彩,就會使課堂教學達到愉快、大容量,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