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幼兒園男教師缺乏之現狀分析
幼兒園教師隊伍中男性教師缺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今,這個事實已經被社會各界人士所意識到。學術界對 “幼兒園男性教師缺乏” 這一情況進行系統研究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但是近 30 年過去了,這一情況并無多大改變。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希望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觀仍面臨諸多困難,因此 “幼兒園男教師缺乏” 的現狀確實不容樂觀。
首先,從學前教育教師培養層面上來說,我國正規學校培養的男性幼兒教師很有限,學前教育專業的男女比例約為 1∶ 30 - 1∶ 40[1]。蓋振華等人通過對個別師范院校的調查研究,得出數據: 濟南幼兒師范學校 10 年間培養的男生總數僅占學生總數的 2% ,華中師范大學近 4 年共招收學前教育本科生 213 人,其中男生僅 32 人[2]??梢?,在學前教師培養層面,男女學生性別比例已明顯失衡,也就是說,在幼兒園教師的供給源頭上已經出現了結構的失衡,所以最終從事幼兒園教育事業的男性教師匱乏,似乎也是必然的結果了。
其次,盡管經正規院校培養的學前教育專業男學生數量已經十分有限了,但是在這有限的男學生隊伍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愿意從事幼兒園教育事業。根據中國教育部 2010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幼兒園教職工共有1849301 人,其中男性教師159955 人,約占總人數的 8. 6%; 幼兒園專任教師 1144225 人,其中男性教師 23389 人,約占總人數的 2%[3]。
再次,幼兒園教師隊伍中現任男性教師的流失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一般來說,大多數教師在從事教育事業一段時間后,會進入一個所謂的“職業倦怠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可能在這個時期離開現有的工作崗位轉而從事其他職業。相對于女性,男性工作者對工作的自由度、創新性、職位上升空間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同時再加上社會輿論、家庭經濟負擔等方面的壓力,在從事一段時間的幼兒園教育工作后,又有一部分男性教師會離開幼兒園從事其他領域的工作。據統計,在全國近90 萬名幼兒教師隊伍中, 穩定的帶班男性幼兒教師大概只有 3000 人,并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在有著近 1 億人口的河南省,全省穩定的男性幼兒教師不到 100 人[4]。所以,幼兒園教師隊伍不穩定、男性教師的流失是目前我國幼兒園男性教師缺乏的又一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我國正規院校招生的男性學前教育學生人數不足是幼兒園男性教師缺乏的第一層原因,接受學前教育培養的男學生中有一部分并不愿意選擇幼兒園教育工作是幼兒園男性教師缺失的第二層原因,這也可以被稱之為幼兒園男性教師的第一次流失; 已經從事幼兒園教育事業的男教師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后,轉而從事其他職業是幼兒園男性教師缺失的第三層原因,這可以被稱之為幼兒園男性教師的二次流失。所以,源頭上供給不足再加上兩次人員流失,最終導致了我國幼兒園教師隊伍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二、我國幼兒性度發展現狀分析
\\( 一\\) 性度及雙性化
1. 性度
性度是拋開男女兩性生理上的差異,把人們在體質、性格、能力和行為表現等方面的特征抽象出來,分為男性和女性特點兩大類在某人身上的比重[5]。性度又可分為男性度和女性度,所謂男性度就是男性特點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所謂女性度就是女性特點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從性度角度看,世界上絕對純粹的男性特點和女性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是男性和女性特點的結合體。從心理學意義上講,任何人無論男女,其與生俱來就是 “兩性同體”的,即其天性中就具備了男女兩性的潛在特點,只是由于社會分工和由來已久的對男人和女人特點的認同和影響,使男人的男性度受到更多的引導、鼓勵和強化,而女性度受到限制、壓抑,男人就更加男性化。同理,女人就成其為女人[6]。
2. 雙性化
從傳統意義上而言,人們都希望男人應該男性化,也就是男性度高; 女人應該女性化,也就是女性度高。反之,如果女人的男性度水平高于人們認可的一般水平,就容易被稱為 “假小子” “女漢子”; 如果男人的女性度水平高于人們認可的一般水平,則經常被稱為 “娘娘腔”。誠然,男性和女性在身體結構、衣著、行為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的確存在著差異,但是這種不同不應該被視為絕對的、不可流動的,更不應該被擴大化,絕對的 “男性化”和 “女性化”個體并不是理想的人格模型。
不過,令人寬慰的是,現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 始 關 注 “雙 性 化” 人 格 問 題。其 實 早 在1964 年, 羅斯就提出了 “雙性化 ” 概念, 即 “個體同時具有傳統的男性和女性應該具有的人格氣質”,并認為雙性化是最合適的性別角色模式[7]。
1974 年,貝姆根據雙性化的概念, 以社會贊許性為基礎,制定了第一個測量雙性化的量表,他將被試分為四種性別角色類型: 雙性化類型、男性化類型、女性化類型、未分化類型[8]。此外,貝姆的研究還提出: 女性度高的女子和男性度高的男子在從事那些與傳統角色相反的活動時,成績很差,那些行為嚴格符合性別角色標準的男女兒童往往智力低下,創造力不強。相反,那些比較自由地擺脫嚴格的性別定型的兒童與成人,往往具有較豐富的行為反應,心理更具穩定性。
\\( 二\\) 我國幼兒性度發展現狀
對個體的人格發展而言,最理想的形式應該是形成雙性化人格,即既具有男性化特點又具有女性化的特點。然而,在個體發展的起初———嬰幼兒階段,存在著過多的 “女性化” 教育,筆者這里所講的 “女性化” 教育是從教育者的性別角度所做的界定,意為幼兒的撫養者和教育者大多數為女性。首先,從家庭教育的層面而言,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通情況,家庭中的父親迫于家庭經濟壓力、社會輿論以及個人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少或者不參與家庭教育,結果導致了兒童在家庭階段與女性角色 \\(如母親、祖母、外祖母\\) 相處時間更多,而很少有時間與男性相處。其次,當幼兒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時,他 \\(她\\) 們接觸到的仍然為女性較多的教育環境,正如筆者在上文中所呈現的數據那樣,幼兒園也存在著 “女性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在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均由女性擔當的情況下,幼兒的性度發展出現了偏差: 男孩的男性度不高,女性度偏高; 女孩的男性度更低,女性度更高。其表現為: 男孩缺乏探索、主動、冒險精神,而變得被動、安靜、服從; 女孩則更加乖巧、膽小、缺乏自信。據北京市教育局的一項調查表明: 處于過度 “女性化” 教育環境中的孩子有 12% 的人有性格異常的表現,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他們大多感情豐富,多愁善感,膽怯,缺乏自信; 在行動方式上,他們遇事驚慌失措,不 善 應 變, 易 受 暗 示, 缺 乏 主 見, 謹 小慎微。[9]
三、我國幼兒性度發展現狀的成因
筆者在上文中提及,我國幼兒性度發展現狀不甚理想的原因可能包括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方面的,因文章篇幅有限,在本文中,筆者將著重從幼兒園教育特別是幼兒園教師隊伍構成的角度對這一現狀的成因進行分析。
\\( 一\\) 社會學習理論———幼兒觀察源和模仿源的缺失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于 1952 年提出的,它著眼于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在其學習理論中強調 “觀察學習”在人的行為獲得中的作用,他認為: 人的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而習得的,個體可以依靠觀察學習迅速掌握大量的行為模式。個體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什么樣的行為以及行為的表現如何,則有賴于榜樣的作用。